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逆齡攻略——快速解開「不老」機密
  有限人生 儲存無量智慧
  年齡?重新定義吧!
  腹有詩書氣自華
  優雅過生活
  「少年」十五二十時
  阿母的草仔粿
  陰晴圓缺都是美
  憨憨做就好命
  白髮「少女」
  塑膠袋達人
  不做「閒閒美代子」
  擋也擋不住
  隨身「三寶」
  腳步踏得深印得明
  端出人生好料理
  說愛不遲
  心態決定你幾歲——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賴其萬
  老有大用——慈濟環保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逆齡攻略——快速解開「不老」機密
  腹有詩書氣自華
◎林錫嘉。撰

「讀書可以醫俗」,林錫嘉把握機會與人分享閱讀的樂趣與感動。(攝影/蕭耀華)
 
這人生
橫豎都要走的

多年前曾寫下這簡單幾個字,事隔多年,現在回頭讀來,心裏更有許多感觸。

這一生,好在與文字結了深緣,不然這人生不知如何下筆。學校讀的化工機械,是為生計依靠,而文字卻是我一生歡喜過日子的依靠。尤其退休後進入慈濟,更是深深喜愛當人文推廣志工。有字、有文學,給我的生命增添了溫暖和色彩。

文學,是三叔公予我的啟蒙。在簡陋卻幽雅的書房中,他用那不及百本的書和溫馨的親情,引領一顆懵懂的心靈。從《千家詩》、《唐詩三百首》教我念誦,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詩,興奮地悠游在詩的韻律和節奏中。

三叔公無意間在我心田播下的種子,多年後,竟也發了芽、結了果。從此,我陷入書堆中,成了父親口中的「蛀書蟲」。也沒想到,讀書與寫作成了我一生最愛的志業,日日與書為伍,與文學相伴。

自臺肥公司退休後,我踏入了慈濟大門,更在一個有趣的因緣下,代替太太到關渡園區上「人文推廣」課程。結果,兩人一起進入了人文推廣領域,在居住的汐止區積極推動會員加入檀施會,不僅可以護持慈濟人文志業,每兩個月還可以收到新出版的慈濟道侶叢書。

二〇〇五年九月,檀施文庫出版《愛跳舞的稻田》,讀後發現它是一本很適合童詩寫作的教本。於是,我利用在汐止巿公所、農會、小學開辦的作文班,將此書作為上課教材,學校還把學生的作品,彙編成書《我想變成太陽》。這真是美麗的回饋啊!

每年一次的閱讀盛會——臺北國際書展,是推廣《經典》雜誌、檀施文庫的好機會,我已多次參與。有一年,一對中年夫婦表示,他們每年都會來書展,而且一定把慈濟攤位安排在最後一站,可以好好看書、選書。

那天,我選了四本慈濟道侶叢書,挑出幾篇感人的文章,為他們詳細介紹。最後,那位太太打開皮包,我以為她要付書款,沒想到是拿出一瓶藥,遞給我說:「你介紹得很精采,聲音都沙啞了,這瓶噴劑給你,喉嚨沙啞不舒服時,可以噴一噴,會舒服些。」令人足感心!

如果,能把慈濟道侶叢書這麼多真人真事且感人肺腑的故事,當作一座探討幸福生命的圖書館,大家就在圖書館裏靜心閱讀體會,也許人人都終將達到如證嚴上人所說——塵盡光生的境界。

至於和「為時代做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的《經典》雜誌結緣,是從第五十九期開始。這一期的專題報導〈三峽記〉,當我讀了〈文學三峽〉、〈忠勇三峽〉、〈船行三峽〉、〈考古三峽〉、〈大壩三峽〉五大主題後,對長江三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經典》雜誌是一本深度與廣度兼具,又充滿人文精神與視野的雜誌。每篇文章、每一個字都有生命在躍動,每一張照片都有心血的灌溉!

二〇〇五年《赤日炎炎》專書出版,我剛好趕上八月份在松山聯絡處及人文志業中心兩個地方的「甲子回眸——日治臺灣史」的導覽工作,這期間獲益良多。

從此,我一腳跨入了導覽志工行列,除了大愛臺的導覽志工,同時隨著《經典》多項展覽,到過中正紀念堂廣場、臺北慈濟醫院、慈濟東區會所等展場,並參與臺北國際書展、香港國際書展等。

其中,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慈濟援建五十一所中小學的希望工程攝影展,最是教我心動。尤其,展前聆聽資深攝影家阮義忠一席導讀,更是受益多多。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開始,我在汐止聯絡處成立「經典愛知樂智讀書會」,至今已五年。最令人讚歎的是,有幾位講師在每次分享前,總會親自到書中的主題地點做一次巡禮,俾對分享能有更真切的說明,這種閱讀認真的精神,使汐止經典讀書會,愈讀愈精采,收穫也愈多。《靜思語》卷頭寫著:「讀書可以醫俗」,在這裏得到印證!

年已八十,我仍樂於《經典》、檀施的閱讀與分享,以及大愛臺的導覽工作,從不懈怠。

八月份,我到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參與「經典壯遊二十」的導覽,主辦單位為我安排一場講座,主題是「檀施‧談詩」,題目音同字異的詼諧感,可見其用心。

我常想,如果我能把詩的典雅之美融入檀施叢書中,讓主人翁那令人讚歎的人格美展現出來,多好!於是,我決定用「檀施‧談詩」的講座分享,來讚美他們在人生路上雖然坎坷,卻給出了精采的生命!人生的經典,不就是這樣淬鍊出來的嗎?

報導文學之巔的《經典》,
彩繪坎坷人生的檀施文庫,
以及蛀書蟲如我,
我們都正在向前邁進的途中!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