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8期
2015-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生命的禮物
  阿板薰法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8期
  大愛之道廣披寰宇 長情之路古往今來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五年十一月一日至十六日

恐懼、痛苦、仇怨,會在人心滋長惡的種子,為世界帶來無盡災難。
拉長情、擴大愛,在人心撒下愛的種子,讓人間綻放希望花朵。

 

敘利亞內戰已經四年,約四百萬人逃離家園。難民們頭頂風霜雨雪、腳踩泥濘長路,身上揹著、抱著好幾個孩子……不少人中途喪命;即使歷盡艱辛抵達他國,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人禍造成的苦難,令人不捨。約旦、土耳其以及德國慈濟人,長期關心境內敘利亞難民,持續發放物資、提供醫療及助學。付出時,他們的腰彎得比接受的人更軟、更低,表達尊重;希望這分誠與愛,可以跨越宗教與種族的藩籬,讓難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土耳其收容了上百萬敘利亞難民,但無法提供工作機會,因此許多難民家庭只能靠兒童打工支撐一家生計,生活刻難。難民兒童經歷殘酷的戰爭、艱險的長途逃難,如今又面對嚴苛的工作考驗,心靈難免受影響;如果任由恐懼、痛苦、仇怨的種子滋長,未來令人擔憂。

土耳其慈濟人和政府及敘利亞知識分子合作,協助難民兒童重回校園,希望透過教育,引導他們不要累積仇恨,正向看世界;更進一步在他們心田,撒下愛與善的種子。

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這「三間」能留下來的,唯有人與人間的情。祥和平安的世間,少不了一分「誠」;所以說「誠之情誼,人間祥兆」。

今年底的歲末祝福,我們為明年立下目標——「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慈濟成立近五十年來,慈善足跡已走過九十二個國家地區;在全球天災人禍頻傳的時代,要持續開闊長情大愛,以慈悲和智慧步步精進,讓愛廣被天下苦難。

 

 

一年一度的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十一月七日到二十四日舉辦,共有二十八個國家地區慈濟人參與;其中一千六百多人已在僑居地完成慈濟委員或慈誠的見習與培訓,這次回臺灣準備受證。

臺灣志工歡喜招呼這群遠途歸來的家人們,感恩他們把愛的能量伸向全球;海外志工也深深感受到法親細膩的誠意;彼此之間感恩、尊重、愛。

海內外志工,發心的因緣各不相同,共同的就是與佛有緣、和我師徒之緣。在慈濟大家庭中,人人篤定「佛心師志」——懷抱與佛同等的寬闊心量、清淨無染的大愛,力行師父志願,為天下苦難人拔苦予樂;且引領人人朝光明大道、正確的方向邁進。

人人都有清淨本性,可惜一念偏差,產生煩惱、分別心;貪愛、對立、仇怨,造成人間種種災禍。慈濟是「為佛教、為眾生」而成立,將近半世紀以來,「淨化人心」、「啟發愛心」的初衷,始終如一;是安定社會人心、促進人間祥和的重要力量。

 

日日起善心,
時時做善事,
拔除無明草,
不受惡纏縛。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可惜累生累世熏染無明、複製煩惱,養成不好的習氣,讓世界成為堪忍世間、疾苦不斷。

心地乾燥,微風輕吹就塵沙飛揚、昏天暗地。精進聞法,將法水吸收到內心深處,點點滴滴滋潤心地,回歸清淨本性,就不會因為一點風吹,就揚起漫天沙塵。

佛陀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人人都做得到——從培養善念開始,日日起善心、時時做善事。養成行善的習慣,就不會受惡習纏縛,而能天天歡喜自在。

一般人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起愛欲、想要擁有,所以養成消費的習氣;為了滿足口欲,不惜讓動物犧牲生命。就從去除這些小小的不善開始——節制愛欲,不貪為己有;不放縱口欲,尊重一切生命。面對人、事、物的不如意,忍一步海闊天空;還要進一步割捨所愛,布施給需要的人。

要在心地播下善種,而不是雜念;如果愛鑽牛角尖、打不開心門,任由無明煩惱造作業力,自作自受,會困住自己。將善法注入心中,每天發好心、做好事,身心安穩,自然心開意解。

照顧好心田,不讓無明雜草占據,慧命才能健康成長。

 

滅除一切惱,
廣度一切眾,
恆持初發心,
菩提大道直。

 

《法句譬喻經》記載——

佛陀在靈鷲山講經時,有一人前來表達出家修行之志。佛陀問他為何想修行?他說:「在家庭,為了妻、兒一輩子庸庸碌碌,牽掛無了時,很辛苦啊!求佛讓我出家,體悟世間真理,並且將佛法傳達給大眾。」

出家後,他到山上自修,日日靜坐思惟,觀察樹木、花草、水流,體悟到「世間無常」的自然法則。如此三年過去,他感覺所得無益於人,不如回家享受天倫之樂。

佛陀知道了,運用神通化身為出家人,來到比丘身邊,藉由問路,和他一同下山。在山下忽見一隻老獼猴,出家人問:「奇怪!這猴子應該在山林,為什麼來到平地?」

比丘說:「這隻老獼猴,我已經觀察牠三年,牠有妻、有子,每天在樹林間忙著採果、取水,來供應家族。因為不斷爬上爬下,手腳都已磨破;可能太辛苦了,因此下山來求得清閒。」

但是不久後,又看到老獼猴離開平地向山林去了。出家人問;「奇怪,牠已經離開山林,為什麼又向山上去呢?」比丘答:「可能是不捨牠的眷屬,心有戀著,所以又回歸山林。」

比丘說完,發現眼前的出家人,原來是佛陀化現——佛陀知道他修行的心退轉,化身來度化。比丘起慚愧心,向佛陀頂禮懺悔。

佛陀開示:「就如溪水不斷流逝,人的心念也是不停變動。如果不能堅持初發心,讓時日流逝空過,仍在六道輪迴中,與這隻獼猴有何不同呢?」

佛陀進一步表示,「愛結如葛藤」。「人心貪於愛,就如葛藤將樹身緊緊纏縛。欲愛未盡、煩惱未淨,就像老獼猴離樹又回樹林,再回牢籠仍當受苦。要提起智慧,斷除煩惱根源。」

比丘頓時領悟,雖然每天看花開花落、溪水不返,卻沒有用心體會到,生命也隨著時光流逝不復返;日日獨居清修,逐漸退失了度眾之心。

比丘感恩佛陀指點迷津,就此回歸僧團修行。

許多人初發心時勇猛精進,懷抱熱情想要自度、度人;但「發心容易恆持難」,面對複雜的人間事,經不起人我是非考驗,日漸累積煩惱雜念,道心於是停滯、退轉,放棄入群度眾的熱情,只求自修自度。

佛陀來人間「開、示」,希望人人「悟、入」,而且身體力行菩薩道。《法華經》就是鼓勵人人發大心、立大願,通過菩薩道而成佛。

發心立願作人間菩薩,要時時自我反省——是否仍保持最初的發心?

《法華經‧化城喻品》中,眾人來到「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有導師表示可以帶領大家出離險境,到真正藏寶處。但眾人遙望前路迢迢,只想找地方休息,不願再前進。

導師鼓勵大家,走過長遠險路,不就是為了要到珍寶處嗎?「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於是在前方化現一座城,讓眾人可以暫時休息。

疲累至極的大眾,看到前方有城可以安歇,非常歡喜!但是進去之後,覺得環境很舒適,就忘記了原先的目標,想長久留在那裏享受安適的生活。

導師提醒,城的另一邊就是寶藏之處,這個城只是幻化的,並非真實,既然體力已經恢復,應該繼續往前走。眾人看到化城已滅,終於起身,繼續往目標前進。

佛陀用這個譬喻來教導大家——「煩惱惡道,險難長遠」,要離開重重煩惱的人生,向覺悟之路邁進;「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一定要耐苦耐勞、殷勤精進,才能達到成佛目標。

學佛,不能只是「自度」,只求個人了脫生死;一定要入人群中歷練,人群才是寶藏處。要堅定心志,入人群而不受人群習氣染著,以法「滅」除一切煩惱,廣「度」一切眾生。

 

 

人人身懷寶藏,就是清淨的真如本性;只是起心動念誤入歧途,讓人生路變得步步艱險。

佛陀指引的是一條菩提大直道,既已發心,就要篤定信心,一路向目標前進。即使半途迷路,也要及時回頭;心路若通,自然行路無礙。

《普賢菩薩警策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生命過一天減一天,過一年減一歲;要把握時間,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不要讓無明煩惱動搖心志。

請大家多用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