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逆齡攻略——快速解開「不老」機密
  有限人生 儲存無量智慧
  年齡?重新定義吧!
  腹有詩書氣自華
  優雅過生活
  「少年」十五二十時
  阿母的草仔粿
  陰晴圓缺都是美
  憨憨做就好命
  白髮「少女」
  塑膠袋達人
  不做「閒閒美代子」
  擋也擋不住
  隨身「三寶」
  腳步踏得深印得明
  端出人生好料理
  說愛不遲
  心態決定你幾歲——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賴其萬
  老有大用——慈濟環保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逆齡攻略——快速解開「不老」機密
  陰晴圓缺都是美
◎李委煌。撰

喪偶後獨居的張遠鎮,經常與人分享氣功養生。(攝影/黃筱哲)

「幾個老朋友,磨個老半天。」這是好客的張遠鎮,在自家門上隨興塗鴉題字,掩不住她看待「老」字的率性與瀟灑。

臺北住宅頂樓的花臺空間,一花一世界,一畫一如來;這處十坪大的私密基地,隨處可見盆栽、油畫,是張遠鎮的獨居小天地,也是她心靈專屬的大世界。

七十六歲的她,五年前喪偶後獨居,儘管一對兒媳就住樓下,但她堅持要自己生活;「彼此有點空間,反而不易摩擦。」

母親和她都是音樂老師,女兒僑居維也納,張遠鎮也教孫女彈鋼琴,「我們四代人都學習音樂。」她笑說,自己的弟弟學畫,外公則是雕塑家,家族五代人都喜愛藝術。

一代代的耳濡目染,數十年的音樂薰習,五十五歲開始學畫的張遠鎮說,她這一生最在乎的就是「美」;當然,這並非狹隘的彈樂器或懂畫技,而是擁有心靈的敏感與欣賞的眼光。

例如,花臺上的盆栽,「明天,也許枝上就長出草莓了;今天它是橘色,明天就變成紅色。」生活之美,天地大美,她覺得好美,但似乎多數人都視而不見。

若說畢卡索的畫很美,那為何許多人看不懂?「那麼,小鳥的啁啾聲,你覺得好聽嗎?」她認為,用心去感受就是,美並不需要分析思考。

音樂科班出身的張遠鎮,從臺北市南門國中第一屆音樂班開始,就熱衷投入教學工作;如今年近五十的音樂界中堅分子,許多人都是她的學生。回憶當年,「帶學生出國表演,就像帶兵打仗,場場焦慮緊張。」有人臨演前發燒,有人則是找不到樂譜……她還曾經一年舉辦二十八場音樂會,長時間處在高度壓力下,或許影響了健康。

四十三歲,張遠鎮罹患乳癌三期,被推進手術房那刻,「感覺就像要上斷頭臺。」十年後,又發現子宮癌細胞……

她學習氣功調理健康,如今七十七歲的她,沒有一般老年人腰背、膝蓋、肩頸痠痛問題,在參與慈濟志工活動時,經常受邀分享養生之道。

經歷大病,能活到所謂老年,她時時抱著感恩心,「多活的三十二年,每天都是賺來的!」

張遠鎮在臺上講話,中氣十足,久久也不會嗓啞,加上肢體表情豐富,時而開朗大笑,常有人對她說:「你一點都不像七十幾歲的老人哩!」她笑笑反問:「那你感覺七十幾歲的老人,應該是什麼模樣呢?」

她經常上網找尋資料,製作圖文與音樂並茂的電子檔簡報片,以吸引聽眾注意力;參與志工服務,讓她一直保持著學習;反觀她的老朋友們,幾乎沒人使用電腦網路。

她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老,因為所謂的老人問題,有時是「對號入座」,「是自己心態造成的。」她以為,年齡不是問題,皮膚皺紋也不是問題,心態健康就年輕,自己可以選擇如何過日子。

她比喻,動物若非群居則易絕跡,人若不與群眾互動則會衰老,老人若不出門,骨骼肌肉都會退化。她忙於志工活動,覺得健康又幸福;也有許多機會與銀髮志工分享如何保健,她舉例,學氣功貴在「放鬆」,而老年生活之道訣竅也在此,身心靈放鬆。

一九四六年,身為官員的父親,帶著妻小從大陸來到臺灣,那年張遠鎮四歲。生活優渥,不知戰後疾苦的她,在同學家吃到貧苦人家的主食番薯簽粥,「我覺得很好吃,羨慕得不得了!」返家後她還為此跟母親吵,「為什麼人家有,我們沒有?」

正因為人生順利,所以摯親的相繼往生,成為她最痛苦的經驗與記憶。二十歲仍是學生時,不到五十歲的父親癌病往生,家裏頓失支柱,張遠鎮帶著四個弟弟,第一次覺悟到人生原來不都是順遂。

張遠鎮五十三歲時,母親有了失智傾向,她決定從學校提前退休專心照顧;十五年後,老人家在她的懷裏往生。五年前、張遠鎮七十歲時,一百零五歲的婆婆與先生,在兩個月內相繼辭世……

先生離開後,張遠鎮獨居,太陽一下山,就莫名發抖;「每天昏昏沈沈,不知日子該怎麼過?」半年後,她騎腳踏車去市場買菜,在路上望見萬華靜思堂,「這裏何時冒出這麼一棟雄偉的建築物?」

她好奇走進去,被邀請參與大愛媽媽課程,驚訝有那麼多「婆婆媽媽」樂於學習,而建築空間也讓她感到舒適,覺得有股「正能量」流淌其中,還莫名落下了淚……

「我是基督徒喔!」

「不分宗教信仰,我們都歡迎!」

小學就受洗的張遠鎮是虔誠基督徒,在和志工簡短對話後,她很好奇這個團體的包容性;從那天起加入慈濟志工,投入社會服務活動。

她從小跟著母親上教堂,雖然不懂佛法,但對於證嚴法師一句句充滿生活智慧的靜思好話,入心且受用。如今她已是小學生口中的「大愛阿嬤」,常隨著志工走進校園,和孩子們分享這些好話。

在教會稱呼「弟兄姊妹」,在慈濟稱呼「師兄師姊」,過去很不習慣的「感恩」兩字,現在朗朗上口。她跟牧師分享,大愛或博愛都是一樣的,「我很欣賞這團體,跟著大家做社會服務很開心。」

張遠鎮上教會,也做慈濟志工,「彷彿是先生拉著我的手走進萬華靜思堂。」在喪偶後的老年生活,她得到生命功能的發揮空間,「老來還能這樣,好滿足啊!」

宗教聚會與志工生活,讓她不曾感到獨居或老年的恐懼。張遠鎮感恩人生經歷,因為苦過、痛過後更能感受到美與愛,特別珍惜眼前生活所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