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8期
2015-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生命的禮物
  阿板薰法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8期
  五日 慎防心靈感染源

10.5《農八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謹慎微小一念,慎防感染源入心。

 

守戒防非

 

《法華經》中描述,大通智勝佛應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所請,先說「四諦」、「十二因緣」法;十六王子聞法深有體會,請求出家而成為智慧利根的十六沙彌,再請求大通智勝佛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修習成佛之道。

晨語時間,上人解說,十六位王子累劫累世持戒嚴謹、勤修大乘法,發大願行菩薩道,故身心清淨、智慧利根,聽聞大通智勝佛說《法華經》,即能通達。

「莫輕視童子年紀小,不諳世事;童子入道,也能成就道果,說法度眾生。」上人說起一則佛典故事——

孔雀王朝時,國境內發生嚴重瘟疫,為了防止疾病傳入王宮,阿育王封鎖王城的出入交通。見宮內人心惶惶,便請僧團派法師前來安定人心。

有一天,來到王宮說法的是年僅八歲、已證得阿羅漢的「妙顏沙彌」。王后見沙彌顏容端正,十分可愛,想要抱抱沙彌,卻遭嚴詞拒絕。

王后說:「你就像我的孩子,我出於母愛而想要抱孩子,豈有過失?」

沙彌回答:「情愛貪著,是從很微細的一念心開始。就如一顆小如粟子的火苗,可以延燒萬里山林;微如指尖的滴水,久之也能滴穿堅硬玉石。」

阿育王聞言,也覺得妙顏沙彌似乎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

沙彌表示,佛陀制戒,是為防患於未然。「一切禍患皆起於微小一念。小事也須防範,否則種種弊病從此而生。就如:在果園整理頭冠、在瓜田彎身摸腳,都會讓人心生懷疑,都要避免。要警覺微細心念,莫在無意間犯戒。」

阿育王與王后聽了非常感動,向沙彌懺悔,對佛法更為敬重。

「阿育王為了防止疾病傳染而封城,妙顏沙彌的智慧言行,則是教導大眾防止『心靈的感染源』,以清淨法水淨化眾生心。」上人表示,心若散漫、懈怠,就容易受惡法污染,讓無明煩惱遮蓋清淨本性。

「要堅定心志,精勤不懈,以法水淨化己心,不再受外境影響而起無明、生煩惱;且能發大乘心,廣度眾生。」

 

星火燎原

 

兩天前,美軍在阿富汗昆都茲市,對伊斯蘭激進組織神學士發動攻擊,卻誤炸當地由無國界醫師組織駐守、唯一能夠搶救重症傷病的醫院,醫療人員與病患傷亡慘重。

早會時間,上人感嘆:人心不調和,人與人之間起衝突,影響甚巨!

上人回憶,早年精舍空間有限,每當稻米收成時,就一包包堆疊在舊大殿外的通道上,有時會有老鼠來咬米袋。

「當時,有一隻貓常守在米袋上,看見老鼠來咬,牠只是用前爪輕輕撥開,並不傷害;老鼠看到貓也不害怕,換個方向又來咬,貓就再撥開牠,很像在玩耍。動物世界可以和平相處,人類世界為何總有對立戰亂?」

天下頻起戰禍,幸而在慈濟世界,總能看到不同國籍、種族、宗教的人,以愛會合,共同付出。

近日,菲律賓馬尼拉志工遠赴萊特省海燕災區發放臺灣愛心米,住宿於奧莫克市剛搭建好、還沒有水電的簡易屋,夜晚就睡在摺疊床上,生活諸事克難;但想及災後民眾臨時搭建的家更為簡陋、只能睡臥在潮溼泥地上,大家「見苦知福」的體會更深。

「人心原本單純。若人人能提起清淨無染的智慧,改變心靈,就能改變外在環境。」上人勉慈濟人,不能輕視自己小小的力量,要自淨心意,且以純真善念傳播善法,淨化天下人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句虛幻不實的惡言、一個錯誤的動作,會造成深遠的影響;要謹慎身、口、意。」

 

愛惜人才

 

妙顏沙彌只有八歲,卻已修得羅漢果,能說法教眾預防心靈疾病。有人疑惑:「八歲的孩子真能具有此等智慧?」

與蘇州返臺的兩位清修士談話,上人以真人實事佐證——

日前,六歲的加拿大女孩蒂安娜(Tiana),見已離婚的父母吵架,說出一番道理規勸媽媽:「我想我能夠對別人好,你也可以。」蒂安娜態度誠懇,一再強調「我沒有惡意」、「媽媽,我相信你能做到」。媽媽深受感動,錄下女兒這段發言放上網路,感動許多人。

「妙顏沙彌應是發大乘心,累劫累世堅定心志、嚴守戒律、勤修大乘法,才能有此大智慧,能融通佛法,且言詞無礙對眾說法。」上人教導清修士,要維持清淨的初發心;不只自修身心,還要對外發揮良能。

「一念微小的貪執、欲愛,就如星星之火,能延燒萬里山林。堅持初心,精勤修行,也能有滴水穿石之效。微細一念影響深遠,要『多用心』!」

兩位清修士常在大陸蘇州志業園區,上人致勉,要用心培養願意發心的人才,讓法脈落地生根。

「要先去愛人——愛惜人才。照顧好自我心念,展現謙卑柔和的氣質,讓人願意親近、受人敬愛,才帶得動人。反之,若總是用強勢威權指使人做事,無法讓人心服。」

上人表示,有純真的心,若無法發揮惜才、培育人才的良能,等於「有因無緣」。「『緣』的建立,要靠自己主動與人親近、真誠關懷人。」

慈濟是「人」的組織,團體要有「法」的核心。上人說明:「有法,根才能扎得深、伸得廣。法,並非只求紀律的法規,而是深蘊人文的法理。」

上人期許帶動更多人「薰法香」,深入了解慈濟精神、引法入心,就能與人合心共事,達到整體合和互協。

 

讓法「活化」

 

與美國《法譬如水》翻譯團隊談話,上人教勉,引法水淨化己心,還要能湧出法泉,淨化人心。

「說法,要真正流入他人心坎裏。切莫像水管輸水——水流過後,水管本身並無吸收。要作水源,也要作容器,將法留住、善加運用。」

上人強調,法不在深、不在多,幾句淺顯的法,能受用、聽入心,就能改善人生。

慈濟人遍布全球,許多人以英文為主要語文,美國翻譯團隊的功能,更顯重要。上人期勉:「要當留法的容器、法的湧泉,莫只當輸送法水的管子。聞法入心,自我消化,再向人述說體會,這才是『活的法』。」

上人指出,佛法不是放在藏經閣裏的高深學問,要將法「活化」,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成為生命的精粹、慧命的法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