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 大漠深處
撰文.鄭雅嬬
攝影.蕭耀華

約旦人口以阿拉伯人為主,九成以上信奉伊斯蘭教,近年來收容超過一百六十萬敘利亞難民;但境內遊牧民族貝都因人,接近原始的生活景況,比難民更為辛苦。慈濟志工十三年來深入大漠,照顧四個部落貧困族人,一趟發放就要走上三百公里,更別說橫亙其中的氣候考驗、宗教差異、人力財力匱乏等難題;但他們沒有退卻,因為知道大漠深處,有人在等待。

牧民散居。
車子南行在黃沙飛揚的沙漠公路數鐘頭,周遭的景色愈來愈單一,放眼望去只有廣闊無垠的沙漠和零星的住戶,沒有電線,沒有太多綠意;約旦(Jordan)游牧民族貝都因人(Bedouin),一生幾乎都在沙漠曠野中過著游牧的生活,早已適應沙漠與炙陽,他們平時仰賴養羊、養駝、狩獵,或藉著天然美景發展觀光;然而不論生財之道為何,食指浩繁的貝都因家庭,多數仍處在貧窮水平。今年五月中旬,慈濟志工早晨從首都安曼市(Amman)開車一路往南,在六月份齋戒月前,拜訪貝都因照顧戶、展開定期發放;炙熱的天氣,烘得他們頻頻出現中暑等狀況。
遠行補給。
志工兩天內分別走訪了沙格拉(Thugra)、阿巴西亞(Abasiya)、窪地芬難(Wadi Fenan)、窪地潤(Wadi Rum)等長期互動已逾十三年的四個部落,致贈米、糖、油、馬豆、紅茶、椰棗、棗醬、芝麻醬等物資,總計嘉惠兩百四十戶家庭。
貝都因婦女恪守伊斯蘭教的規定,外出皆蒙面,僅露出一雙深邃的眼睛。窪地潤因為有天然的壯闊景觀,成為約旦知名觀光景點,當地貝都因人也多數以旅遊相關行業維生。
投資教育。
趁著大人正在領取發放物資之際,曾擔任教職的慈濟志工莉莉(Lily, 左圖左一),招呼在一旁嬉戲的孩童齊聚,向他們介紹慈濟;豔陽下,孩童仍聽得津津有味。
長年關懷,慈濟亦補助幾位成績優異的部落青年離鄉到外地求學;他們畢業後有的在安曼或阿卡巴(Aqaba)等城市求職;有的是返鄉擔任教職,造福部落學子。
因戰爭逃離敘利亞至約旦落腳的瓦法(Waffa, 右圖右一),首次參與貝都因部落發放;她主動與住在沙格拉的孩子互動,看到他們貧困克難的生活方式,她感恩自己所擁有。
待客之道。
從約旦往南行的路途遙遠,志工平均一季來訪一次;每次發放完畢總是與貝都因人寒暄關懷,藍天白雲的身影,也成為他們深刻的印象。
發放後,志工拜訪阿巴西亞的部落頭目。貝都因的男士們熱情地招呼大家,大夥齊坐地毯上,喝著灶上茶壺沖泡出的熱茶,閒話家常,了解族人生活近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