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參與聯合國事務 無疆界的承擔
撰文‧林美鳳(德國慈濟志工)
在位於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入口大廳裏,懸掛著一面破損的聯合國旗幟,殘破的痕跡,跟陳列在四周、由各國贈予具有象徵意義的紀念品形成很大的對比。
這面從伊拉克帶回來的藍色旗子,是二○○三年八月十九日聯合國駐伊拉克辦事處遭汽車炸彈襲擊時,現場所懸掛的聯合國旗幟。這起汽車爆炸案是聯合國史上所經歷過最為嚴重的襲擊事件之一,造成包括聯合國特使德梅洛(Sergio Vieira de Mello)在內的二十二人死亡、一百五十多人受傷;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聯合國這一中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組織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
今年七月,當我與其他志工代表慈濟在紐約參加聯合國永續發展高階政治論壇(High Level Politic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LPF)時,看到了這面破損的聯合國藍旗,感覺相當震撼。想起了《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經文,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跟佛陀發願,甘願到最險惡的地方傳法,不論辱罵、棍打、刀殺,都願意盡此一報身,為法犧牲。
世界各地災難不斷,需要救援的人群和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不斷增加,而人道主義者的救援工作又是十分危險,往往要奔赴地球上最危險、最貧困的地方,不僅要面對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惡劣環境,或是飽受衝突地區的威脅、恐嚇,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根據聯合國今年度報告,在當前種種人類危機中,地球暖化、極端氣候對生存構成的威脅最為嚴重;平均每年有三點五億人受到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災害影響,生物多樣性正在喪失,糧食不足、貧困問題愈演愈烈。此外,武裝衝突和暴力活動繼續戕害生命、摧毀社區,有將近一點四二億人需要人道援助。
今年九月聯合國大會中,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Ant?nio Guterres)表示:「世界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無法由任何會員國或組織憑一己之力解決,唯有群策群力。」聯合國體解到必須調整組織運作方式,不只仰賴政府間的協調,還要廣邀多方合作夥伴的共同協力,提供專業知識與技術,並在社會各個層面發揮功能,進而將影響力擴大到全世界。
慈濟參與聯合國相關事務,即是在組織平臺上跟不同國家和組織分享經驗與建言,也在世界各地參與推動各項永續發展的計畫,一起為人類的福祉而努力,做到上人鼓勵所有慈濟人的「無疆界的承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