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日 無私付出,心靈得福

6.14 《農五月‧初十》
【靜思小語】開闊大愛,無私付出,心靈財富自然豐足。
誠付出,心富足
傳播科技發達的今天,許多不實訊息被快速而廣泛地散播。與桃園合心團隊座談,上人教大家提升智慧明辨是非。
「無論是不明道理的誤解,或是惡意的曲解,不實或似是而非的訊息大量散播,就像颳起一股無明黑風,會讓人信以為真,甚至起惡念、生誹謗,造作惡業,擾亂社會。」
上人強調,從五十年前創立慈濟的第一念、第一個動作開始,就堅持「誠正信實」原則,至今不變。
「當年即使環境克難,無米可炊,我們仍堅定付出的心志,借米、借油來煮給照顧戶吃。就如那煮鹹粥的大鍋,米粒稀疏,水中映現著山河日月——『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裏煮山河』,標記著最初的克難與海闊天空的堅定心志。」
佛經裏提到一位國王,化身大魚讓國民取食其肉以度荒年。上人表示,靜思精舍常住師父也抱持這分精神,發願供養全球慈濟人、天下眾生;將十方善款完全用於利益眾生。
「各地的慈濟道場,都是慈濟人接引人間菩薩的社區道場,並非靜思精舍出家眾的道場,所以不會派駐常住師父到各地分會。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感恩慈濟人為天下人做天下事,不僅不會取用慈濟一分一毫,還供應慈濟人回精舍的生活食宿,這分精神永遠不會改變。」
投入賑災濟貧的志工,自行負擔交通、食宿費用,有時還要忍受髒、臭,做一般人不願意做的事,縱然辛苦,仍滿心歡喜。上人讚歎:「因為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心靈財富』,所以永遠不虞匱乏,不計有形的得失,只為救苦救難而無私付出,也在不斷付出中累積無量功德財。」
慈濟人相信佛陀所說,憑著「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用心為天下人付出。上人勉眾恆持初心正念,「只要我們的心無私,開闊大愛,就有充足的心靈財富,持續發揮愛的良能。」
慈濟人合和互協,才能將善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上人勉勵大家更精進,將法聽入心。「法若不入心,只憑著一股熱忱做事,無法與人合和互協,必然會起煩惱。心中有法,時時退讓一步、多愛一寸,事務就能順利進行。」
上人叮嚀慈濟人常存「感恩、尊重、愛」,資深者愛護、帶動新進者;新進者向資深者看齊,多看、多做、多投入;彼此互愛、共同精進、增長慧命。
天下事,勇承擔
新竹是科技城市,與新竹慈濟人談話,上人感嘆社會上瀰漫虛妄不實的訊息,使人心起伏不安;叮嚀大家善用科技廣傳善法,利益眾生。「一念惡,天下大亂;一念善,天下淨化。但願人人善用科技,傳揚愛與善。」
上人坦言對現今社會及教育感到擔心。「『天下大事,匹夫有責』,教育就是攸關未來的天下大事。要如何重建良好的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是慈濟人要幫忙師父承擔的責任,希望大家勇於承擔。」
臺灣以善、以愛為寶,上人教大家善用科技了解慈濟歷史,舊法新知,「多聽法、多說法、多傳法。善用道場發揮社會教育、慈善救助的良能,共同做出國際的教育、慈善典範。」
化苦難,成福緣
來到苗栗園區,欣聞環保志工日日「薰法香」,上人肯定:「生活中有法,人生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自然就能化解。『心心念念觀世音』,並非不斷頂禮膜拜塑像;而是聽法入心,以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為己心,時時傾聽世間苦難、及時現身救拔,化苦難為福緣。」
許多志工發心立願為天下付出,即使身有病痛或遭逢變故,仍然志堅不移,幫助許多人解決家庭的問題、生活的問題;上人表示,這就是「救苦救難觀世音」。「人人都是觀世音。聽法入心,心中就有觀世音;人人心中有法,發揮真誠的愛心,世間苦難就『有法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