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至三十一日 謹言慎行

5.30~31《農閏四月‧初八至初九》
【靜思小語】情緒話傷人心,也損傷自己的品格;即使無心,也會種下不好的「因」。
一句溫暖的問候
花蓮慈濟醫院從籌建之初,到正式啟業迄今,都有全球慈濟人的愛心護持,尤其多位常住醫療志工,如靜曦(顏惠美)師姊等人,是一路陪伴著慈院成長,並且日日在院內關懷、協助醫護同仁與病患,作醫病橋梁,已是慈院團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十日,上人與靜曦師姊等花蓮常住醫療志工談話時提到,或許大家在三十多年前,對自己的人生各有不同的規畫,但都決定回到花蓮,成為慈院的常住志工,為眾生而奉獻;這二、三十年來,幫助了多少人、多少家庭,已經難以計算。大家走出自己的小家庭,投入天下大家庭,捨下私情俗愛的牽腸掛肚、無明業力,與眾生結無量好緣,無私付出,功德無量,可謂「捨一得萬報」。
「你們在醫院裏,知道哪一位病患的家庭需要生活上的幫助,也會到他們家中探望、了解。記得曾經聽你們分享過,有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住院,孩子三餐沒有人打理,你們便教孩子每天上學前,先來到父母的病床邊,吃過志工準備的早餐再去上學,放學以後也來到慈院一起吃晚餐,洗過澡再回家。」
上人說,慈濟人將付出助人視為本分,或許覺得做這些事很平常,但是小小的一個舉動、一句溫暖的問候與關懷,可能影響他人的一生;當年受到照顧的病患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若將這分愛銘記在心,也會盡一分心力去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上人與大家相互勉勵,雖然幾位資深志工和師父一樣,都上了年紀,仍然要精進如初,聞法入心,要自我回向、自我修行;就像拿了一面鏡子,不是照外面看別人,要反過來照自己,把自己看清楚,調整好自己的聲色。
譬如平時與人互動時,隨著情緒大聲說話,會傷人心,也損傷了自己的品格,造了不好的「因」;即使是無心的,但是言行造作已經將不好的種子播入別人的心地,以後一見面就會想起曾經受到不好的聲色對待,有了成見。
「認真、認為的『認』是一個『言』字旁,右邊一個『忍』字。除了言行謹慎以免無意間傷了人,也不要聽了別人說的話就起煩惱心,也許我們聽了認為是別人丟了一把刀過來,但是對方可能不這麼認為;就算是對方不小心丟了把刀子,我們何必用心去接,被刺得血淋淋呢?」
上人說,教大家「多用心」,是要提升智慧,為自己的心種下善因,而不是在人我之間計較。「以前俗家有個很聰明的孩子阿彬,如果太過調皮,爸爸媽媽拿起藤條要打他,他不會跑,而是反身抱住人,爸爸媽媽要打他也難打。他知道如果逃跑,還是會被追上;父母被他抱住,手腳施展不開,氣也消了大半。」上人舉此例教大家思考人際應對。
慈濟醫療志業從花蓮慈院創立至今三十多年,可以說做得很成功,醫療志工的付出功不可沒。「病患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些人難以溝通,會與醫療同仁起衝突等等,你們都會去了解,協助醫病雙方,力求圓滿,過程中也會看到各種人間相。無論如何,你們的一念心不隨境轉,境過無痕,這就是修行成功。」上人讚佩大家心念單純、心志堅定,要將這分精神傳承給年輕一輩,同時也要度化年齡相近的人。要帶動人、度化人,需要親和力,讓人覺得很親切而安心地走進慈濟門。
若是認為「熟不拘禮」,對其他人都能以禮相待,反而對於親近的人、身邊的人在互動時不在意禮節,直來直往,缺乏禮讓,就容易傷人。所以若能裏外一致,相處、應對拿捏好分寸,加上發自真誠的感恩、尊重、愛,讓人感覺到慈濟人的親和力,就會很願意投入這個大家庭,或是願意聽從慈濟人的引導而改過向善。
「要用心,還要用法。即使年紀大了,身體還有一天能夠照我們的意思行動,就要把握時間多做事;最重要的是心靈的健康,聲色要調和,理直要氣和。你們看過這麼多個案,讀過許多人的生命故事,每一則都是真人實事,要『以事顯理』,盡此一報身,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老套方法接地氣
三十一日,聆聽慈發處報告後,上人指出,慈濟的急難救助、訪視、發放等慈善救濟工作,主要由志工承擔,志工的年齡、學歷、生活背景各異,但是大家有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所以人人合和互協,能夠合力將每一件事做得圓滿。
許多慈濟人是因為跟著資深者做訪視、關懷照顧戶,受到感動而培訓、受證的,慈善訪視是培養慈悲心的基本功夫,因為親手布施而對自己投入慈濟有踏實感、歸屬感。「說起來我們做慈善的方法是很老套,只是出於一分不忍之心、無私之愛;佛陀來人間說法是為了解救眾生,教大家用慈悲喜捨的精神力行菩薩道,這都是永恆不變的精神。」
「佛陀到晚年講《法華經》是暢述本懷,教菩薩法;而『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離開苦難眾生就沒有菩薩,所以要走入人群,接觸苦難人。慈濟人之所以可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就是因為慈濟委員與他們的會員遍布各社區,會員在住家附近發現有人需要幫助,立即告訴慈濟人,慈濟人就可以馬上去看。」
上人說,老套的做法可以像大樹的根深入大地,「接地氣」──住在社區裏的慈濟人了解、熟悉照顧戶的狀況,可以及時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援助,或是接獲提報可以快速前往訪視。假如對個案提報以及訪視用條文設限,拉長了救援的時間,慈濟人感受不到親手布施、直接救人的心靈震撼,「見苦知福」的感受愈來愈淡,也會漸漸鬆懈。
「用生命直接走入生命的接觸是最感人的,如果將慈善訪視變成功能,就無法『接地氣』,缺乏與照顧戶的互動,比較沒有感情,就是因為缺少了『覺有情』,無法發揮菩薩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