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大用——慈濟環保站
◎葉又華。撰
踏入慈濟雙和環保站,一位阿嬤正拉著小拖車,向周圍同是滿頭銀髮的年長志工們揮手招呼,接著又健步如飛、倏地離去。
原來每天清晨五點,阿嬤收完住家附近市場的紙箱,堆上小拖車送來環保站;忙碌至七點多,再度「趕場」前往下一個環保站做資源分類。不同的環保點,都有她相識的老朋友。
慈濟推行資源回收,始於一九九〇年代,為遏止消費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環保風潮應是全民運動,但在就業繁忙、人口密集的都市,自職場退休的年長者,反而成為投入惜物回收的主力。
每天,環保車繞行雙和地區的各個回收點運載物資,平均有近十卡車的回收物資入站。物資卸下後,立即進行初步分類。
環保站設有八個分類區塊,包括寶特瓶、紙類及廢棄家電等,還有成堆的芭樂套袋,志工們先將PE泡膠網套和塑膠袋分開,再將塑膠袋一一撕開,疊放一籃籃後晾乾。這些工作完全是純手工,需要大量人力,回收價格低,卻能減少廢棄物汙染環境。
週一至週五日間,每天有百餘位志工前來,其中三分之二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依著自己合適的時間來去,他們大部分住在離環保站不遠處。
環保志工隨身攜帶環保餐盒,踏進環保站之後,在志工團隊的招呼下簽到,再把餐盒疊放入櫃檯前的收納箱,由香積志工盛裝午餐。有時,長者豪邁地揮手:「不用簽到啦!我來做志工,沒有在算時數的啦!」然而為了清楚每位志工報到狀況,志工團隊再三安撫,為他們簽到記錄。
櫃檯有志工輪班,打理環保站的各項事務,也關照年長志工的需求。櫃檯旁設有血壓站,由慈濟人醫會的醫護志工輪值,為環保志工們量血壓,血壓資料後端連結臺北慈濟醫院的雲端資料庫,醫護志工會適時提醒老人家注意健康。
醫護志工也為年長者進行用藥衛教。自專業護理師退休的醫護志工張敏如說,許多長輩有心血管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長期服藥,但對用藥資訊所知有限,有時,親友或子女聊天時提及「藥物傷身」等話題,他們因此容易對服用的藥物產生害怕,甚至斷然停藥。「用藥不穩定,反而對病情控制產生負面影響。」
在長時間互動、彼此熟悉之下,有些年長者會帶著自己的藥袋前來請教醫護志工,有時也向醫護志工傾訴內心的煩惱;醫護志工會協助有醫療需求的年長者至醫院門診掛號。血壓站成為年長者健康照護的前線。
上午十點,環保站進行五到十分鐘的健康操帶動,鼓勵埋首回收分類工作的年長者起身動一動。除了避免長時間久坐造成姿勢性低血壓,也藉此提醒年長者如廁或補充水分。
十一點四十分,志工團隊請大家收拾環境,準備進齋堂用午餐。志工團隊也時常為獨居的年長者多準備一個便當,讓他們帶回作為晚餐。
午後,有些環保志工陸續離去,也有人方才到來。每週三下午,慈濟人醫會志工開設樂齡學堂,教導社區裏的年長者各種增進平衡感的活動;週五則有讀書會,邀約共修佛典。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自二〇〇五年起,開始推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以社區營造及社區自主參與為基本精神,鼓勵民間團體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
全臺灣目前有近九千個大小不一的慈濟環保據點,或開放晨間薰法香、或舉辦讀書會,有些甚至駐有醫護志工,關照健康。
走在政策之前,慈濟環保據點已不同程度地發揮了日間托老的功能。而今,也有慈濟環保據點和政府單位合作,正式掛牌為「社區關懷據點」,提供長者健康促進等服務。
中午,環保志工一起享用午餐。(攝影/黃筱哲)
環保志工整理芭樂套袋。(攝影/黃筱哲)
環保站裏的血壓站,由人醫會志工輪值,守護健康。(攝影/黃筱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