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你幾歲——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賴其萬
◎李委煌。撰
近半世紀來接觸年長病患無數,七十四歲的賴其萬也是一般人眼中的老人了。聊起老年與老化,他很少著墨自己,卻不斷談及老父親與老病人教會他的事。
二十年前,賴其萬決定放棄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頭銜,返臺接任花蓮慈濟醫學院與醫院副院長的職位,除了期盼將人文理念注入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病關係外,也為了就近陪伴高齡九十一的老父親。
父親告訴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要他審慎思考這個對人生影響重大的決定;「電話裏,父子倆講到哭;但是老人家愈這麼說,我就愈想要回來。」
父親以一百零一歲高壽過世,賴其萬坦言:「陪伴老人家那十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十年。」父親為人非常念舊、凡事感恩,不管處境如何,總是用正向態度去接受;他觀察父親之所以高齡長壽,除了上述特質外,主要是懂得苦中作樂,這些都是人生智慧。
賴其萬猶記,他在幫老父親洗澡後穿上衣褲,由於睡褲內的寬鬆衛生褲常會被擠塞成團,心細的他總記得將手伸進褲管裏,將凌亂的衛生褲頭拉開弄齊;拉扯的那一瞬間,父子兩人總會相視而笑。父親告訴他,那是他最舒服、最快樂的一刻,「當然,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剎那。」賴其萬揚起了嘴角。
一生自尊的父親,年邁到不得不接受兒女幫他沐浴;為了保持體力,也不得不插上鼻胃管。「父親最後一段時光,生活品質真的不好,但他努力配合孩子們,相互成全。」
賴其萬向父親學習老化,也從照護父親的心疼與無奈中體悟到:「若想老得快樂,就得學習接受你可能不情願的事。」他認為,走在老化的路上,沿途有許多風景與挑戰,就是看你能不能接受,以及你怎麼樣接受?這就是一般人常說的「心態」。
每個人在出生後,就開始走上老化之途,這是必經之道;差別只是,用什麼心態走下去。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說:「老,是一瞬間發生的」;當然,他所謂的那一瞬間,並非指華髮或皺紋,而是指當一個人「心裏放棄了自己」時,就開始變老了——因為自覺沒有功能、老來沒用了,那就是老化的心態。
賴其萬戲說,人們通常都說身心,「但心只是個器官,最珍貴的記憶與愛,其實都在腦。」也就是說,所謂的心態,是一種腦的綜合運作與表現,本質上跟心完全無關。
「心態兩字,聽起來很抽象,但影響老年生活品質的,主要就是這東西。」賴其萬鮮明地記得,二十年前從美國回到花蓮不久,他隨著證嚴法師走進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探望一位病危的志工,「記得萬緣放下,快去快回,換個健康身體再回來繼續做慈濟喔!」法師在弟子耳畔,語氣輕柔地這麼說。
原本自怨自艾的病容,在聽到師父這麼簡單一句話後,彷彿得到了莫大安慰,即刻顯露出感激及笑意,賴其萬看得出他真是「萬緣放下了」;不到一個鐘頭,就安然離世了。
他坦言,自己雖沒有特定信仰,但一直很羨慕宗教信徒,因為他曾親睹過不少癌末病患,靠著信仰,完全改變了原本慌亂不安的心態,身為醫師的他也感到很神奇。
在醫療臨床上見證過太多的心態奇蹟,賴其萬若感覺到病人對他很信任,也會試著提醒病人「自我負責(You are responsible for what you are.)」心態的重要性;只要調整心態,也許就有機會。
「在我的職業中,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人,從病人身上我學習到該怎麼活比較好。」有一位病患讓賴其萬印象深刻。那人同時罹患兩種癌症,當他得知狀況不佳時,竟還能樂觀地回應說:「It could be worse, right?(本來情況還可能更糟的,不是嗎?)」隨後還伸出手,跟被這回應驚嚇到的賴醫師握手,坦然地理解並接受現實。
要活得老、活得好,不能只在乎年齡的數字,更不能一直惦記著「我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差」,否則愈老只是愈不快樂。賴其萬形容,人生是不斷加與減、得與失的過程,若得到長壽,相對也得忍受老化的代價。
每個人在老化路上,不論是智力或體力,可能都會感覺到「不如過往」;一個人若想停滯不前,他永遠可以選擇自艾自怨,但若活得夠久也願意在生命旅程裏繼續探索,同樣得承受許多挑戰。
一九九二年底,母親因為肝癌辭世,賴其萬回臺奔喪;返美後,心情依然低落沮喪。門診時,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病人,誠摯地對賴其萬說:「只要活得夠老,一定會有摯愛的親友先你而去;所以你要堅強到足以承受,否則,根本無法享受老年生活。」
回憶起雙親老化、凋零乃至離世的過程,賴其萬發現到,「他們即便到了最後一刻,還是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父母接受老化、接受自我,這分態度反過來也鼓勵、激勵了身旁陪伴的兒女。
二〇一八年上半年,賴其萬生了一場病,雖然感覺體力變差了,但他仍樂觀於今天比昨天好、這週也比上週好;他清楚知道,心態可以比體力更年輕。
「不必談死,但可以準備。」前年,賴其萬到美國與兩個兒子正式談好遺囑,現場還有律師見證,重點不是財產,而是考量生命最後期望被如何對待,「談完後覺得很自在。」
賴其萬體悟到,人若要活得老又活得快樂,除了要能忍受失去摯愛親友外,也要能接受自我能力的逐漸喪失;他舉例,若是設定到了百歲還要跑十公里,「那到時一定會很痛苦。」因為這樣的心態缺乏現實感,與其去執著我沒有、我不能,不如去看我還擁有什麼、還能做什麼。
與其擔心老化相關的各種可能隱憂,「倒不如用心想想如何保養身體與心理,讓自己過得健康快樂。」賴其萬在數十年行醫路上,看過不少年紀輕輕就逝去者,「因此,能夠榮登『老人』之列,不只不應該有絲毫的怨尤,更應該能以感恩的心情與優雅的態度來接受『我變老了』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