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示現】 |
|
 |
緣起:從菩提達摩到五祖弘忍 |
|
|
 |
今以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 |
|
|
 |
一葦渡江:達摩初祖 |
|
|
 |
斷臂求法:二祖慧可 |
|
|
 |
祕不傳法:三祖僧璨 |
|
|
 |
承先啟後:四祖道信 |
|
|
 |
東山法門:五祖弘忍
|
|
 |
第一章 求法的樵夫 |
|
|
 |
大師曰:「佛性之理,非關文字能解,今不識文字何怪?」眾人聞之,皆嗟歎曰:「見解如此,天機自悟,非人所及。」 |
|
|
 |
以法惠施,能作佛事 |
|
|
 |
求法因緣 |
|
|
 |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
|
|
 |
頓覺空坐 |
|
 |
第二章 受付衣缽 |
|
|
 |
惠能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
|
 |
佛性無南北:初見弘忍 |
|
|
 |
碓坊生活
|
|
|
 |
詩偈顯悟境 |
|
|
 |
傳衣付法 |
|
 |
第三章 遁隱潛藏 |
|
|
 |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
|
|
 |
渡江南行 |
|
|
 |
避難獵人隊
|
|
 |
第四章 法性寺剃度 |
|
|
 |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
|
|
 |
幡動?風動? |
|
|
 |
不二之法
|
|
|
 |
正式剃度 |
|
 |
第五章 返回曹溪 |
|
|
 |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
|
|
 |
弘忍圓寂 |
|
|
 |
擴建寶林寺 |
|
|
 |
大梵寺說法 |
|
|
 |
《金剛經》妙義
|
|
|
 |
「般若三昧」的應用 |
|
 |
第六章 為韋刺史說法 |
|
|
 |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
|
|
 |
福德與功德
|
|
|
 |
佛國淨土在心中 |
|
|
 |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
|
 |
第七章 南頓北漸、神秀推崇 |
|
|
 |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
|
|
 |
六祖避難石 |
|
|
 |
頓漸之分
|
|
|
 |
志誠「盜法」 |
|
|
 |
張行昌行刺 |
|
 |
第八章 隨境說法、直指人心 |
|
|
 |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常御白牛車。 |
|
|
 |
一言即頓悟:曹溪法海 |
|
|
 |
心迷《法華》轉:洪州法達 |
|
|
 |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壽州智通 |
|
|
 |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信州智常 |
|
|
 |
開示涅槃真樂:廣州志道 |
|
|
 |
聖諦亦不為:青原行思 |
|
|
 |
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南嶽懷讓 |
|
|
 |
言下契悟,一宿而去:永嘉玄覺 |
|
|
 |
二十年所得,都無影響:智隍得道 |
|
|
 |
只解塑性,不解佛性:西蜀方辯 |
|
|
 |
是痛不痛:荷澤神會 |
|
|
 |
惠能沒伎倆 |
|
|
 |
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
|
|
 |
煩惱即菩提
|
|
|
 |
國之福田 |
|
 |
第九章 春草池塘惠能夢 |
|
|
 |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
|
|
 |
說法不失本宗 |
|
|
 |
授〈真假動靜偈〉 |
|
|
 |
傳法不傳衣
|
|
|
 |
歷數禪宗傳法世系 |
|
|
 |
臨終前授〈自性真佛偈〉 |
|
|
 |
端坐圓寂 |
|
 |
第十章 六祖身後 |
|
|
 |
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 |
|
|
 |
六祖歸曹溪 |
|
|
 |
張淨滿盜頭 |
|
|
 |
賜諡大鑑禪師 |
|
|
 |
滑臺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