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至二十日 讓自己堅強起來

5.19~20《農四月‧二十七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眼淚不要往外流,風一吹就乾了;要往內吞,內化成一股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的力量。
大哉教育,大哉善益
五月十九日,在臺北臨濟護國禪寺的浴佛典禮帶領大眾的法師們來到精舍拜會,上人與法師們談到:「在今年浴佛典禮當天看見臨濟寺,我想起我當初(一九六三年三月)受戒就是在臨濟寺,不過臨濟寺的景象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了。記得那時周圍很遼闊,戒子(編按:受戒中的沙彌、沙彌尼)很多,場地很大、很寬廣。時過境遷,人也變了形貌,當時還很年輕,現在已經過了將近六十年了!」
「時間帶走了一切,也成就了一切,不變的是我心中的感恩。感恩天下有這麼多有志一同的人,和我一起一步一腳印,一磚一瓦堆疊出慈濟四大志業,也讓我這個從未離開臺灣的人看見了世界。」上人表示自己靜靜回想此生,除了充滿感恩,還有慚愧的心情,慚愧的是此生從受戒出戒場,總是庸庸碌碌,在滾滾紅塵中記掛著天下人、天下事。
今年因為防疫不能聚眾,浴佛典禮結合科技傳播,讓全球會眾透過網路視訊同步參與。上人感恩法師們的支援,讓浴佛典禮照常舉行,讓分布全球各地的參與者看見莊嚴的佛教形象,並且向全球民眾呼籲、推動素食。
上人說,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人來說,是「大哉教育」,也是「大哉善益」,需要有志之士共同把握機會,對大眾做生命教育,教導人人提升愛心。「宣導茹素護生,減少世間的殺業,減輕眾生的業力,消弭災禍。希望我們借力使力,把握『大哉教育』,成就『大哉善益』,藉此機會啟發人人的善心,讓眾生接觸佛法、開啟智慧關懷眾生。」
那一群人,知心同伴
五月二十日,醫療志業郭漢崇副執行長以及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等主管報告院務,林勝勝、林智慧師姊等資深慈濟人隨師旁聽。上人說,聽資深慈濟人與志業體主管回顧「那一年」的「那一群人」,所做的每一件慈濟事,都是有憑有據的慈濟歷史,有參與者可以見證的真人實事。
聽林院長與護理主管提及參與晨間「薰法香」的感想,上人表示自己為了晨語講述《法華經》,一再深入閱讀經文,愈讀愈歡喜,晨語講經的感受愈深刻。大家精進聞法,支持著自己堅持下去,讓自己感到走這條路並不孤單。
「過去總覺得自己很孤單,現在有很多知心的同伴,而且透過科技和全球慈濟人連線,看見他們的精進,讓我很滿足!」上人說,世界各地的慈濟人就地耕耘志業,也把握因緣傳法,讓原本不認識佛教的居民受用佛法、身體力行,發揮安定社會人心的力量。
勝勝師姊談到花蓮慈院甫啟業的那幾年,院內醫療人員來來去去,難以穩定,上人憂慮院內人事不穩,病患無法得到妥善救治。委員們不捨上人擔負沉重的心靈壓力,每次告假要返回臺北時,回頭看見上人孱弱之身,孤單地站在大殿前,總是難過流淚。「那時上人對我們說,眼淚不要往外流,風一吹就乾了,要內化成一股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的力量。早期真的很辛苦!」
上人回應:「淚不要往外流,要往內吞,讓自己堅強起來。過去孤單,現在還是很孤單,不過已經有力量,而且有一群慈濟人常回來與師父作伴。只要發心立願,投入慈濟以後,自然會以菩薩心為眾生付出,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再辛苦都很甘願。」
「很感恩在花蓮有這群志同道合的大醫王與白衣大士,來到相對偏遠的花蓮,用愛照顧花東鄉親。花蓮的環境很美,而慈院團隊展現真善美的人文,能夠號召、培養更多有愛心的人才。慈濟是很真誠的,誠正信實、付出無所求,期盼更多有志一同的人,不為私己利益,盡心盡力為眾生。」
寶處在近,腳步不停
「有許多天下事等著我們去做,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你們在為花蓮慈濟醫院勸募的時候,總是把握機會向大家說慈濟,還記得你們形容自己心心念念為建院,就算跌一跤,身上沾到泥土,也不捨撥掉,要帶回工地攪到水泥土堆裏去。要用這分精神持續帶動人間菩薩,鼓勵較少出來參加活動的慈濟法親,『寶處在近』,腳步不能停頓,要把握生命時間,殷勤精進。」
上人與幾位資深的臺北慈濟委員談話,提及老、病、死都是人生的自然法則,不用害怕哪一天發生什麼事情,只要做好當下該做的事,天天踏實力行菩薩道;若到了人生最後那一刻,就像一天結束了,夜晚要休息,很自在地入睡,睜開眼睛又是新的一生。此生種好因、結好緣,把學佛、行菩薩道、做慈濟的意識深刻種入八識田,「再來」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接續善因緣,再回到慈濟世界,繼續修福增慧。
「要培養好八識田中的這顆種子,就要把握每一天好好修行、好好做事。要招呼過去一起做慈濟的法親,再度挺起胸、抬起頭向前走,多出來與人分享,帶動、啟發更多新發意菩薩,讓菩薩種子『一』生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