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擔」的智慧
撰文‧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放下此擔,回頭挑另一擔,「一張一弛」,
是讓身心從不同的活動中,蓄養了新生的力量。
生長在農村,看父親做田「伴田土」,伴了一輩子,父親並沒有讀很多書,他的道理多半從耕作得來。耕作的道理,不同於製造,而是生長;製造的重點在於控制,而生長的重點在於參贊與激勵,內在的生長並不就沒有外在的塑造,而是外在的塑造要轉化為內在動能的激發,這是十分重要的。
記憶中,父親與我說過「追擔」的故事,其實,這不只是一個故事,而是做事的一種方法與態度,而且有著智慧的開啟與照亮。人生是終點決定起點,從哪裏挑擔不重要;這擔要挑往何方才重要。
「追擔」是行走一趟,輪流挑兩個擔,挑了甲擔到前頭先行歇下;又回頭挑起另一乙擔,將乙擔挑到原來甲擔的更前頭,約莫一倍之遙再行歇下;如此相尋不已,終於達成兩擔都到了終點目的地。這是使體力得到休養生息的良方訣竅。
「追擔」的奧秘在於,追擔於前,將甲擔擔子暫歇下來,擺置好了;再回頭,悠然步行,回來另挑乙擔。步行時候,得到了歇息,並且也利用了時間,並且讓身心從另外不同的活動中,蓄養了新生的力量。這「一張一弛」並不是停留在原地休息,而是利用了休息的時間繼續往前邁進。
兩擔相追,這便是競爭;但回頭來取乙擔,放下了甲擔,人的身心得到了休養生息。這樣的競爭才是有本有源的競爭,或者說,他根本不是為了外在的競爭,他是內在自我的奮力與自己競爭。用老子講的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來慈濟大學任教已經八年,最常聽到證嚴法師說的一句話是「來不及」,每聞此語,便心生戒慎與惕厲。我想起小時父親告訴我的「追擔」辦法。這就是處理「來不及」的辦法。慈濟志業的奔忙,急人之急,真有來不及之感,這當下惕厲,所行所事,論其辦法,卻與父親所說的「追擔」辦法,有些類似,他看似匆忙,卻是生機,真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