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6期
2019-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慈善臺灣
  專題報導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6期
  九月一至二日 福不是求來的

9.1~2《農八月‧初三至初四》

【靜思小語】心靈富有就能翻轉苦難,有大善才有大福。

調整心靈無雜念

九月一日,全臺委員慈誠精進研習,宜花東地區有近九百位慈濟人來到花蓮靜思堂參與,全臺各地以及海外多國慈濟人在當地慈濟道場,約兩萬人透過網路視訊同步共修,並聆聽上人開示。

凡夫迷迷糊糊地隨著因緣業力過生活,又在生活中不斷地起心動念、造業力,造因、結緣、得果、受報,生生世世輪迴;覺者明了道理,尋得清淨自性,不再起無明煩惱,不再造業受報。上人談到佛陀很早確定了此生要追尋人間真理,不願隨著世俗安排度過人生,於是走出王宮、脫離家庭去求道。

「他向許多修行人請教,了解他們的修行理念和方法,都覺得不究竟;後來他靠著自己靜修,歸納成長過程中與各地參訪時的見聞,思考生命的真諦,而且把自己心中的種種煩惱修除,把心靈調整得毫無雜念。」

「有一天晚上,他在菩提樹下安心打坐,閉起眼睛靜默思考,心境非常澄淨清明,直到即將天明之時,眼睛慢慢地睜開,看見了遠方清朗的天空中,有一顆很明亮的星星。在那一剎那,他的心境無限開闊,與宇宙合為一體,通達宇宙間的奧妙真諦。」上人說,佛陀覺悟的心境,就是《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如同萬里晴空,毫無雜染;也像一面明淨的大圓鏡,能夠清楚映照外境的所有景物,但是境過無痕跡,不受影響。

上人指出,佛陀生生世世的願,就是後世學佛者所歸納的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陀覺知眾生皆有佛性,只因煩惱無明,才會顛倒亂想,需要用方法引導、教育。佛陀面對著無量眾生,也面對著眾生的無量煩惱,仍然堅定志向,生生世世『守之不動』。」

「因為佛陀有清淨的心境,篤定的志向,自然能夠運用智慧,開啟『無量法門』,應眾生的根機施教;眾生煩惱有多少,佛陀就有多少方法教導。『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就是佛陀的覺悟境界。」

上人說,與地球的壽命相比,人的一生很短,但是人們生生世世,一代接著一代,為了享受而破壞、污染環境,氣候變化劇烈,威脅眾生的安全,會使地球從「住劫」加速進入「壞劫」。

慈濟推行環保將近三十年,或許剛開始大家還不太清楚為何要這麼做,現在人人都能了解環保道理。同理,大家剛開始聞法時,可能聽不太懂,但是在做慈濟事的過程,漸漸體會、印證所聽到的佛法道理,愈做愈歡喜,愈投入愈深入,知道自己早已走在菩提大道上。

「菩提大道直,菩薩道寬敞筆直,只要鋪平心路,心平氣和與人互動,彼此會合力量,就有隨處救苦救難的大力量;哪裏有災難、哪裏有人需要救助,慈濟人立即湧現,展開雙手膚慰驚慌失措的人,為他們安身、安心、安生。」

「佛陀說《法華經》教菩薩法,總是舉無量劫前的菩薩行;我們雖然無緣與佛同世,但是現在所做的慈濟事,有文字、相片、影音紀錄留存,還有投入救災助苦的人可以現身說法、彼此見證,每一位都是活生生的人間菩薩!」上人勉勵慈濟人,不只為了救助人間苦難而盡心盡力,也要精進聞法;發弘誓願,「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精進不退,福慧雙修。

翻轉苦難的方法

莫三比克伊代風災後,一位七十九歲的老爺爺無力重建,住在傾倒的茅草房,彎身蹲跪進出家門,昏暗狹窄的空間只能容納他一人坐著。本土志工運用慈濟發放建材包的工具及材料,以及老爺爺在附近採集的茅草建房。搭建時,老爺爺靜靜地站在附近,看著他的家慢慢成形。

一個多小時之後,新家完工,志工煮熱食為老爺爺慶祝新居落成,還為他準備入住禮。當老爺爺直挺挺地走進家門,看見福慧床和蚊帳,立即試躺,告訴志工說:「我終於可以有個好夢了!」

另一位得到本土志工援建住屋的老奶奶,之前只能躺在塑膠布上,晚間拉起一張漁網當屋頂過夜;現在有了可以放心睡覺的空間,即使只是簡單的帳棚,她已心滿意足。「莫三比克援建勘查團」八月十二日至九月一日出團,志工甫返臺報告見聞,也分享了這兩個故事。

九月二日基金會各科室主管簡報一週會務後,上人不捨地說,這兩位長者只是災後眾多流離的居民當中,有幸得到幫助的極少部分。難以想像老爺爺這樣的生活已經過了好幾個月,也欣見當地青年受到慈濟志工帶動,願意付出心力幫助孤老殘疾者。

災後,首都馬普托本土志工發心長期駐守在一千多公里外的災區雅瑪郡,如今已帶動出當地居民。上人說:「慈濟人去傳法,引導居民學習慈濟人文,並非為了改變他們的信仰,只是要在他們的心田布善種子,用大覺者的智慧啟發他們,理解人間苦難偏多,若要翻轉苦難,唯有行善,有大善才有大福。要讓他們從窮困成為富有,要先讓心靈富有。」

「馬普托這群種子志工雖然生活窮苦,但是心靈很超越,將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四神湯』用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要聽懂我說的話,必須經過幾種語文翻譯,但是他們把聽到的法銘記在心、用在生活中,這一群都是貼心的好弟子,很令人疼惜。」

聽到臺灣人文真善美志工江文龍師兄說,他以前總是默默地在攝影機後面做紀錄,此行見聞讓他深受感動,要學習本土志工「有一點點法就傳一點點」的精神,主動對人分享。上人期勉同仁們也要有這樣的精神,用心聽法,也能對人說法、傳法,不斷地「知、識、行」,持續「聞、思、修」;靜思法、慈濟事,一定要聽、一定要看、一定要做。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