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2期
2019-07-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莫忘九二一
  志工人物誌
  阿板薰法香
  聞思修
  特別報導‧馳援東非伊代風災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2期
  心靈交流道

生生世世緊緊跟隨

回想二○一八年十一月的「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我坐在板橋靜思堂等待上人到來為我們授證,心情緊張又期待,心裏反覆練習著上臺時要對上人說的話,也告訴自己不要流淚、要堅強。當音樂響起,回頭望著上人逐漸走來的身影,眼淚已經不受控制地流下。

一年來的培訓並沒有遇上多大的障礙,感恩同修顧好家業,讓我安心上課;父母身體健康、我的工作也順利,真的感恩身邊的貴人成就。同組的組員都說我好有福報,第一次來臺灣就是來受證。

五天營隊課程很豐富,讓我感受很深的是臺灣法親家人的關懷,他們所呈現出來的合和互協,是我們要學習的。

慈濟人和上人之間很深的師徒之情也讓我感動,臺灣邱秀珀師姊無畏病痛,發願看到人就說慈濟;黃思賢師兄發願作上人的腳,有災難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跡,永遠不會累;美國陳寶如師兄以作曲思念上人、呼籲人人薰法;臺灣表演藝術家唐美雲師姊以戲曲演繹弘揚佛法……每位分享者都心疼上人以生命來換取弟子的慧命,捨身為法,不曾喊累;作為弟子,許下承諾要更加精進,做上人要做的事。

聽到志工分享,上人無論多辛苦,都要出門為海外弟子授證;我們又何德何能讓上人這麼辛苦?可是上人就是疼愛我們,一生一次的受證和皈依,他一定要親手為我們戴上慈濟委員名牌。

上人知道人生自然法則,弟子也知道。慈悅師姊說,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還是要以戒為師、以法為師、精進修行,上人再回來時才找得到我們啊!只有多做,多聽法,我們才可以緊緊跟隨上人。

馬來西亞 何威明

 

我的「大醫王」孩子

我是慈濟大學醫學系一○一級的懿德媽媽,七年時間轉眼就過了,孩子們今年也要畢業了。在畢業典禮前夕,我所帶的「圓夢二家」的孩子民慶,送給了我一張卡片:

七年過得好快,ㄧ轉眼,我們就從懵懂無知的大學新鮮人,變成要肩負起許多病人生命、獨當一面的醫師了!我們圓夢二家真的很幸福,就算在醫院實習了,仍能每個月與您們溫馨餐敘。在醫院學習再疲憊,在跟您們聊聊後,那些愁雲慘霧都會煙消雲散,雨過天青。

看到心佩媽有顆赤子之心,不斷進修,讓我受到很大的鼓勵,也讓自己學到謙卑之心。敬愛的前輩在人生這條路上,如滾石不斷向前邁進,初生之犢的我怎可畫地自限呢!這些年受到您們如再造父母的哺育之恩,實難以報答,望將來有能力湧泉相報之時,定在所不惜!

這張卡片的設計以「家」為主題,打開卡片上「家」的窗戶,可以看見裏頭鉛筆字鑄刻著「家」這個字,旁邊畫有幾串鑰匙。我不由得細細品味起孩子心裏所感受到的「有緣方成一家親」,也不由得感恩證嚴上人創辦慈濟,建設學校。更體會到上人為何堅持在教育體系中,要有慈誠懿德爸媽制度的設立,並且叮嚀我們:「以身作則去陪伴孩子,以愛心灌溉,以才德滋養下一代,培養年輕的學子們成為社會的棟梁。」

在給孩子的回信裏,我借用上人法語「感恩、尊重、愛」,祝福孩子鵬程萬里、「醫帆風順」。畢業典禮當天,民慶的家人無法出席,於是由慈同師姊權當民慶的家人,入座講經堂觀禮;典禮結束後,我們幾位慈誠懿德爸媽和民慶一同合照。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彼此卻如一家人般親近。不久後,我們收到了民慶的爸爸來信:

民慶七年的慈大學習生涯裏,享受到你們的細心呵護和照顧,感受到慈濟圓夢二家的溫暖與關懷,是何等的榮幸與福氣!

七年來你們不辭辛勞,無私的奉獻,不分寒暑與日夜地關心照顧孩子們,令我們家長非常放心、感動與感恩。常常想,孩子們除了親情之外,又有慈濟的爸媽溫暖,身為家長更覺福分與感恩!

畢業是家庭的分支擴大,將來家聚會更熱鬧、更快樂,希望孩子們時時謹記這七年的點點滴滴,化為大愛照顧更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擁有一群良相大醫王的兒女們,日後,我必然會引以為榮地向病人介紹,這位大醫王就是我的兒子、女兒!人生如此,感覺真的好幸福!

臺北 顧心佩

 

分分秒秒除舊布新

閱讀高肇良師兄的《阿良的歸白人生》,他戒毒的毅力讓我很感動,也覺得自己很可悲,都這種年紀了為何還讓毒品綁著呢?這不但害了我一生,也連累家人。

入監服刑後,拒絕和現實妥協的我,渾噩虛度了六年多,分秒都是煎熬。閱讀《慈濟》月刊,證嚴上人說,把握每一秒,每一秒鐘都念念分明,每一時刻除舊布新。法語如雷,在我腦中轟然乍響!我無疑是自己選擇了地獄。

我開始嚴格省視每分每秒的心念、務求正念,對於往昔所造諸惡業,我認錯改過。從慈濟刊物中讀到這麼多好人好事,我相信我也能做得到,不再讓關心我的親友失望。

澎湖監獄 阿明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