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6期
2019-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臺灣
  專題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6期
  九月九至十日 說話與聽話

9.9~10《農八月‧十一至十二》

【靜思小語】聽話無法善解,即使好話也會傷人。

「四神湯」與「四物湯」

時序進入秋季,中國大陸各地慈濟人早已展開寒冬送暖的前置作業,其中,福建漳州的慈濟志工用十天的時間,在二十個村拜訪兩百零六戶特困家庭。有一位阿嬤,直到現在過冬還蓋著慈濟十年前所贈的棉被;她拿出珍藏的每一張慈濟物資領取單,以及去年領到的福慧紅包,對志工說,至今不忘慈濟人對她的好。

九日,聆聽志工分享,上人讚歎並感恩大陸慈濟人長期照顧貧病老弱,雖然現在當地政府的社會福利做得很好,仍難免有孤苦無依之人需要有人常去探望,補充其生活、膚慰其心靈,或是協助整理居家環境等等。所以不只在大陸,期待能夠普遍喚起天下人的愛心,無論國家如何富強,一定要有慈善機構,能有人真誠地靠近、幫助苦難人;若有災難,也能靠著這分無私的人間真情,迅速扶助受災人、撫平創傷。

雲南慈濟人分享關懷慈善個案的情形,上人感恩表示,大家所說的都是法,因為聞法入心、身體力行,所見聞、接觸的一切與法相互印證,會有很深的感受。法存在心靈,展現在言行,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愛的能量,讓人受感動,就在度化眾生。

投入慈濟接觸苦難人,「見苦知福」,會合人人心力付出,也要飲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四神湯」。「人生苦難偏多,所以我們面對不如意事,要學會善解;好好的一句話,也許聽來不順耳,再起心動念把它曲解了,一句好話也會變成傷人的話。」

「要養成好習慣,時時說好話,與人結好緣;人與人之間結了好緣,相處融洽、說的話句句順耳,就能志同道合做好事。要學會善解,還要很知足、很感恩,不必常常為了一兩句話放在心中過不去,彼此包容,心無掛礙,如此的人生最大富。」

上人指出,心靈的「富」無法用錢財填充,要提升智慧,擁有「法財」。就如非洲本土志工,是自己心目中最富有的人,即使生活窮困,但是他們富有法財、富有智慧,就能凝聚愛心力量,到處去幫助人。

「善解知足最大富,感恩包容最大福」,懂得感恩,就會把別人的好時時放在心裏。「說一句『謝謝』,好像說了就過去了;『感恩』則是永遠銘刻於心,就像在心田裏種下一顆種子,會發芽、成長,是永恆的感恩。」

「要感恩所有的慈濟人,大家共同一心,為人間付出,成就了我們生命的價值。感恩要從互動中表達,而且我們這個大團體有一個祕方,就是包容,彼此之間相合、相容;只要有善解的功夫,又能時時感恩,就能包容一切。」

上人說,「四神湯」與「四物湯」都是慈濟人必修的功夫,「常常飲用『四神湯』,讓慧命增長,精進菩薩道而不中斷;還要飲用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四物湯』,加強力量、補氣。」

人間事與真實法

十日,靜思人文叢書處主管同仁報告後,上人開示:「《法華經》是『本跡開二門』,俗諦是跡門,就是人間事;真諦是本門,就是真實法。即使是跡門,也歸於本門;就像《衲履足跡》寫的是人間事,但是種種人間事都歸於道理,沒有這五十多年來的人間事,就不會有今天的慈濟。」

上人談到晨語講述《法華經》文字內容,整理過後就要一品接著一品列印出來,讓自己和常住團隊稍微看過,編輯的方向正確,就可以付梓出版。

「我這一生很重視這一部經,而且要把世間的形象,也就是『跡門』明朗化,歸於『本門』,事理相互印證。現在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尤其這幾天一直記掛著世界各地的森林大火,心很煎熬,覺得佛典所說的『大三災』已經出現在眼前,很希望大家看到這些世間相,都能與佛法道理連接起來,懂得反省和改變。所以需要大家的幫助,在編輯時能夠事理相合,讓《法華經》的跡門與本門愈來愈清楚。」

「經文如何誦、如何讀、如何抄,法沒有入心就沒有用。我們現在看到的事相是結『果』,要引導人運用佛法解脫苦『因』。《法華經》教菩薩法,也談苦、集、滅、道;教大家力行菩薩道,看見眾生有種種苦,進而設法解救,教眾生滅除煩惱,不再造業,才能根除苦、解脫苦。」

上人說,人間也有如同在地獄受苦一般的苦難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發菩薩心、行菩薩道,就要走入人群,親自接觸、了解人間的苦難如何形成,用智慧去救拔。如果大家能夠用心深思,就知道《法華經》的道理不離人間,菩薩與苦難眾生看似兩個極端,卻是相互依存與成就。請大家把煩惱放一邊,菩薩道開在中間,發心立願、身體力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