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8期
2015-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生命的禮物
  阿板薰法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8期
  敘利亞難民漂泊心聲 願世間永無戰禍
撰文‧李美儒 攝影‧黃世澤

伊斯坦堡街頭的敘利亞難民。大部分敘國難民逃往約旦、黎巴嫩、土耳其等鄰國,也有不少人取道土耳其前往歐洲尋求庇護。

亞當哈吉玩著逃難時一起帶過來的玩偶。在敘利亞時,他的母親從事服裝設計及裁縫,父親從事文具批發,五個月前從家鄉阿勒坡逃離來到土耳其,他們不願入住邊境的難民營,於是在伊斯坦堡落腳;如今父親在工廠上班,月薪八百土幣,剛好等於房租。

敘利亞內戰爆發四年來,四百萬人離家避禍,
超過兩百萬人逃到土耳其;
其中五十萬人為學齡兒童,卻只有十四萬人能就學。
這個世代,失去了祖國,不能再失去未來。

 

「戰爭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但願在這之後,不會再有人需要放棄一切,跑到另外一個國家去。」這天中午,陽光露臉,頭戴暗褐色花式頭巾的瑪雅(Maya Ahmeth),在伊斯坦堡的蘇丹加濟市(Sultangazi)文化中心,領取慈濟發放的現值卡後由衷感恩,也無奈道出所有難民的心聲。

在敘利亞時,瑪雅經營一家鞋店,卻因為戰亂拋下家園、事業和親友,帶著五個小孩逃到土耳其。因為慈濟的幫助,顛沛流離的她和眾多難民一樣,生活暫時獲得了改善。

四年多前,北非地區掀起茉莉花革命,敘利亞內戰隨後興起,人民流離失所,預估有兩百到三百萬人逃到土耳其。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中東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更是該國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打工和生存下來的機會較其他地區更大,自然湧入許多難民,其中蘇丹加濟市即有三萬多人。

大批敘利亞難民攜家帶眷倉皇離境,途中處境令人心疼與不捨;當他們長途跋涉抵達異鄉,依舊面臨種種困境,如無根的浮萍,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難民困境──居住、
工作、醫療、教育

 

伊斯坦堡慈濟志工胡光中,在利比亞求學、到土耳其經商近二十年,這兩年投入敘利亞難民關懷與發放,從他們窘迫的困境歸納出所面臨的四大難題──居住、工作、醫療及教育。

難民賃屋居住,入境人數愈多,房租幾乎每兩個月就調漲一次;而難民一般工資是一千到一千兩百土幣(約新臺幣一萬一千元到一萬三千元),最便宜的房租也要七百土幣(約新臺幣七千八百元),若到了冬天,瓦斯一個月也要兩、三百土幣,再加上水電費,他們即使不吃不喝,也很難負擔生活基本支出。

在敘利亞是小學老師的奈爾斯(Nails),她的先生是政府官員,戰亂中被伊斯蘭國ISIS組織殺害;年紀輕輕的她,只能獨自帶著年幼的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一路驚險逃到土耳其。她在裁縫工廠工作養家,不諱言每月房租就是一筆沈重的負荷。

房租困擾,普遍成為難民心中的隱憂,遑論增添其他設備。每當志工家訪,所見到的室內家具,櫥櫃、床鋪、電視甚或一盞燈泡,都是人家所捐贈的。

胡光中談到第二個問題是工作:「難民在土耳其不能合法工作。雖然現有新的法令下來,不讓童工打工,他們一定要去讀書,可是沒有了童工,家庭經濟就會出現問題;也不是成人不願意去工作,而是他們年紀大多超過三十七、八歲,雇主不肯錄用。」

生病看醫師,也是難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雖然敘利亞人到公立醫院看病不用錢,但因語言無法溝通,病根本就看不好;而私立醫院雖有土耳其人會講阿拉伯文,那也只有有錢的敘利亞人會去看病,一般沒錢的根本看不起。」言談間透露出心疼的胡光中提及難民的就醫處境。

納伊拉(Najla Medratey)帶著四個孩子及三歲小孫女逃到土耳其,她的先生一心想回去家鄉,加上也有年紀了,實難找到工作;孫女患有眼疾急需手術,然而全家僅靠二十八歲的兒子賺錢,一個月一千五百五十土幣,扣掉租金和水電費,只剩下八百土幣左右,難以提供生活最低需求,只能延後治療。

蘇丹加濟市有近六千戶、三萬多位難民,超過一半是孩童,如果要接受教育,只能考慮「私塾」性質的教學樓,或者就讀土耳其學校,但語言、文化和費用重重阻礙求學之路;胡光中也相當擔心教育問題。「學童失學後,不是在街頭乞討,要不就是拿石頭丟房子、車子;再過個兩年,或許他們就是流氓或文盲,社會問題也會浮現。」

一心想為敘利亞失學兒童辦學的敘利亞籍主麻(Cuma)教授,與慈濟志工對於「教育不能等」的想法有志一同,加上蘇丹加濟市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合力排除萬難,二○一五年一月成立滿納海學校,讓孩子們重返校園,重拾書本。

胡光中說:「現在滿納海學校變成土耳其的模範學校了。」以前除了滿納海學校不收費,土耳其兩百五十五所敘利亞公立學校都要收費;「如今教育部正式宣布,敘利亞公立學校不再向學童收費。」

十月十八日,慈濟在蘇丹加濟市菜市場舉辦發放,致贈一千五百戶難民每戶十六項生活物資及五十土幣的現值卡。菜市場外牆張貼著志工先前逐一拜訪造冊的名單,領取物資的民眾可先行核對發放號碼。
發放典禮中,一位敘利亞女士突然起身,哭訴表達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讓現場氛圍凝重。周如意師姊上前關懷,希望她能感受到慈濟人的愛,放下心裏的怨恨。後來她情緒平復,也謝謝大家陪伴著敘利亞人共同面臨這最低潮困難的時期。
伊斯坦堡蘇丹加濟市滿納海中小學第一校區,早上為土耳其古蘭經學校,下午提供給敘利亞難民小孩上課;土耳其國父像底下,難民學生穿梭。全球收留最多難民的國家,即是土耳其。

慈濟發放──
讓學童放心回學校念書

目前土耳其有三位慈濟人,還有上百位敘利亞志工;他們詳實完成滿納海學校一千八百位學生的家訪,每位學子的資料完整。

慈濟援助敘利亞難民關懷團,一行二十三人在十月十六日晚間由臺灣啟程,歷時十三個小時,於十七日上午飛抵土耳其伊斯坦堡,馬不停蹄展開六天緊湊行程,參加滿納海學校一校、二校開學典禮,勘查三校校地,並進行難民家庭的現值卡及物資發放、家訪等,送出愛的關懷。

志工攜來文具、飛盤、躲避球,並與當地志工和學生合作打包。「如果真主阿拉給我們懲罰,讓我們有一天也發生戰爭,這時候敘利亞小朋友也會接納我們過去。但是我們不希望發生。」土耳其女孩愛丹奴感同身受地分享,並體會到戰爭是無情的,今天有能力幫助他們,就要盡力去做。

十月十九日,志工致贈一百五十二位學生家庭生活補助金,讓這些年紀小小就承擔家計的孩子,能夠得到三百到八百不等、約等同於打工薪資的家庭生活補助金,安心來就學。

致贈典禮中,恩雅(Eyye)的爸爸主動上臺分享:「我從阿拉伯到這裏兩年半,找了很多地方,都沒辦法找到一所合適的學校,只有滿納海學校能讓我女兒願意放棄工作去上學。我相信女兒會很努力把握機會,好好讀書。」

恩雅接著上臺說,領取助學金,她並不難過,反而感到光榮,她會很勇敢地打敗愚昧,珍惜慈濟所提供的上課機會。

恩雅說,爸爸是車縫工,每天從上午七點工作到晚上九點,真的很辛苦,所以這兩年她也打工支持家計。一個月前,聽力早有問題的妹妹,已經完全聽不到,但是家裏沒有足夠的錢讓妹妹裝上助聽器;所以這家人沒有任何休假、努力工作一整個月,終於湊齊三千土幣買到助聽器,讓妹妹聽得見了。

兩週前,媽媽問恩雅有想要念書嗎?恩雅說,她知道家中很需要她去工作,但她更想念書,即使只有一、兩個小時也沒關係。媽媽於是向主麻教授求助,終於獲得這個機會。

恩雅說:「衷心感謝慈濟人,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幫助我們。我想上學,但我的家裏也需要錢,慈濟給我們每個月八百元生活補助金,讓爸爸、媽媽能支付房租和食物費用。」

主麻教授也與家長分享他的心情。「我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叫瑪哈姆,他生病了,我希望你們能為他祈禱。我第二個兒子叫哈利,他已逃到歐洲去了,他才十六歲……我要永遠把各位的孩子當成我的孩子,有一天在天堂見到主時,可以給祂一點成績。」主麻教授流下眼淚,現場不少人也跟著哭了起來。

 

長子承擔──
希望兼顧求學與家計

 

十四歲的加桑(Gassan),兩年前和雙親、十二歲的弟弟、九歲的妹妹逃來土耳其。加桑在鞋廠工作,每月工資七百土幣,爸爸在成衣加工廠上班,月收入僅有八百土幣,兩個人的所得扣除房租六百土幣,僅剩的九百土幣要維持五口之家的生活費用,不是那麼容易。

身為長子的加桑,將來的願望是當一位工程師;弟弟在敘利亞時就失學,來到土耳其也未能去上學。直到慈濟提供補助,三兄妹終於能去滿納海學校讀書。

加桑的媽媽依絲瑪(Esmaa)說,以目前家裏的狀況,真的非常需要錢。當初無法相信慈濟提供免費入學,同時補助學童打工的薪資;因為過往也有機構承諾,卻沒有辦法做到。

談到先生,三十三歲的依絲瑪含著淚娓娓道來:「先生患有一種精神疾病,發病時完全變了一個人,什麼人都不認得,生氣、緊張、滿口髒話,不但會罵人,還動手打人。加桑很懂事,每每遇到父親病發時,都會默默地承受父親的暴力,絕對不會反抗,為的就是讓父親情緒趕快穩定,安靜下來。」

加桑流著眼淚說:「我很愛我的父親。我知道爸爸是因為生病才會打我,當我緊緊地抱住他,他很快就會安靜下來。」

加桑的父親在當兵時,因為過度緊張開始發病,一年頂多發作一個月,戰爭發生後,幾乎一年之中有半年都在生病,也影響工作,這讓加桑和媽媽心情沈重,不知如何是好。

依絲瑪頻頻擦淚說道:「我的先生不生病時,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常常告訴我,要好好栽培孩子,才有希望的未來。他完全不知道他發病時的情況,我們也不忍心告訴他,不想讓他喪失自信心,家人們盡全力來鼓勵他。」

依絲瑪心疼地說,無情的戰爭讓加桑變得非常不愛吃東西,雖然有就醫和服藥,但依舊吃不下;後來又長時間的工作,緊張疲憊更無心飲食。

加桑非常貼心懂事,看到志工前來家訪,主動在門口幫忙排鞋子,還到廚房燒開水泡咖啡;在大家知道他的狀況後,無不傷心難過。

依絲瑪說,這兩天領到慈濟致贈的現值卡及家庭生活補助金,身為媽媽的她會支持孩子繼續受教育。加桑也高興地說:「我會很認真讀書,但如果有多餘的時間我還是會去打工,幫忙承擔家裏的費用,減輕母親的負擔。」

十月十七日,滿納海中小學兩個校區開學典禮,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帶動團康。

▌滿納海中小學

土耳其境內有兩百四十三所敘利亞學校,均為私校,俗稱寫字樓;滿納海中小學是土耳其第一所正式成立、半公立的中小學。由敘利亞教育事務委員會註冊以及土耳其教育部備案,學生可獲發學歷證明。

學校阿拉伯文發音為Menahel,字義為「沙漠中的泉源」,取其音義,象徵知識如泉湧,源源不絕。

滿納海中小學從一年級到七年級,二○一五年開學,校區借用土耳其一般學校,上午是土耳其學生上課,下午成為敘利亞難民小學,由敘利亞籍專業教師授課,目前約有一千八百位學子。考量有些難民子弟大多需要在工廠工作或留在家裏做手工補貼家計,慈濟發給家庭生活補助金,約等於打工費用,讓他們能專心求學。

 

續緣十五年──
大愛村民認出藍天白雲

 

三十五歲的蘇丹加濟市教育局長亞伯拉罕迪米爾(Ibrahim demir),全力支持慈濟在土耳其的所有工作。他說,自從認識慈濟,就愛上臺灣,因為臺灣和土耳其人一樣,熱情好客,前陣子他專程到臺灣拜訪慈濟,停留了四天,帶著滿滿的幸福回來,之後花了三週時間用心籌備滿納海第二所新學校,討論學童們的受教課程。

亞伯拉罕局長帶著關懷團拜訪相關單位,並與師生分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幫助敘利亞人。阿拉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要做善事,要幫助別人,不是只有做禮拜、念古蘭經,然後什麼事情都不做。以後如果看到敘利亞人要表示尊敬,這就是最好的示範。」

來到蘇丹加濟市最好的米瑪(Mimor Sinan)女子學校交流時,法瑪(Fafma Kaya)老師看到慈濟志工藍天白雲的身影,主動過來表明曾經住在大愛帳棚區長達兩年,讓關懷團團員為這不可思議的因緣驚喜不已。

一九九九年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慈濟志工急難發放,並援建都覺(Duzce)大愛帳棚、歌覺(Goluck)大愛屋。法瑪老師的故鄉即在都覺市,十八歲時她在外地讀大學,地震發生後趕回探視,家園倒塌,許多鄉親與好友喪生瓦礫堆中,她感到很難過。二○○○年初,她與家人、親戚遷入慈濟在都覺市所提供的大愛帳棚區,兩年多之後,舉家搬到土耳其政府建設的房子居住。

法瑪老師回想十五年前慈濟為鄉親帶來的援助,「建設大愛帳棚期間,慈濟志工長駐三個月與我們互動,很關心我們的食衣住行,所致贈的生活包,其中用品準備得很齊全;鄉親們很驚訝,慈濟志工在那麼遠的地方怎麼知道要來關懷我們?心中非常感動。」

法瑪老師說:「媽媽最近身體不大舒服,如果知道慈濟人來到這兒,會很開心!」就像家人久別重逢,她說:「我會一直為證嚴上人和慈濟人祝福,永遠記得慈濟人。」

 

 

家訪時協助翻譯的敘利亞籍志工阿蕾絲(Rawda Alrais),曾在英國念書修到碩士學位,回到敘利亞後,在公立大學當講師。她先生從事軍職,因為不想傷害老百姓,因此夫妻倆帶著兩個小孩逃難。「逃離家鄉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沒有帶,僅有身上穿的這件衣服而已。」氣質出眾,談吐優雅的她,如今在滿納海教書,未來能否回到家鄉,她不敢期待。

難民為爭取活命機會四處流竄,雖有方向卻不知終點在哪裏。秋末初冬之際,這一趟行程讓臺灣志工深感平安的生活真的有福,也慶幸能有健康的身體為人群付出;更深深體會到上人所說,無奈與無常因許許多多的業力而累積。在這苦難人間,更需要持續發心,志為菩薩。

慈濟志工拜訪滿納海學生加桑,聽聞他與媽媽訴說照顧生病父親的故事,感佩他的孝心,緊緊擁抱著他給予鼓勵。(攝影/李美儒)
逃到伊斯坦堡的難民愈來愈多,房租愈來愈貴;敘利亞母女三人住在房租六百土幣的小房間,幾乎舉債度日。志工十月二十日家訪五十二戶敘利亞難民家庭,入戶所見,無論他們多麼貧困,家庭環境總是乾淨整齊,維持流離歲月的尊嚴。

▌敘利亞籍主麻教授:

「愛」可以造一個房子,這個房子可以住一百萬人,也可以住一千萬人,甚至是十億人;這個房子住著土耳其人、敘利亞人及臺灣人,這間房子讓每個人都非常開心快樂。

穆斯林相信沒有愛,不是一個完整的宗教,他們發現各位也是這樣。各位敬天愛地,愛天下眾生,願意把善帶給周遭的人,這是大家共同追尋的方向。

感謝慈濟人為敘利亞人帶來希望,看到各位就忘卻戰爭帶來的痛苦。謝謝慈濟讓大家認識真正的「善」。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