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 自做自得

6.13 《農五月‧初九》
【靜思小語】自做自得,不做不得。
教育提升「競爭」力
曾有教育界人士問:「慈濟把孩子教得這麼乖,出社會要如何與人競爭?」上人回應,孩子乖並不會缺乏競爭力,不同的是,這競爭力是有益社會的「善的競爭」。
長年投入輔導受刑人的淨耀法師來訪,談及對於現代教育的憂心。上人舉此為例強調,教育是年輕人的希望,也是社會未來的希望,學校教育過度強調自由,可能流於放任;須堅持「傳道」精神。「校風立得正,才能為孩子的心導正向。」
毒品戕害青少年身心,也引發許多重大傷害案件。欲扭轉社會風氣,不能只憑少數人;上人與法師共勉,發揮弘法力量,救拔懵懂無明的人心。
上人談到各地慈濟人定期到監獄關懷受刑人,也持續接引更生人,鍥而不捨的輔導下,多位更生人徹底戒毒,投入慈濟志工,並回到監獄說法,鼓勵「同學」們改過自新。「雖然完全戒毒而翻轉人生的人,與仍受毒品殘害的人數相比,實在很少;但只要投入去做,就有希望!」
踏實走出美善史
桃園楊忠義師兄罹癌後,仍把握機會殷勤付出,且積極傳承。近期病勢加重,五月底法親在月眉環保站為他舉辦「生前告別式」,眾人圍繞他齊唱「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師兄雖病體虛弱,仍雙手合十歡喜接受祝福;今天凌晨安詳往生。
與桃園慈濟人座談,上人以此教眾,把握此生、把握當下,照顧好心中的菩提種子,才能「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明天先到或無常先到,無人能預知。今天所做,是明天的歷史,要把握當下付出,累積慧命道糧,生生世世帶著這顆菩提種子,續行菩提道。」
每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上人叮嚀,莫讓時間在不知不覺中空過。「要分秒用心,隨著時間累積福慧道業,才能乘願來去,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學佛要在人間,成佛也在人間。上人勉眾,既發願,就要力行。「不做不得,自做自得。」
聽聞桃園慈濟人走入貧困家庭,長時間用愛引導與陪伴青少年,讓孩子懂事理,助學直到大學畢業。上人肯定,走過的足跡,都是精彩的人間歷史。
「師父輕輕說,弟子就重重聽入心,並且身體力行;長年累月的付出,無形中為社會減少了問題家庭,挽救了許多青少年,真是功德無量!」
與昭慧法師談及教育,上人指出,要營造理想校風,必須有志同道合的團隊,朝願景共同努力。若一味強調與產業結合,趨向商業經營教育,會讓士、農、工、商失衡,喪失「士」之氣節。
「期待教育能回歸本質,傳承優良的涵養,培育有志節的人才。各校發展出特色,自然能帶領學生在各領域精進,成為各行各業的卓越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