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6期
2016-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臺東尼伯特風災後
  大地保母
  聞法札記
  靜思精舍生活禪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老人沒問題
  人物誌
  阿板薰法香
  天涯共此情‧約旦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
  書摘•一路點燈到佛國——人醫行腳
  健康百寶箱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印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6期
  二十五日 敬天愛地,聚福緣

6.25  《農五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淨化爭強鬥勇心,用謙卑心敬重天地。

 

信、願、行

  「信為道源功德母。很多好事都是起於一念信心;有了信心,還要有願力,才能成就。」
  與中國四大門戶網站之一騰訊公司秘書長竇瑞剛先生等人談話,上人表示,下定決心做好事,就要堅定往善的方向走。「像是用科技工具傳播善的訊息,能利益許多人,就是做了安定社會、利益眾生的好事;假如有一點偏差,發出聳動的訊息,則會擾亂很多人。所以要善用科技,多多宣傳勵志的好人好事。」
  騰訊公司的總部在深圳,竇先生在當地有從事老人照護事業,因此特別關心高齡化社會的老人安頓與照顧問題。
  上人分享,社會型態改變,家庭結構也從多代同堂的大家庭,變成小家庭,上了年紀的父母即使有兒孫,卻都不在身邊,漸漸較少與人互動,心靈寂寞、孤單,也會覺得自己老來無用,變得消沈、自我封閉。
  全臺灣有八萬多位慈濟環保志工,不分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日日為照顧大地人群而付出,其中包括許多高齡長者。上人表示:「做環保讓他們很有自信,也有榮譽感,覺得自己老來有大用,還能守護大地,所以做得很歡喜。」
  


敬天地

  氣候變遷,災難頻起,環保是全球人必須正視的問題。對屏東委員慈誠開示,上人呼籲大家從個人生活做好環保,再向外淨化人心,引導人人走上「平安路」。
  「要求平安,就要有好心念。」上人表示,有好水土、好空氣,還要風調雨順,加上農人辛勤耕耘;諸多因緣會合,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農作物。然而現代人恣意浪費,志工做回收時,常見到吃一半的便當就被丟棄,蹧蹋糧食。
  正如閩南語俗諺「一粒米,二十四滴汗」,粒米來之不易,要善加珍惜,不能浪費。
  緬甸、柬埔寨、越南等農業國家,近年因氣候不調而致農作物歉收,慈濟人發放稻種以助復耕、發放白米以紓困境。「連務農人也面臨缺糧,這都是天地警訊,如果氣候惡化無法緩解,糧食危機必然發生。」
  佛經記載的小三災,包括饑饉災、疾疫災與刀兵災,現今都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上人表示:「根本解決之道,是改變人心觀念,讓人人都能敬天愛地聚福緣。」
  上人強調,「敬天愛地聚福緣」不是口號,要銘記在心,起於行動,敬重大自然。「要自知己身之渺小,淨化爭強鬥勇的心態,用謙卑心敬重天地。虔誠懺悔過去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改善生活習慣,也以誠懇的心帶動人人改變。」
  


安人心

  美加森林大火,斯里蘭卡水患、土石流,中國江蘇省受大雷雨、冰雹及龍捲風襲擊……上人於屏東慈濟人聯誼會中感嘆地球正面臨「水深火熱」。
  「人間苦難偏多。心中有法,才能在苦中得自在,脫離身心苦難,住於『安隱樂處』。」
  道理是無形的,淨化人心,要從有形的行動做起。上人舉環保為例,自己動手做分類,也要教人做;人人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落實在生活中,就能保護大地的健康。
  「人心安則天地安──人人身心平衡,願意付出一分愛心,地球就會比較平安;人心淨化,就不會為了欲念破壞、污染環境,也能免於極端氣候造成的水深火熱之苦。」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