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逆齡攻略——快速解開「不老」機密
  有限人生 儲存無量智慧
  年齡?重新定義吧!
  腹有詩書氣自華
  優雅過生活
  「少年」十五二十時
  阿母的草仔粿
  陰晴圓缺都是美
  憨憨做就好命
  白髮「少女」
  塑膠袋達人
  不做「閒閒美代子」
  擋也擋不住
  隨身「三寶」
  腳步踏得深印得明
  端出人生好料理
  說愛不遲
  心態決定你幾歲——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賴其萬
  老有大用——慈濟環保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逆齡攻略——快速解開「不老」機密
  不做「閒閒美代子」
◎李委煌。撰

郭貞霞除了照顧患有巴金森氏症的大姊,也時常抽出時間參與志工活動。(攝影/黃筱哲)

年近八旬的郭貞霞單身未婚,平日照顧患有巴金森氏症的大姊,「同樣都是一餐飯,多煮一碗沒差。」

十歲時,一家人定居在屠宰場旁,見到豬隻被綁載於腳踏車後座,沿途哀鳴,最後成為剖成兩半的豬肉……她開始素食迄今。姊妹倆都茹素,日常飲食準備很方便。

姊姊的女兒定居美國、兒子住在臺北,郭貞霞每天打點好姊姊的三餐及藥物,才安心外出參與慈濟志工活動,讀書會、諮詢值班、老人院關懷、親子成長班、青少年課程……生活的豐富與忙碌,完全不輸上班族。

一大早出門,她先在杯內盛裝好熱水,再備妥五穀粉或饅頭;若活動是一整天,就連午餐、晚餐一併準備好。如果志工活動需要三天,則請同住臺南的三妹來支援。

郭貞霞陪伴姊姊,等於是老人照顧老人。儘管她看起來耳聰目明、口齒清晰、思維正向,但其實患有心臟病,得靠五年更換一次電池的節律器來穩定心跳。

在那之前,她心律不整、心跳太慢,曾經不只一次突然暈眩,幾乎昏厥;不只是心臟病,她還有B型、C型肝炎,骨質疏鬆、肺部鈣化、高血壓,腎功能也不好,長年來每天都要吃五種藥。身體的老化與疾病,經常提醒著她——「人生無常」;她時時做好心理準備,「哪天心臟跳不動時,人也就走了。」

儘管如此,她樂觀以對,「能活能動還能付出,是最幸福的事了。」她真心感恩,年紀都八十了,不僅自理生活,還行有餘力做志工,至少不是臥床需要被照顧。

身為資深慈濟志工,郭貞霞在慈善關懷中見證人生,也反思自己。

曾陪伴一位大腸癌患者,五十多歲的他歷經兩段婚姻,生育四名子女,第二任太太經常吵著離婚。今年二月他不敵病魔往生,再婚後所生的兩名女兒,分別才就讀小學及幼稚園,交由阿嬤照顧。

郭貞霞說,許多人見她單身未嫁,常替她擔心:「沒有結婚,沒有依靠。」但她反而是擔心那兩個小女孩該怎麼辦?即使擁有婚姻或後代,終究也不能保證幸福。

沒有婚姻、沒能傳宗接代,老來沒人照顧,這是一般世俗想法。在她所關懷的眾多弱勢家庭中,長期處於高風險,需要政府、民間社福資源介入協助;或是貧病交迫、處境堪憐時,家人間卻是不理不睬、冷淡相待。她思考,究竟什麼是人生真正的依靠與保險?

在擔任醫療志工時,看到病床旁不一定有孝順的子女。每月固定到安養院關懷長輩,孤寂的老人們少有家人探望,有的人甚至和孩子脫離關係;長年關懷互動下來,慈濟志工反而更像是老人家的親人。

她很清楚,當代社會高齡照護系統,已和過去傳統依賴家族的模式迥異,尤其在志工服務中接觸弱勢族群,深知現代人不分婚嫁與否,都特別需要有經濟能力或以商業保險制度來讓自己「安老」。

郭貞霞沒有任何商業保險,但她自覺運氣較好,因為六個姊弟間感情深厚,旁人見了都羨慕;一如她照顧著大姊,她也相信當自己倒下時,親情能給她支持。她沒有特別儲蓄,只預留個十來萬,足夠處理自己的後事。

六位手足中,郭貞霞排行次女,父親健康不佳,母親扛起家計、長年操勞。懂事的郭貞霞,小學畢業就到臺北成衣廠工作,一心惦著要分擔母親劬勞。

不久後,她返回家鄉臺南。當年成衣工廠多,工作機會不少,於是她和姊姊、三妹一起做電繡,接下了大量訂單,共同打拚賺錢,還一起圓了購屋夢。那些年,三十多歲的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到補校進修上課,為了翌日能順利交貨,還得經常熬夜趕製。

就這麼忙到二〇〇〇年前後,成衣廠陸續外移中國大陸,訂單銳減,她收起電腦刺繡事業。從退休的那一刻起,她全職投入慈濟志工;雖然一生勞碌,但她認為將老人「回收起來」做事較健康,而不是「老來享福、不再做事」的傳統觀念。

她認同人生只有「使用權」而沒「所有權」的觀點,不覺得不做事是享受,甚至沒空去想那些所謂享受的事。

有些老人家自嘲,是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公民」;郭貞霞慶幸自己沒有這些問題,「我還怕睡覺時間不夠!」以前為了事業而忙,總是倒頭就睡;現在志工事繁忙,不早點睡也不行。

郭貞霞無法想像,若每天醒來後閒閒沒事,該怎麼辦呢?人閒下來也是很辛苦的事呀!「只要想到明天醒來還有很多事得做,也是一種幸福吧?」將近八十歲的她爽朗笑說,無論婚不婚或有沒有孩子,人生依靠什麼都很難說;眼前唯一能確定的是,現在的她有很多依靠,也很幸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