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44期
2020-07-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話
  慈善臺灣
  志工人物誌
  今日餐桌
  聞思修
  大地保母・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44期
  二十五日 典範傳承

5.25《農閏四月‧初三》

【靜思小語】救苦救難有求必應,而且付出還會說感恩,即是人間活菩薩。

幸福又美滿

臺北資深慈誠師兄黎逢時等人回到精舍探望上人,並與上人談話。上人對大家說:「看到你們,師父會感覺到,我們的人生時間沒有浪費。這幾十年來,臺灣幾次大風大雨、地震災情,慈濟人都是跑在前面、做到最後,真的是有求必應的人間活菩薩,而且付出還會說感恩!」

回憶「那一年」,從男眾志工開始有組織,直到命名為「慈誠隊」,大家接引、帶動男眾投入慈濟志工,守紀律、有人文、有禮節,合和互協,使命必達,讓接觸到的社會人士都很讚歎。

舉凡靜思堂、醫院等志業體工程,以及災後援建簡易屋、永久住宅及希望工程,都有慈誠師兄們的辛苦投入。大家抱著「蓋自己的家」的心情,或是為志業出一分力,承擔周邊工程,以減輕基金會負擔,盡心盡力不怕辛勞,而且幫忙維護工地周圍環境,注意每個細節,收拾乾淨了才離開。

上人談及早年到工地探視時,見到大家汗流浹背、滿身塵土,總是不捨地慰問:「辛苦了!」慈濟人都歡喜回應:「我們很幸福!」所以後來都以「幸福」代替「辛苦」來慰問大家,大家也會很有默契地回應:「美滿!」從工程起始,大家聲聲的「幸福」、「美滿」,都充滿祝福,而且人人見面歡喜、相處和樂,「福從做中得歡喜」,這片土地、這座建築就很有福。

即使師兄們已經上了年紀,不若過去年輕力壯,仍然歡喜投入三重、雙和、新店的慈濟道場工程。上人欣言慈誠師兄們會相互照顧,感情比親兄弟還親;年輕人承擔較吃重的工作,資深者顧前顧後,合力建造慈濟的「家」。每個慈濟道場都是慈濟人的慧命大家庭;現在師兄們已將個人的家業傳給子孫,就要回歸慧命的大家庭,聞法、修行,為自己囤積慧命資糧。

上人教師兄們常回憶、多分享,加強腦力不退化,更重要的是把資深慈濟人精進不懈的精神傳承下去。「慈誠隊是真正的臺灣典範,你們一定要將典範傳承下去,要繼續帶動年輕的一輩,讓慈誠隊的慧命世代延續。我們今生開道鋪路,交棒給年輕一輩繼續鋪展菩薩道,將來我們『再來』人間,就能繼續行走這條平坦寬廣的菩薩大道。」

下午再與上人座談時,師兄們紛紛提到度化親友茹素之困難處。上人開示,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若是身體患病,要遵照醫囑配合治療,心理健康與慧命則要靠自己照顧。吃葷食不一定會對身體比較好,農作物是天生地養,五穀菜蔬就有人體需要的營養。口腹之欲難以消除,長期養成的飲食習慣難以改變,所以經常感嘆「勸善容易勸素難」,但還是要盡量把握因緣勸家人茹素;目前難以改變的,就靜待因緣。

上人叮嚀師兄們,定期的精進共修一定要繼續舉辦,維繫、提升菩薩大家庭的「覺有情」。「這一生來人間,若只在小情小愛中打轉,就太可惜了;你們跟著師父這三、四十年,都是以『覺有情』展開大愛,不要讓這分長情大愛中斷。要把比較沒有參加活動的資深慈誠再『箍』回來,大家共聚禮佛、共修,凝聚好彼此的感情;另一方面,要用智慧、用真誠的情帶動年輕一輩,用『覺有情』相伴同行菩薩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