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愛 開闊無礙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六年六月一日至十五日
|
心中有怨,糾結多苦;
心中有愛,開闊無礙。
轉怨為愛,轉惡為善,
人生海闊天空。 |
美國一位六歲男孩,在課堂上看到影片——人類拋棄的大量塑膠垃圾不只污染大海,也讓許多海洋生物誤食、受困。男孩看了很難過,下課媽媽載他回家的路上,他邊哭邊說,人類不斷破壞地球,實在很愚蠢,希望趕快長大來保護地球。
媽媽建議他畫海報推廣環保。但他認為不夠,希望媽媽帶他到街上宣導,呼籲大家不要亂丟垃圾。媽媽把這段話錄下來上傳網路,吸引一千七百萬人點閱;很多人留言讚歎他,也有人表示慚愧。
孩子的心沒有受到污染,本性清淨,善念容易啟發。這位小男孩不只發心,還決定起而行動;大人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勇氣呢?
古早人說「人不照天理,天地就不照甲子」。現代人心靈如暗室,難辨是非、放縱欲念,只求眼前經濟利益,無止境地開發、破壞地球,使整個生態失調。
過去季節分明、生態分明,萬物依著時序而生——例如秋天樹葉會變黃、候鳥會南飛。如今地球暖化,北極十萬年來的冰蓋層即將融化消失,海平面上升、海水溫度升高,氣候趨向極端,使生態紊亂,花草樹木、五穀雜糧生長異常。
今年六月日本北海道罕見降雪、法國發生百年大水、世界產米大國越南嚴重乾旱缺糧……四大不調,導致世間災難愈來愈密集。
正如影片中小男孩說:「人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人類的短視近利,終要自嚐苦果,讓全人類受災殃。
「千年暗室,一燈能明」。人人本性清淨,只要用心聞法、多體會一分法,就能破除一分惑闇,再將法運用在生活中,改變錯誤的行為;如此心態、行為調整好,要挽救地球、搶救生命,不是不可能。
地球發燒,處處告急。要搶救生命,必須多管齊下——節能、減碳、茹素,是為地球降溫的有效方法。但只靠少數人力行,力量太單薄,需要社會大眾共知、共識,還要共行。
人類為了滿足口欲,大量豢養禽畜,不只消耗糧食,動物排泄物中的溫室氣體,更會加速地球暖化。牠們一輩子被囚禁圈養,最後還被宰殺食用,全球平均每秒鐘就有一千七百多隻動物因此喪生,實在很殘忍!
不養、不殺,讓動物逍遙自在、自然生死,不只是尊重生命,也能減緩地球暖化。茹素不殺生,營養也很充足;降低口欲,就能身心清淨。
人類的欲念,讓大地病重;能夠治療地球的,也唯有人類。但願人人發菩薩心,點亮內心光明慧炬——日常生活盡量回歸自然,省水省電、降低耗能,減少碳足跡;用行動愛護眾生、保護大地。一盞燈能點亮無數燈光,人人點亮心燈,就能照亮大地群生。
用心聞法,用誠意說法,
身體力行法,就是虔誠。
五月是南非本土志工的「浴佛月」,一群黑菩薩跋涉九百三十公里,走入十一個社區、十二個供食站,引導民眾浴佛——感念佛恩、父母恩與眾生恩;也走入病苦人家「行動浴佛」,視狀況為他們清理環境或洗浴身體。
一位病患出門上教堂了,志工便帶著要給她的米到教堂恭敬入座,聆聽牧師佈道;之後徵得牧師及教友同意,拿出佛像、香花、水盤,讓那位病患浴佛,教友們在旁唱起祈禱歌,一起祝福她。這是愛的共鳴,也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浴佛!
賴索托的黑菩薩,跨國到波札那帶領當地人浴佛。貨車車斗放下來,布置成浴佛臺,一樣能「禮佛足」、「接花香」。非洲大地上這群志工,以天為蓋、以地為載,就地採來的野花野草就能莊嚴浴佛臺,在烈日飛砂中莊嚴有序地浴佛。環境雖然克難,但是心意恭敬虔誠;敬佛如佛在,則無處不是道場。
在那惡劣貧窮的環境,更能顯現「悲愍度生大願」。他們對眾現身說法,自我懺悔過去不只物質貧困,煩惱也多,不斷與人計較,活得很辛苦。如今佛法洗滌了他們的心,心靈打開了,就沒有過不去的苦;不僅不再與人對立,還能化解紛擾,甚至會合眾人的愛心力量幫助苦難人。
禮佛,最重要的是恭敬虔誠、慈悲平等的「心」,以及依教奉行的具體行動。非洲距離臺灣遙遠,聽法很不容易,但這群「黑珍珠」聞法入心,不只開闊自心,且能將法運用在生活中、人群中。用心體會法、用誠意說法、身體力行法,是真虔誠,也讓自我生命充分發光發亮。
心中有怨,糾結多苦;心中有愛,開闊無礙。改變心態,就能轉惡為善、轉仇為愛,讓人生海闊天空。人與人之間沒有障礙、跨越藩籬,好事多做、好話廣傳,整個社會就能祥和溫馨。
警惕無常,見善隨喜;
付出辛苦,收穫幸福。
人生短暫,莫懵懂度日;一念偏差,一時懈怠,將浪費寶貴時日。「無常」如影隨形,要把握平安的時刻,用悲憫心牽掛苦難人,用喜捨心關懷眾生;時時精進勤修,增長慧命。
《法華經.法師品》:「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是成佛之道,哪怕只是聽聞一句、一偈,吸收受用、發心隨喜,就已經接受到真實法的種子,難能可貴。
隨喜,有善的隨喜,也有惡的隨喜。對於不了解的事情、錯誤的事情,跟著去散播,這是惡的隨喜,「一人吐虛,萬人傳實」,往往造成人禍。得一善拳拳服膺,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是善的隨喜。見善隨喜,辛苦付出能得到幸福的收穫,日後回憶起來很值得,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見善隨喜,就像在心田種下一顆善種。但如果心田沒有耕耘,無明雜草叢生,習氣深重、不能與人結好緣,這顆善種就會被雜草、砂礫、石頭包圍,難以成長。時時耕耘心田,拔除無明雜草,撒下去的種子才能萌芽茁壯,根深、茂盛,「一」生「無量」。
一個人只有兩隻手,要達到淨化人間的目標,力量不夠,需要許多人共同發心去做。人人本具佛性,都是未來佛,要相互敬愛;對於遭遇困難的人,也要以佛心疼惜。但願人人都能見善隨喜,聞法、說法、行法、傳法。
生命長短無人能知,但寬度和深度可以自己開闊。虔誠精進,就有深度;廣結善緣,拓展寬度。
一九六三年我皈依在印順導師座下,師父給我兩句話「為佛教,為眾生」;那個剎那我就下定決心,要盡形壽、獻身命去付出。五十三年如一日,面對任何挫折坎坷,我都甘願歡喜;不只是今生今世,來生來世我還要繼續奉行。
慈濟成立以來,每個月農曆二十四日靜思精舍發放日,都會致贈花蓮地區長期照顧戶生活補助金和白米。早年每到這一天,精舍都會煮鹹粥,即使常住窮到沒米、沒油,也會向普明寺借來煮,讓照顧戶或參加藥師法會的人不致餓肚子回家。
記得有次發放時,有個米袋破了,米粒掉在地上。剛加入功德會的靜蓉看到覺得可惜,就蹲在地上仔細地一粒粒撿起來。我看到她將米拿進廚房,要放進常住的米甕,馬上告訴她,這是基金會買給貧戶的米,不能和精舍常住自用的混在一起,公私要分明。
靜蓉聽了很疑惑,她說:「可是剛才煮粥時,是用精舍常住的米啊!這樣我們吃了,不就占了常住的便宜?那我以後不敢在精舍吃飯了。」
於是當天發放結束,我跟大家說了一個佛典故事——
一位仁慈的國王,愛民如子,但國內遭逢嚴重乾旱,土地龜裂、寸草不生,何況是五穀雜糧。不忍人民受飢餓之苦,國王帶領大臣在海邊虔誠祈雨;然而連續七天求雨,依然烈日當空,連一片雲都沒有。
國王眼看饑荒愈來愈嚴重,再等下去會有更多人餓死,於是發願化身為魚,讓飢民取食維生。
國王縱身跳入大海不久,海中央浮出一隻非常大的魚。大魚被浪潮推上岸後,告訴在岸邊修船的五個人,到村莊裏請百姓前來取肉充飢。大魚並承諾:「我未來修行成道時,會先度你們五人。」
這位國王是佛陀的過去生,那五人則是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的五比丘。
佛陀發願捨身度眾,生生世世用己身供養眾生——我用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佛陀能發此大願,身為佛弟子的我們也能;我創辦慈濟是「為佛教,為眾生」,靜思精舍常住眾甘願自力更生來利益眾生,這是我們的發心立願。
慈濟行願半世紀,精神理念不變。師父盡力供應智慧法水,慈濟人衷心付出,就是對師父的真心供養。我們師徒之間結的不是浮萍緣,而是「法髓緣」——深入骨髓的法緣。
大家常發願:「生生世世追隨師父」、「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這是我們師徒間的約定。要達成這個約定,不只這輩子要認真聽法、認真付出,跟師父結下深緣;來生來世還要帶著這分願力,將法落實在生活、在人間,繼續淨化人心的使命。
請大家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