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2期
2019-07-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莫忘九二一
  志工人物誌
  阿板薰法香
  聞思修
  特別報導‧馳援東非伊代風災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2期
  清淨在源頭

「從源頭開始降低消耗,便能減少廢棄物的清運量;如果因必要而使用,回收時必須保持乾淨,因為回收不是收『垃圾』,而是要收『資源』,讓環保清淨在源頭。」

近十年前,證嚴上人提出「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的呼籲,認為廢棄物在被丟棄時,若能先行清理,並有較精確的分類,這樣在環保站做回收處理時,就能更有效的再利用。

慈濟推動環保至今近三十年,這項堅持也一度面臨時代考驗。二○一七、一八年底,中國大陸連續宣布禁止海外廢物料進口,這道「洋垃圾」禁令影響了國際間廢棄物流動的回收體系,導致紙類、廢塑膠等回收的價格暴跌,也因廢棄物「無處可去」而形成垃圾危機。

臺灣曾因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五,被美國《華爾街日報》譽為「垃圾處理高手」;此時社會上也一度質疑:做回收到底是不是白做工?

本期主題報導分析,回收商難免因物料價格波動而深受其苦,所幸慈濟環保志工維持一貫的精細分類,受市場衝擊的影響相對較少。儘管一些回收物種類不受市場青睞,志工基於保護環境的信念,依舊克服萬難地整理,減緩無用垃圾的產生。

根據美國《彭博新聞社》記者亞當.明特(Adam Minter)的調查報導指出,「回收再生」在解決垃圾的方法上只排名第三,因為處理過程中也會消耗能源、造成污染,且能回收再製的次數有限。提高回收率不如從根本上降低垃圾生產量。

例如,臺灣的塑膠袋使用量驚人,只要看看我們的購物習慣,尤其是國人喜好光顧大街小巷的飲料店,每人每天很容易就會消耗好幾個塑膠袋。根據統計,臺灣每人每年的塑膠袋使用量,比歐盟國家多出快四倍,對環境的破壞不容吾人視而不見。

慈濟長年推動出門自備環保袋,包括杯碗筷。今日不少商家也以自備環保杯有折扣,來減少塑膠杯的使用。數年前,一群年輕人成立Ubag團隊,鼓勵民眾捐出家中閒置的二手袋,起初甚至義務清洗整理,再送到合作店家中,提供消費者重複使用。目前此團隊成為資訊平臺,串連店家和企業團體行銷減塑運動,並加入慈濟青年公益實踐計畫。

如上人所言,淨化人心才能淨化大地。環保不僅只是力行回收,更是一種降低物欲的生活理念。唯有心念簡樸,方能避免更大的環境浩劫。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