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8期
2015-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生命的禮物
  阿板薰法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8期
  一日 守戒修善

10.1《農八月‧十九》

【靜思小語】莫因外在境界,阻礙付出善念。

 

守戒律,修上善

 

嘉義有位患有精神障礙的中年人「阿益」,常常撿拾垃圾回家,堆放在三合院裏;不只環境髒亂,有時還會放火燒東西甚至拿刀揮舞,讓鄰居非常困擾。

為了公共安全,鄰長和他的父親溝通,同意慈濟人來幫忙清理滿屋垃圾。九月初,當志工抵達時,阿益擋在門口;他的叔叔趕來安撫,同時示意志工從廂房進入,沒想到他發現了,大喊:「土匪!」

慈誠師兄試著和阿益聊天,轉移他的注意力——問他胸前掛那麼多護身符,神明會不會打架?阿益指著身上的符令一一介紹:「這是王爺的,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神明不會打架。」志工善巧跟他說,慈濟人是觀世音菩薩派來幫忙他的,請他不要害怕。終於安定他的情緒,讓志工進門。

五十位慈濟志工和社區發展協會的義工搶時間清理環境,不只清出大批垃圾,還陸續找出四十幾把刀;志工把刀和回收資源一起變賣,所得全數交給阿益。

因為垃圾堆積如山,十多年來阿益不曾睡過床,只能躺在垃圾堆上;看到地板和牆壁被洗刷乾淨,志工還送來新床墊、整個房間煥然一新,阿益露出難得的笑容。志工跟他約定,以後會常常來看他。

「雖然彼此無親無故,但是慈濟人不忍眾生苦,作『不請之師』,耐心請求對方同意、心甘情願付出。看到又髒又臭的垃圾,志工沒有排斥、退縮,不受髒臭苦惡境界阻礙心中善念,一心一意為他人拔苦;真正是人間菩薩!」

晨語時間,上人讚歎志工如菩薩化身,解救阿益出離污穢髒臭的居住環境,也讓他感受到「愛」。

「走入人群,面對複雜的人間事相,心境能夠不受影響,持戒定心,不攀緣外境,就是『禪定』。」

《法華經》敘述,大通智勝佛在漫長的時間中「修無上善、守持戒律」,所以心志靜定,不攀緣外境;從十方前來聞法的梵天王,同樣是修無上善、守持戒律,可謂是「諸上善人會聚一處」。

上人肯定慈濟人遵循佛陀教法,無分貧富,廣為眾生付出,即是「供養植福之廣」;不因外境動搖心志,付出同時體悟人生,可見「常修定慧之深」。

「守規戒、修上善,把人人都當成佛一樣恭敬對待——不忍眾生苦,走入一般人不願走入的環境、接近一般人不敢接近的人。這分付出不為名利、沒有絲毫企圖,一心一志只為利益眾生。」

所謂修行,莫只是念佛、誦經;上人表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與其為人誦經消災,不如陪伴他、引導他,身體力行為他開一條路。付出無所求,只希望有朝一日,能讓苦難人走出黑暗坎坷,邁向平坦大道,更進一步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

上人強調,「菩薩在人間,修行要入人群」;救一個人,不只幫助一個家庭,整個社會也會因而平安。

 

教之道,貴品格

 

慈濟技術學院今年八月升格為科技大學。教育志策會中,上人肯定教育志業二十多年來步步踏實,已做出廣受讚譽的成果,致勉:「品質也要更上一層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師長們要提起『傳道』精神,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典範;以如師、如父的真誠心,盡心盡力付出,指引學子正確人生方向。」

上人強調,「少子化」不是大問題,教育品質,才是真正需要重視的大事;期許師長們鋪設一條正直、優質的教育道路,為學子建立人格品德、傳授利益社會人群的學識與技能。

「無須為了迎合社會流行,而標新立異、隨波逐流。無論時代、社會如何轉變,要守住『傳道授業』精神。」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