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6期
2019-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臺灣
  專題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6期
  教育的新出路

慈濟從慈善展開濟世服務,而後拓展到教育志業,至今屆滿三十年。有志工服務與人文關懷為資糧的慈濟校園,已展現走出知識象牙塔,貢獻社會乃至全球福祉的蓬勃氣象。

舉例而言,今年四月,慈濟大學參與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以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SDG)中的十一項為評核依據,總體排名為全球第六十七名,臺灣第一名。「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以及「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兩項指標中,慈大均在臺灣明顯勝出。

又如慈濟科技大學的「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以及「精緻農產品研發」,獲得教育部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計畫補助。前者並獲得了CSR最佳實踐獎;精緻農產品及護理工具的研發,也獲得了多項海內外的發明獎。

以上例子顯示,慈濟高等教育對在地和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懷,已透過學術專業,發揮社會實踐的動能與影響力。此學風不只有助於人格的陶養,對當今教育的走向也產生再造願景的啟發作用。

教育的傳統使命是培育人才,開發累積知識,然而受到資本主義以經濟優先的考量,高等教育被賦予職業訓練的期望。當經濟景氣下滑,就業市場蕭條,學歷也隨之貶值,教育的功能連帶遭受質疑。此時教育該如何走出困境,貢獻知識的力量呢?

藉由志工服務,走入社會現場發掘並解決問題,是慈濟教育體系得以滾動形塑社會責任和影響力的關鍵。如慈濟科技大學師生藉由投入長照據點的服務,體察社區長者的健康需求,從護理專業背景研發輔助工具,包括開發APP攜帶裝置、聽力放大器等;蒐集長者的健康數據,並提供對個人的健康控管,以協助改善其生活品質。

依據二○一八年世界經濟論壇所指,全球前三大問題分別是氣候變遷、衝突與戰爭以及貧富差距增加。這些影響全人類的重大議題,皆需靠在地的耕耘與互助,教育的知識實踐將更形重要。

本期月刊報導,慈濟援建的校園減災希望工程陸續啟用,慈濟並展開與其他社福機構的公益合作。慈善與教育的密切配合,步步踏實為人才的培育奠基,於此也揭示教育的新出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