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6期
2016-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臺東尼伯特風災後
  大地保母
  聞法札記
  靜思精舍生活禪
  慈善臺灣
  一句話的力量
  老人沒問題
  人物誌
  阿板薰法香
  天涯共此情‧約旦
  草根菩提‧馬來西亞
  書摘•一路點燈到佛國——人醫行腳
  健康百寶箱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印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6期
  太麻里驚魂夜
撰文‧黃秀花

太麻里鄉香蘭村屋瓦掀翻、滿目瘡痍;慈濟志工陪伴村民互助打掃,有助於災區早日復原。(攝影╱楊舜斌)


太麻里鄉民度過「最長的一夜」,
翌日走出屋外,
還以為剛經歷一場戰爭,
他們在雨水、汗水、淚水中掃去殘破,
用農家的堅韌重整家園。

 

七月十日,我們從花蓮搭乘清晨六點火車直奔臺東,一路上風平浪靜、草木盎然,但快接近花東兩縣交界處,殘破景象顯現——整排路樹枯黃傾倒、山邊被掃成光禿一片、電線桿倒塌……

愈接近重災區,畫面愈怵目驚心。荖葉園棚架被吹得支離破碎,殘破黑網隨風飄盪;釋迦園、火龍果園無一倖免,果樹折斷橫躺。

火車到站後,一下月臺,站牌「太麻里」三個大字已不見,只有鐵架仍在原位;這裏是臺東縣最重災區,屋損、農業損失慘重。開車來接我們的當地居民楊振宗,談起此次風災,搖頭嘆道:「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強颱,比莫拉克颱風還恐怖!」

我們打開手機,準備向臺北回傳訊息,但苦無訊號。楊振宗說:「這幾天通訊一直斷斷續續。」他又言:「我收到很多朋友傳訊關心,卻無法回應。」

通訊不良,斷電數日。自來水雖持續供應,但許多人家水塔被吹走或毀壞,有些人乾脆拿來大桶儲存雨水打掃;至於飲用水,有人接管取山泉水煮沸,有的是買礦泉水,全家煮泡麵吃;颱風過後,日子克難,但一樣要過。

李太平從高雄趕回臺東家裏探視,住家和農產雙毀,還好母親平安,財物的損失就日後再籌謀了。(攝影╲楊舜斌)


狂風夜,何時天亮

二○○九年八月八日,中度颱風莫拉克挾帶豪雨襲擊南臺灣,造成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毀傷嚴重。當時太麻里也受重災,太麻里溪潰堤,臨近河堤的釋迦園全沒,大水漫過馬路,淹及另一邊民宅、沖掉好幾條人命,數十棟房屋也因而沖毀流失。

往事歷歷,沒想到相隔七年的尼伯特颱風,雨勢雖小,風力卻更猛烈。住家就位於太麻里鄉香蘭村路旁的黃玄忠,前面是鐵皮搭建的集貨場、人員都住在後頭的鋼筋水泥屋。他形容七月七日晚間至八日凌晨,實是「最長的一夜」。

「風是從北吹向南,過後又從南打回來,那晚外面乒乒乓乓,像在打仗!」黃玄忠說,凌晨四點多,風勢最強時,他從窗戶往外探看,鐵皮、瓦片滿天飛,擊碎屋頂、砸破門窗,撞擊力道之猛,令人聽了驚恐,他也很擔心自己的屋子被捲走。

直到六點多,風勢稍減,他才走到屋外巡視;自家鐵門和鐵皮屋都有損害,還好損失不大;但釋迦園他就不敢多想,雖近在住家後方幾百公尺,災後三天仍不願動身查看,「不看則已,一看鐵定傷心難過!」

「我家屋瓦是被冤枉死的!」驅車經過的村民吳忠育,看到路邊攀談的我們,也停車加入行列。

五十五歲的他,皮膚黝黑,看起來就是個莊稼漢,說話帶點苦情,卻也有鄉下人的豪邁:「這次颱風掃得真徹底,香蘭村幾乎每戶屋頂都有掃到,就看堅不堅固,挺不挺得住。」他家屋瓦被天外飛來的玻璃窗給砸破,他連換了三天才修復完成。

問他何來瓦片修補?他回答:「上次人家搭鐵皮屋時,把屋瓦都換下,我就去撿了一車。這次颱風過後正好派上用場;要不然,臨時到哪去找那麼多瓦片,而且也請不到工人。」

他說,跟其他村民比起來,自己算幸運。「村長家兩間房子屋頂全毀,一個貨櫃屋被吹走,已經找不到,可能被掃到太平洋去了!」

動作表情豐富的他指著對面山頭,一片光禿禿,僅見兩小撮翠綠,底下的農田也全夷平。

那兩方綠意是玉荷包荔枝田,才採收完成,算是為這個村莊留下一點經濟命脈;再延遲幾日,就會像今日所有農作物一樣全付諸流水。

志工將香蘭村列為重點關懷區域,家訪獨居老奶奶,安撫受驚心靈,並致贈祝福金。(攝影╲楊舜斌)


鄉親淚,無語問天

 

尼伯特颱風從太麻里溪口登陸,溪口南側的香蘭村首當其衝,村中民宅像被砲彈炸過般滿目瘡痍,屋頂破損程度不一,有人自我解嘲說:「差別只在剃五分頭,還是理光頭而已!」

面對災後殘破凌亂景況,慈濟志工透過村長號召,七月十日起,一連數日啟動「親幫親、鄰幫鄰」打掃行動,號召村民互助合作,讓清理腳步加快,除了補貼勞動者費用外,並致贈一萬至三萬元祝福金給受災戶,期使他們能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現場也有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趕來發放濟助金,還有善心人士送來物資和飲用水,甚至有人自臺北直接開來餐車,煮熱食供應受災鄉親。在災難中各方頻送溫暖,讓村長和村民們至為感動。

村長蕭惠明自風災過後,腳步就沒停歇,一下穿梭民宅關懷、一下帶領官員探勘農田,裏外奔波;妻子則坐鎮在臨時安置中心,點收整理外界捐獻物資及進行分配。

談起驚悚夜及災後慘況,蕭惠明幾度哽咽,風勢最兇猛時,他在窗前奮力擋了十幾分鐘,終究宣告放棄,門窗瞬間被吹走;接著屋瓦掀開,他與妻兒及老母四人躲在牆角避難,一直到六點多,他終於能走出家門探看全村災情。

樹木整排倒,殘瓦飛落一地,摩托車難以通行,他只得徒步前行、挨家挨戶訪視,並特別注意獨居長輩的狀況。途中發現有位長輩被壓傷,立刻請救護車送至臺東馬偕醫院急救。

初步估計,全村三百多戶中,約有一百多戶受創,屋頂嚴重毀損占八、九十戶,住戶普遍都有進水災情;釋迦、荖葉、火龍果等農作物幾乎全毀,令大家欲哭無淚。

村民們打掃時,滂沱大雨突至,眾人暫避,待雨勢變小才又出來活動。眾人口中的「班長」詹益森有感而言:「這到底是雨水、汗水、還是淚水?早分不清了,我看應是三水齊發吧!」

屋宅受損的阿公,一想到老妻還在住院,家裏又沒幫手修繕,一時之間悲不可抑。(攝影╲楊舜斌)

老人家,心疼老房

 

高齡七十六的戴阿嬤,客廳頻頻漏水,廚房的屋頂鏤空大半,難怪老人家的心如此糾結。她拿了好幾個桶子,盛接雨水;也搬離瓦斯爐,避免被波及。

戴阿嬤說,她一歲多,隨父母從新竹來臺東定居。婚後,她與丈夫胼手胝足、認真耕種,才蓋起這樣一個家;丈夫五十多歲病逝,她幫人種釋迦和做工,維持家計及扶養四名兒女,直到孩子們外出成家立業。

「現在我老了,也做不動,身體還常感痠痛。」戴阿嬤說,原本她還想這間房子可住到終老,沒想到颱風卻將它吹得支離破碎;幸好么子夫婦後來承諾會幫忙修繕,她的心才逐漸安定。

「颱風過後,我本來是想離開這個家,乾脆不管了!」風災後,僅有么兒幫忙清理,面對天災無情、親情淡薄,她有點心灰意冷;但見慈濟人熱情相助,無親無故卻投入人力帶動村民們站起來,這一分善心和溫暖很令她感動,便也提起精神加入打掃行列,跟大家一起流汗、同甘共苦。

問她感覺如何?戴阿嬤說:「棒極了!」揮汗之下,她似乎將煩惱和悲傷拋諸腦後,發自內心綻放出喜悅的笑容。

志工來到吳金茶阿嬤的家,她是來自彰化的移民,五十多年前因在西部難度日,與丈夫遷居太麻里。最初住在茅草屋,做農務和打零工,再重的粗活如到堤防搬石頭,她身為女人也照做。

幾年後,孩子接續出生,他們也存得一筆錢,便改建成木屋;到了一九七九年蓋成現在的磚瓦房,一住三十七年。丈夫早已過世,八十三歲的她,與十多年前回鄉的長子一家同住。

這一次風災,重創他們的家園,三間臥室和客廳屋頂全被掀落,雨不停滴下,睡於邊間的阿嬤那天夜裏緊急移往另一側室,不巧兒媳有事在高雄,獨留她在家,幸而屋毀人平安。

而當天滯留高雄的長子李太平,聽到強颱轉向想趕回,無奈火車停駛;他只得借搭小巴士,在八日下午趕回與母親團聚。

一回來,看見屋毀的家,差點哭出來;再跑去農田查看,承租一甲多國有地種植酪梨,也被掃得精光。「我投資兩百萬,全沒了!」說著說著,他再也忍不住滴下淚水。

風災重創香蘭村,卻也激起大家團結一心,男女老幼不分彼此投入打掃行列;世居這塊土地,也希望與此共存共榮。(攝影╲黃筱哲)

起而行,就過得去

 

蘇心蘭平日幫人在荖葉園搭棚架、綁枝蔓、採收荖葉,好不容易積攢一筆錢,以兩萬元向人承租兩分多農地,也開始種荖葉。只是,天不從人願,她才標下會錢購買網室設備的材料及肥料,自力搭建網室,萬萬沒想到辛苦耕耘了半年,僅採收過一次;卻被颱風掃蕩一空,她的心也整個碎了!

她的先生七年前出車禍,腦部手術後有癲癇後遺症,仍在服藥無法工作,生活重擔落在她身上。日子雖然辛苦,但當慈濟人上門訪視,請她邀約左鄰右舍出來打掃做志工,並協助帶路探訪受災戶,她義不容辭承接:「出來做點事,總比在家唉聲嘆氣的好。」特別是海邊住有多位高齡長者,她熟知他們背景及生活方式,一一親切問候、閒話家常,關懷就更能體貼入微。

「阿嬤,這個錢給您壓壓驚!」心疼八十九歲獨居的老太太,一個兒子十多年前意外過世,另一子七個月前關水門時,不慎跌落遇難;接連失去兩個愛子,身為母親之沈痛可想而知。蘇心蘭善體這位老媽媽的心,噓寒問暖,要她多保重身體。阿嬤驚魂甫定說著:「這次颱風,厝內沒什麼損害,只是進了點水;但那麼強的風,還是有驚嚇到。」

走往另一戶林阿公家,他是阿美族人,八十多歲了,大夥兒抵達時,他正爬上屋頂修理破洞。眾人輕喊:「阿公啊,快下來,這樣很危險!」

老人家從梯子走下,看到那麼多人來訪,有點驚訝,隨後又面露哀傷說,妻子因颱風天不小心滑倒,目前還在醫院,翌日將要手術。他一面牽繫住院的妻子,又很擔心家裏會漏水,難以分身,急得快哭了!志工趕緊做成記錄,要列為長期關懷戶。

看看別人,再想想自己,蘇心蘭便覺沒什麼過不去。就像她家中一樣遭災,一下雨,屋內就溼淋淋,擦乾後,雨又再下,真的很折磨人;她先買來便宜的塑膠帆布遮蓋,再用殘瓦壓住,暫且度日。

國軍動員一萬六千人次協助救援尼伯特風災,出動機具排除路障、清理大型廢棄物及倒塌路樹等。(攝影╲黃筱哲)


風雨後,重新站起

 

自風災後,蘇心蘭就沒再踏進農田;是因為我們來訪,決定走一遭。最先映入眼簾是整片釋迦園,葉子全掉落,枯枝焦黑,顯見颱風風速威猛;蘇心蘭說:「這些釋迦樹都沒用了,全部要撤除!」

愈靠近她承租的荖葉園時,腳步也變得有些沈重;最初,她還能神態自若,娓娓道出買肥料花多少錢、立幾根水泥柱要費多少工、拉黑網要如何作業……走到約莫距離五十公尺處,聽到她在抽泣,接著便是放聲大哭,彷彿要把所有的委屈和心血也一併隨淚水流盡。

這種傷痛,不難理解,回過頭來她仍頻頻拭淚;但我們卻連一句安慰的話語都說不出口。

「好難過,沒辦法救了,兩分多地全倒光光……輕鋼架要撤掉、黑網要重拉,最少也要再花七、八十萬,完了,真的完了!」

「葉子已經那麼大了,人家都說我顧得很漂亮!」心情稍恢復平靜後,她感傷說著:「我白天去做別人的工,兩點半下班後就回來種自己的田,晚上戴著頭燈也一樣在做,最晚還做到半夜兩點多,這麼辛勞到底為了什麼?眼見就快要定期收成,可以慢慢回本了……」

投入資金全化為烏有,之前標會預支的款項,還要每月分期攤還。她沒什麼積蓄,勢必得再努力幫人做農事,才能養活全家三口人。還好,就讀護專的女兒,再過一年就畢業;孩子貼心,暑假也會去打工,她是蘇心蘭最大的安慰。

豔陽下,擦乾淚,堅韌的她與村人一樣面對現實,努力展開明天。

 

媽媽心,守護家園

香蘭村超過八十四戶住家受損,其中四十戶已無法居住;不少住民早年從西部移民而來,辛苦建立家園卻飽受天災,談起過往不禁心酸,但也珍惜各界關懷,邁向重建之路。(攝影╲黃筱哲)

單親媽媽林女士則是為母則強,她今年四十五歲,育有五名子女,家中屋頂已掀去一半,有三間臥室和廚房會漏水,必須跑回娘家與母親共食。

個性非常陽光的她,接到朋友從臺北打電話來關心,猶能輕鬆應答:「我家只理五分頭,還有床位可睡呢!」即使遭遇大災,造成生活不便,她依然笑臉迎人,「比起其他全毀受災戶,必須住到安置中心,我們都還算好的。」

她原先在臺東馬偕醫院擔任行政人員,六月中旬剛動完手術,暫離職場休養;那天夜裏颱風來襲時,她像母雞帶小雞,安住每個孩子的心。

林女士的五名子女,長子十九歲,就讀復健科,再過一年就可幫忙分擔家計;最小的孩子十二歲,將升國中,她的負擔仍重。但災後她帶著孩子們響應慈濟呼籲,投入救災的打掃工作,自村清理得差不多了,還由長子繼續領著弟弟妹妹,跟慈濟人奔波各處去幫忙,遠至臺東體育中學、近到同鄉美和村,都有他們揮汗淋漓的身影,也讓做母親的她同感驕傲。

「雖然慈濟也有給他們一點鼓勵金,但還有更大的意義──我很高興孩子們都有這分善心和愛心,願意去幫助別人。」林女士欣慰地說。

風災已遠颺,受災居民正努力收拾心情,為下一步路打算;受創雖嚴重,心不可被擊倒,攜手並進重整家園,來日定再見光明。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