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十七日 歲月的果實
5.16~17《農四月‧十二至十三》
【靜思小語】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但要分秒必爭。
辛苦不言悔
十六日醫療董事會,上人感恩董事們以真誠的愛守護慈濟醫療,也談到昨天與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座談中,看見豐碩的醫療成果,不禁感恩當初的「那一念」。「決定在花蓮蓋醫院時,我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片愛心,那一分愛很純真,這一分愛也是靜思法脈精神,慈濟宗門的四大志業都源自於此。」
昨天座談中,有一群護理同仁,都是慈濟護專前幾屆的畢業生,每一位都很有氣質、有愛心;多位醫師是慈大醫學院畢業生,已經承擔科主任,以慈濟人文精神帶動同仁。「看見他們的付出與承擔,我很感恩也很感動。感恩教育志業培育人才,也感恩院內的醫療主管持續栽培、提拔人才。所以無論是建醫院或設學校,再如何辛苦都不後悔。」
「感恩許多資深慈濟人,一路護持建院、建校,他們對師父全然相信,我對大家也是全然信任。『信為道源功德母』,我這一輩子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愛,相信人人都有這分純真之愛,所以彼此信任,共同達成理想。」
上人說,此生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卻總是分秒必爭;諸事都仰賴許多人合和互協以成,所以總是滿懷感恩,更加用心付出以回報大眾。
慈濟醫療不求營利,只求盡心盡力為人拔除苦難。上人期待主管們作為典範帶動院內同仁,培養出有愛心、守戒律的人才,將這分精神世代傳承。
上人表示自己一向懷抱著「普天三無」的信念,普天下沒有不愛的人、不信任的人、不原諒的人;對於全球慈濟人,皆以此一信念看待,「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大家誠正信實,自愛自律,也期待醫療志業主管們以相同的信念與精神帶領同仁。
「以愛為管理,守護生命的價值;以戒為制度,提升生命的品質。請大家把握慈濟單純無私的醫療環境,讓生命有最高價值,也有最高尚的品質。」
弟子的心意
十七日於「印證基金會」董事會中,上人對眾述說成立印證基金會的緣由。「在師公往生後,我一直思念著我的師父。導師是一代宗師,雖然我少有機會與師父親近,只是在最後有這一段因緣,請他來到花蓮住,讓我和弟子們盡一分孝道,也接受慈院團隊的醫療照顧。雖然如此,也只有短短一年多,總是感覺很不捨。」
「導師提倡人間佛法,而我只是領受導師這二句話:『為佛教、為眾生』,我無法為佛教做多少事,我沒有做佛法研究、論述寫作,沒有文字法身,但是『為眾生』,慈濟用人道援助行動,顯揚佛教形象。」
上人期待靜思弟子們,要把法脈精神和現在的慈濟宗門型態延續下去;慈濟宗門要有靜思法脈的精神架構,才能如同粽串一般,每顆粽子都有繩子綁好、固定,而每一條繩子整理好、綁成繩結,這個繩結就是精神宗旨,龐大的組織有精神脈絡可依循,可以提綱挈領,將法脈精神貫徹到各志業體、全球各地的慈濟聯絡點。所以法脈宗門綱領必須明文訂立,也能用正式的教育在課堂上傳授,讓學生得到國家、社會認可的學位,使法脈宗門穩固傳續。
慈濟在五十多年來不斷地「為眾生」而付出,現在「為佛教」而設教的因緣也成熟了,目前教育志業有大學、科技大學與中小學,而且「四大合一」,四大志業緊密連結,所以希望成立正式的學院,讓就學者有正式的文憑。
慈濟宗門源自靜思法脈,慈濟最初是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之名創立,後來為了建立花蓮慈濟醫院才成立基金會,可以說慈濟功德會是慈濟基金會的母會,亦是慈濟宗門的起源。
上人說,會有「克難」二字,是因為當時常住的生活清苦,而且堅持自力更生,幾位一起做嬰兒鞋等手工,除了負擔生活所需,還要積存慈善基金。
「那時候做嬰兒鞋,做一雙得四元的工資;我和四位弟子,還有一位老菩薩,總共六個人借住普明寺,每個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多存二十四元來做慈濟。那時是拿『美美布店』剪裁剩下的布料來做嬰兒鞋,我們分工拼布、剪裁、縫紉,我負責滾邊,一天多做六雙鞋子,再加上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在竹筒存下五毛錢,慈濟就從這麼克難的狀況下開始,所以稱為克難慈濟功德會。」
「那個時候,導師接受文化大學的聘請,要北上教授佛學,住在外雙溪的報恩小築。導師北上以前,考慮到他的弟子中,只有我在這裏自力更生,所以他要我帶著弟子去嘉義妙雲蘭若,還說後面有一片林園,可以靠著這片地自力更生。他寫信要我過去,還給我兩千元搬家。」
「師命難違,我對在花蓮講經結緣的一群居士宣布我要到嘉義,他們捨不得讓我走,還請代書寫陳情書給師公,請求他『緩調三年』。那是一位溫代書寫的,他太太就是『竹筒歲月』三十位家庭主婦其中一位。」上人談到當時到幾位老菩薩家裏講〈普門品〉,因此與這群在家居士結緣,德慈師父、德融師父等人也是在當時結識,並請求跟隨出家修行。
因為種種因緣,所以決定留在花蓮,在這群居士的協助下創立慈濟做慈善。上人說,做此決定,不只放棄到嘉義妙雲蘭若的因緣,也放棄到日本進修。
「那是去八堵結夏安居時,看大家在讀函授,所以我也報名,讀了一年多,最後仍然要去日本一段時間才能結業。但是我已經答應這三十位聯名寫陳情書的居士,如果他們幫助我做慈善,就永遠不離開,要是在此時去日本進修,慈善就做不起來了。所以我留下來,成立了克難慈濟功德會,在花蓮過著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直到現在,精舍常住仍然是自力更生。」
「很感恩常住們跟著我,辛辛苦苦、勤勤儉儉,在這個時候,我可以為我的師父盡一念心,為了紀念我的師父而成立一個基金會;有幾位常住師父聽了就對我說,『我們也應該要為您盡一分心』,所以這個基金會名為『印證』,包含了我對師公的心意,以及弟子們對我的心意。精舍常住要維持這個大家庭的生活,還要成立這個基金會,把法脈宗門精神樹立起來,這就是成立印證基金會的緣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