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四日 謹慎防範,樂觀以對
3.3~4《農二月‧初十至十一》
【靜思小語】外境愈是艱困,心要放得更寬,不能再讓心靈受困。
慈悲為導航
「無形病毒防不勝防,引起恐慌。然而心愈慌亂就愈看不清方向,必須靜下心來,『慈悲為導航』,讓迷失的心回歸正向,提起慈心、悲念,為人間造福祉、為苦難眾生付出,社會才能安定又幸福。」
三月三日志工早會,上人叮嚀,為善要勤行,帶動人人發揮愛心,聚愛、聚善;還要不斷向人呼籲,持齋、持戒,減少殺業。只要多一個人覺醒,就讓昏暗無明的世間多明亮一分;不要讓人心愈昏暗,迷者愈迷。
「有呼籲就會有響應,不論多寡,總是看到有人響應,就感覺多一分安心。所以我們不要放棄,期待聲聲呼喚,讓大眾聽見了,喚醒人人的清淨本性,都願意響應茹素救地球。馬來西亞慈濟人不僅響應茹素,還有一天兩次的祈禱,我看著很安慰;中國大陸的慈濟志工也定時虔誠祈禱,並且為人送素餐;英美等國的慈濟人也陸續回應,就地推動持戒茹素,帶動虔誠祈禱。」
上人叮嚀,平安的人要發心,為不平安的眾生虔誠祈禱。「人人都可以當導航者,點起向善、覺悟的明燈,一人接引、帶動多人,不斷地將人心點亮,如同在茫茫大海中,點起一盞盞明燈,以慈悲為導航,讓每一艘迷航的船都能平安靠岸。」
一切唯心造
聆聽志業體主管同仁報告中國大陸疫情,以及各地慈濟人的關懷行動,上人表示,現在全球人害怕感染新冠病毒,其實心靈的無明比病毒更可怕;因為人心無明,才會隨著欲念造作業力,長時間累積沈重的共業,所以現在業報現前;唯能以心對治,別無他法。只怕即使災禍臨頭,人心的覺悟仍不能抬頭,對於道理不知、不識,而且不肯力行,繼續製造業力而愈漸沈淪。
「期待人人能知、能識,最重要的是能身體力行。《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世一切佛與眾生的不同,只在佛能覺悟而眾生無明;一切唯心造,所以要多用心,否則這一念心永遠被無明蒙蔽,對於道理不知、不識,就無法起身力行。」
上人說,世間小事不能輕視,微細的起心動念更不能輕忽,心念向善,行事一切如法,有益人間;心偏向惡,逆理而行,就有害人間。所以不斷地呼籲齋戒,就是希望人人順理而行,生活守規則。人心調順、言行守規,則天地調和平安。
同仁報告中國大陸慈濟人向大眾勸素,各省市都有許多人響應。上人表示,無論發心茹素多久,都值得讚歎。現在中國大陸的確診案例較為減少,但是大家不能掉以輕心,仍要請志工提高警覺,謹慎防護,帶動人人自律,回歸最純淨的本性良知,順應天理。
「希望大家把這次的疫情當作正向教育,更加合和互協,把『粽串』綁好,彼此的聯繫要更緊密、訊息傳達更通暢;利用此時『藉事教育』,並且藉事練心,把人人的心力匯聚起來。」
上人教同仁們代自己向各省市慈濟人表達關心與祝福,感恩大陸慈濟人在這段時間的勇敢付出,希望大家持續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各省市慈濟人的動員,人力、物力都要做好統計與整理,收錄在慈濟大藏經,從每一筆數據,都能顯示慈濟人用菩薩心,盡心盡力為公眾無私付出。
時代的使命
上人與訪客談防疫,感恩在國際間有許多發心的企業家把握因緣付出,協助籌辦防疫物資,聯絡運送等等,將物資送到最需要的地點、給最需要的人。像是中國大陸也有慈濟人勇於承擔,在人人閉門不出的時候,到機場領出防疫物資,送達最需要的單位。
「要有大使命:『我不救,誰去救?』當然要先把自己照顧好,必要的防護都做好再行動。否則一切物資運輸都斷絕了,當地氣候還很寒冷,站在醫療第一線的人缺乏禦寒衣物,若也病倒了,如何照顧人?防護做好就不用怕,再說,擔憂、害怕又如何?很可能愈擔心、愈害怕,變成心理病態。要振作起來,正因為很擔憂,才要更篤定方向,踏實地把該做的事做好。」
上人表示一向都是這樣鼓勵自己,在很憂心的時候,就更努力吸收營養、培養體力,要用充足的精神體力面對困難;外境愈是艱困,心要放得更寬闊、更樂觀,不能讓心靈受困。「要樂觀以對,但必須謹慎,這就是在這個大時代,我們要保持的態度;該做的事還是要做,而且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要牽得更緊密,慈濟人的精進心也不能就此渙散,要彼此關懷與鼓勵,繼續往同一個方向精進。」
為志業育才
四日,花蓮慈濟醫院陳星助主祕等主管報告慈院防疫事項。上人叮嚀:「醫療在第一線面對疫情,請多關心直接接觸病患的各科室同仁,環境方面盡量做好防範,確保所有同仁的安全。感恩你們設想周到,不只是花蓮,全臺灣四所大型慈濟醫院、三所小醫院,都要同樣謹慎防範。不需要驚慌,但是一定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請所有同仁都要好好保護自己。」
上人與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等教育志業主管談話時指出,教育要為人間培養優良人才,讓人間朝正向發展。如果慈濟學校發現值得培養的傑出人才,印證基金會願意設獎學金大力支持。
「慈濟教育志業已有三十多年,每一所學校的這麼多屆畢業生,一定有可栽培的人才,而且適才應用、大用,所以很期待獎助學金能幫助有心上進、方向正確的菁英人才。」
上人表示,四大志業體都需要教育志業協助培養人才,讓學生覺得留在慈濟,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能夠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從而將優良人才留在志業體。教育志業本身也很需要人才,尤其是位在東臺灣的慈濟學校,較西部更難招募教職同仁,要有肯發心的相關人才,願意長久在此共同為理想教育而努力。發心與否並非天生自然,需要有人指引,為茫然無目標的人心「導航」;學海茫茫,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航向明確的航道。
上人期許慈濟學校老師真正認識、認同慈濟,才能引導學生認識慈濟,並且認定這是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留在志業體發展。「老師如果能了解慈濟,也對自己的教育有信心,就可以為孩子導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