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五至六日 銀髮族保養

9.5~6《農八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持續活絡身、心、腦,自我肯定對人群有貢獻,能延緩退化。
有愛的好環境
九月五日校院聯席會,上人表示,教育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師長們長時間的用心教導,讓孩子從小到大,都不脫離有愛的好環境,才能養成好觀念、好行為,對社會人群有所貢獻。
當初決定建院、建校,從無到有,過程艱辛難以道盡;現今的環境下要推展醫療與教育志業,仍是困難重重,但是已經看見慈濟教育成果,不負全球慈濟人的期望。
「慈濟不是營利機構,建醫院、蓋學校的點滴資源,都在人人的口袋裏;只因『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人人都有愛心,只要我們做得好、做得對,無私、無漏失,讓人有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能成就一切功德。」
林宜信教授歡喜報告,今年畢業的四十四位慈大學士後中醫學系同學們,全數通過國考,在座主管同仁們報以熱烈掌聲。上人欣言,學士後中醫學系成立以來,每一屆同學的氣質都很好,品學兼優;慈大醫學系也是年年有佳績,這都要感恩教授的用心教學,以及同學們的認真用功。感恩之情要由人文志業的報導表達,讓大家知道慈濟老師的用心和慈濟學生的用功,以及慈濟辦學的優質。
上人感恩王本榮教授卸下慈濟大學校長重任後,承擔起教育志業執行長,讓自己很安心;希望大家有志一同,傳承慈濟慧命,延續愛的能量。
多功能環保站
臺大醫院王正一教授自上人籌建花蓮慈濟醫院時即與慈濟結緣,慈院啟業後,協助醫院人事、行政,亦協助醫療教育,自臺大醫院退休後,也像楊思標教授一樣,每星期到花蓮慈院教學,並出任慈濟醫療志業董事。九月六日,王正一教授來訪時,上人對在座的醫療志業主管們說,王教授一生一心一志,為病患而用心,為醫療教育也很盡心,是自己很佩服與感恩的一位醫者與學者。
王教授與上人談及老年長照,現在人口結構高齡化,老年問題是社會的大問題,其實高齡長者若是身心健康,還可以自理生活,反而能夠發揮其人生經驗和智慧,支持社會整體提升;最需要政府及社會力量支援的,是長期臥病或是失智症患者的家庭。
上人說:「我們都想要讓老人家得到妥善的照顧,這需要提升社會大眾對老年人的觀念與態度,認知年長者對社會的貢獻與價值,用感恩、尊敬的心對待,讓老人家活得很有尊嚴。」
「年老生病雖然是很自然的過程,但是腦力退化、失智最讓人擔心;有些人身體機能還很好,卻已經失智,認不得家人,又需要全天候看護,對家人的身、心、生活都是沈重負擔。除了期盼醫療發展可以防治失智,慈濟以一個民間慈善團體的力量,在社區幫助、關懷這些家庭。」上人提到有一些鄉鎮的慈濟志工,與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及其團隊合作開設「記憶保養班」,就是希望結合醫療專業與社區志工的力量,多方支持失智症患者家庭。
上人嘆道,曾在行腳時看見記憶保養班的學員,只有六十多歲就已經失智,令人不捨;家人分享照顧失智親人的心路歷程,也讓人很心酸。「有的家庭不願意讓人知道家中有失智症患者,再辛苦都不願向外求援,較難以接觸、帶動;要關懷失智症患者家庭,不是只有幾人、隔一段時間久久去探望一次,就能緩解他們的苦,必須投入許多人力、付出很大的心力,再加上醫療等等多方面的輔助,所以實在不簡單。」
上人言,過去都對大家說,家庭就是最好的安養院,但是現在的家庭結構以及人心觀念與過去大不相同,且若患病也需要醫療照護,並非一般家庭有能力照料。
「健康的家庭應該三代、四代同堂,兒女理應孝順父母,中生代結婚又有孩子,也要做模範,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孝養祖父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讓倫理秩序代代相傳。這是我的理想,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離鄉背井,老人獨居或兩老在家,若有病痛,只靠志工也難以照顧周全,所以要有專業的長照人員加入。」
上人說,對年長者來說,無論是臥病或失智,生活仰賴他人照顧,是最不樂意發生的狀況,所以也希望防患未然,減少患病、失智或意外受傷的機率,減緩退化的速度。在慈濟有許多八、九十歲甚至逾百歲的高齡志工,身體健康、精神思考與反應都很敏捷,還在為社會人群、為大地付出。這讓自己覺得失智、退化是可以靠平時的活動預防或改善的。
「這一群慈濟人,有的年紀還比我高,腦子裏裝滿了慈濟事,總是想著如何幫助人、關懷人,心、腦不休息,身體行動也不休息;關懷、訪視之外,還會在社區做回收、到環保站做分類等等。」
上人說,分布臺灣各地的慈濟環保站,讓八萬多位環保志工天天做分類做得很歡喜,找到生活重心;環保站也可以成為社區長者的日間照顧站,讓還能自主行動或行動稍微不便的長者,在兒孫上班、上學時,自己也有安心的去處,和許多年齡相近的志工相伴做好事,子女下班時再接他們回家。如此就不至於讓長者獨自在家無聊寂寞,肢體和腦力也能持續活絡,減緩退化,而且自我肯定老來還有用處,生命有尊嚴。慈濟環保站所發揮的功能,可供長照的「日托」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