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 知理守禮

6.19 《農五月‧十五》
【靜思小語】心存道理,言行有禮。
誠感恩,愛心生
「醫療工作者貼近病患,看見各種苦相,也能『見苦知福』,珍惜自己的健康有福。體認自己有福,還能發心立願服務苦難人,就是菩薩。」
與大林慈院護理師座談,上人解說何以稱護理師為「白衣大士」的原因,期許大家提起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精神,用心照護病患。
「病患辛苦,想盡辦法救治病患的醫護人員也很辛苦;要鼓勵病患以開朗的心態自我祝福,對人生懷抱希望。」上人期勉醫護之間密切配合,彼此和氣,共同用心治療與照護病患,以愛祝福,醫病之間就會有良性循環。
「只要有一念感恩心浮上來,愛心就會接連浮現,不斷地用愛付出。」上人表示,在慈濟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間要培養真誠的感恩,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在充滿愛的氣氛中,願力充足,則無事不成!」
心存理,行有禮
舊金山「獵人角」地區,犯罪率、槍擊案與吸毒人口數居高不下,學校有許多孩子來自低收入家庭,與父母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
慈濟美國總會從二○○四年起,發起「一人一書」捐書行動,贈書給舊金山低收入家庭孩童;並從二○○六年啟動「幸福校園」計畫,資助貧苦家庭學童就學。
慈濟志工第一次到約翰米爾小學發放時,看見有孩子餓到當場抓起生米就往嘴裏塞,深感震撼與不捨。一位八歲小朋友告訴志工,他未來的志願是當「搶匪」,這樣才有錢買玩具給妹妹、買車載家人去看病,另一個願望是爸爸能找到工作,以免天天在家打人……
志工疼惜這些孩子的處境,在長期互動中,讓他們感受到愛與溫暖,建立正向的人生觀,引導走上充滿希望的人生道路。十年後的今天,舊金山有六所小學、一所中學的貧苦學童,受惠於這項計畫。
行腳來到雲林聯絡處,上人舉此為例表示,臺灣多數孩子的成長環境平安有福,即使家庭一時遭遇困難,也有愛與善的力量支持度過難關。「大家要共同守護臺灣,維持社會的祥和平安,讓世世代代安居,且持續發揮愛與善。」
上人肯定教聯會團隊推行靜思語好話入校園,讓人明白道理、改變觀念與行為,從而翻轉人生。「鼓不敲不響,法鼓也需要有人敲響。要加強品德教育,把孩子教育好,讓他們知理守禮。『禮』就是『理』,言行有禮,表示心存道理。」
不只習得知識、學會待人接物應有的禮節,上人期盼老師們也要加強孩子的生活功能教育,具備煮飯、洗衣等基本生活功能。「深耕品格,知理守禮,且具有生活良能,才是全功能的人生。」
平等觀,度眾生
「人生沒有『所有權』,只能好好把握『使用權』,將生命拓寬、加深,讓慧命向下扎根、向上茂盛。」上人期許雲嘉慈濟人殷勤聞法並力行,深植信根、增長慧命。
「慈濟推展志業的唯一目標,就是將愛的力量普及人間。信根扎得深、扎得穩固,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再產生無量種子,成就茂盛的人間菩提林。」
佛教徒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上人勉眾,既然發願普度眾生,就要不斷與眾生接觸,才能度化眾生。「走入人群,才有機會看見眾生的種種煩惱,轉煩惱成菩提。發四弘誓願,就能平等視眾生,以感恩、尊重、愛對待每一個人。」
午後與雲嘉慈誠、委員座談,師兄師姊提到早期帶著會眾搭火車返回花蓮尋根的溫馨事蹟,也感嘆當年活潑帶動的慈濟人,而今有人年邁生病,行動無法自主。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老病而不由自主的確是苦。正因為人生苦,才需要佛法;要用法療治心靈的苦,振作起來,面對現實人生。」上人勉勵老弟子們,在身體狀況許可下,持續投入、分享早期的慈濟故事。
「大家都曾發心立願,這一念心扎得深,慧命才能持續增長。莫忘初心,要記得早期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只要還有力量,就要把握因緣付出。」
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上人請大家守護大林慈院,接引、培養醫療志工。「醫院是能看盡生、老、病、死的大道場,希望大家把握機會多投入,協助醫療團隊為病患舒緩身心苦痛,從種種人生現象體會真理;既能耕耘福田,同時增長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