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至十日 道心不老

6.8-10 《農五月‧初四至初六》
【靜思小語】恆持初心,扎深信根,德香飄揚在人間。
恆持精進心
「學校承負教育重任,也擔負社會未來希望。慈濟援建『減災希望工程』,是希望防患於未然,提供師生安全的教育環境。」慈濟在屏東、臺東、花蓮、苗栗等地二十多所學校進行老舊校舍整建,昨日再為高雄杉林國中藝能教室舉行開工典禮。早會時間,上人開示,天災頻繁,除了提高警覺,更要採取實際行動,保障人人平安;慈濟取於社會、用於社會,只要社會有需要,必然義不容辭付出。
即將出門行腳,上人叮嚀精舍常住二眾:「守持修行本分,照顧人我之心,恆持精進心。」
近午抵達臺北慈濟醫院,上人慰勉同仁們準備醫院評鑑的辛勞,感恩大家以合和互協精神接受考驗,發揮誠懇之愛積極付出。「慈濟人不說『苦』,而說『福』。真誠付出,就能轉苦為樂。」上人期勉同仁自我期許,日日自我評鑑,日日提升救人能量。
深結法髓緣
九日,上人於關渡園區和北區慈誠委員共度端午佳節。師兄師姊們演繹「行願」,表達傳承法脈、精進不退的決心。
大家以手語動作、隊形變換,詮釋在茫茫苦海中啟慈航,普度眾生;在風浪中穩健掌舵,轉迷為悟的形象。上人感恩在場許多人曾與師父一起走過那段克難歲月,「行願」半世紀,真正是「以法供養」。
慈濟成立以來,每月農曆二十四日靜思精舍發放日,都會致贈花蓮地區長期照顧戶生活補助金和白米。上人回憶早年每到這一天,精舍都會煮鹹粥,招待照顧戶或參加藥師法會的人,即使常住窮到沒米、沒油,也會向普明寺借來煮。
有次發放時,有個米袋破了,米粒掉在地上。剛加入功德會的靜蓉師姊看到覺得可惜,就蹲在地上仔細地一粒粒撿起來,走進廚房想放進常住的米甕。上人剛好經過看到,馬上告訴她:「這是功德會買給貧戶的米,不能和精舍常住自用的混在一起,公私要分明,一定要做到『誠正信實』。」
靜蓉聽了疑惑說:「可是剛才煮粥時,是用精舍常住的米啊!這樣我們吃了,不就占了常住的便宜?那我以後不敢在精舍吃飯了。」
於是當天發放結束,上人跟大家說了一個佛典故事——
一位仁慈的國王,愛民如子,但國內遭逢嚴重乾旱,土地龜裂、寸草不生,何況是五穀雜糧。不忍人民受飢餓之苦,國王帶領大臣在海邊虔誠祈雨;然而連續七天求雨,依然烈日當空,連一片雲都沒有。國王眼看饑荒愈來愈嚴重,再等下去會有更多人餓死,於是發願化身為魚,讓飢民取食維生。
國王縱身跳入大海不久,海中央浮出一條非常大的魚。大魚被浪潮推上岸後,告訴在岸邊修船的五個人,到村莊裏請百姓前來取肉充飢。大魚並承諾:「我未來修行成道時,會先度你們五人。」
這位國王是佛陀的過去生,那五人則是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的五比丘。
「佛陀生生世世為眾付出,甚至剜割其肉供應眾生也在所不惜,發願捨身度眾。佛陀能發此大願,身為佛弟子的我們也能。我創辦慈濟是『為佛教,為眾生』,靜思精舍常住眾甘願自力更生來利益眾生,這是我們的發心立願。」
慈濟行願半世紀,誠正信實的理念,以及發心立願不變。上人表示:「你我師徒所結的,是深入骨髓的『法髓緣』;如今晨語講解《法華經》,就是應這分法髓緣,還這分『法髓債』。」
上人教眾深入經藏體會佛法,在人間精進力行,讓法髓長存、向外廣傳,如此即是弟子對師父最大的「供養」。「法藏如恆河沙,只要奉持一句、一偈,能夠受用並力行,就有無量功德。」
與北區慈誠委員座談,看到相識四十多年的「老弟子」們依然神采奕奕,上人笑言大家專心做慈濟,人人青春永駐,沒有時間想自己老。「正因為當年把握一念心創立慈濟、樹立四大志業,現在才能看到慈濟人遍布天下,救助無數苦難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老得很有價值!希望大家恆持初心、扎深信根,德香飄揚在人間,讓佛法永續。」
茹素救地球
醫療是「以生命搶救生命」的神聖工作,希望能延長病患生命、提升生活品質。十日,與人文志業同仁座談,上人期勉廣傳醫療感人實事,用真情開啟活水源頭,用清流淨化人心。
氣象專家彭啟明博士指出,全球暖化速度比預期更快速;上人表示,想要延緩氣候變遷,須多管齊下努力,「不只是加強淨化人心,更要推動茹素。」
一項統計顯示,為了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欲,全球每一秒鐘有一千七百七十六隻牲畜被擺上餐桌。上人感嘆,人類為了滿足口欲,大量豢養禽畜,牠們一輩子被囚禁,最後還被宰殺食用,實在很殘忍!大量飼養牲畜所需的大量飼料,會壓縮農糧作物種植與生產空間;牲畜排泄物不僅污染水土,所排放的甲烷等溫室氣體,也會加速全球暖化。
「平等愛護眾生,讓動物逍遙自在、自然生滅,不只是尊重生命,也能減緩地球暖化。」上人言,提倡茹素齋戒不僅只是宗教家、科學家的責任,而是全人類必須有的覺悟,希望人人從茹素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