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救心——王志鴻副院長和他的心臟內科團隊
  後山情與義
  心音譜出生命力
  醫心如日月 照亮東臺灣
  草根氣息受厚愛
  救心、開心,最佳拍檔
  持續學習
  風險評估
  後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救心——王志鴻副院長和他的心臟內科團隊
  風險評估

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二日,王志鴻的病人李欣潔在臉書寫下紀錄,提醒大家「二五六切健檢」的重要——

「闆娘前兩日做了心導管檢查(幸運心臟動脈無礙,無需放支架),起因闆娘長期胸悶、偶爾呼吸困難,甚至暈過去送急診。

心電圖做過N回都沒問題,最終在二五六切超高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發現有異狀,但不確定是心臟肌肉痙攣或是動脈阻塞,所以建議做可百分百確診的心導管。

雖說闆娘已爬了不少相關文章,負責的醫師王志鴻又是東部第一位引進心導管技術,人稱手穩快速、幾近神乎其技。但,闆娘一進入全套的手術間,看著一群著手術服的醫療人員和一堆監控儀器還是腿軟了。

但,就如王醫師跟闆娘保證的,檢查不會超過十分鐘~~~真的。

闆娘可以感覺到導管從手腕動脈進入,然後迅速往手臂上移動直到心臟(不過,到了心臟時,真的難受到不行,監控心跳呼吸的機器也瞬間大叫),瞬間,導管秒數間就退出,完成檢查了。呼~~~感謝王志鴻醫師。

建議大家健檢時,若是粥狀硬化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可增加多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造影,及早發現冠狀動脈病變,若有異狀及早治療,以免造成您和家人的遺憾~祝福大家!」

 

「我進去十分鐘就出來了,你們不用那麼擔心我。」確定要做心導管後,張濟舵並不像李欣潔這麼害怕,還安慰關心他的慈濟人說:「有為法、無為法都在我心中了。」

他是一九九七年加入慈濟,二十年來佛法深植他的心中,「上人每一天都在為我們叮嚀,我們要認真地去吸收,能夠信、能夠解,而且能夠去行。」

七月三日,他住進花蓮慈院,晚上十二點過後就開始禁食。張蕙芬則託友人訂了三天兩夜的民宿,她先到民宿住下,「我們來過花蓮無數次,不是去靜思精舍,就是到慈濟靜思堂,很少到外面走走,便想著等他做完心導管,也來住民宿,放鬆一下。」

「聽別人做心導管的經驗,都是檢查後順便放支架,只要住院一天即可。」張濟舵七月四日上午一早進心導管室,張蕙芬還在民宿休息,她想著等一下就去醫院接先生,下午可以去砂卡礑步道走走。

等她到了醫院,才知道只有做檢查,並沒有放支架。

「我的病人百分之九十都是檢查加治療一次完成,少數比較複雜的病例才會分兩階段進行。」王志鴻向他們解釋,心導管檢查只是確認冠狀動脈阻塞嚴重度和決定治療方針,「濟舵師兄的冠狀動脈阻塞非常嚴重和瀰漫,需和外科團隊討論,再決定由內科植入支架或選擇外科繞道手術。若決定內科放置支架,預計兩天後才進行。」

「大家都告訴我,血管通一通就好了。」在親友的眼中,張蕙芬向來是少根筋,當她第一次見到王志鴻,聽了他的解說後,才突然問了一句:「請問這很嚴重嗎?」

「心臟本來就是很重要的器官,禁不起併發症產生,濟舵師兄的血管病灶非常嚴重且極重度鈣化,這樣的病例不管選擇繞道手術或內科支架置入,都是屬於風險高且效果不好的。」

「萬一呢?」

「最壞就是換心臟,醫療團隊會計畫且準備好。」

聞言,張蕙芬才開始感到「驚驚」。

「我在解釋病情時,就發現他們沒有感覺到嚴重性,而他太太好像也不是很了解狀況。我做過幾萬例心導管,大略能清楚病患及家屬對疾病的感受度和認知度。若病情不是很嚴重,病人聽得懂、聽不懂都沒關係,反正風險不高;但對於特別高風險的病人,我們還是希望家屬能有所了解。」

隔天,Sunny立刻從臺北趕過來,他並不知道媽媽是陪爸爸來花蓮做心導管。王志鴻又向他們解釋了一遍,但他也知道在那個當下,家屬都是基於對醫師的一個信任。

「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很普通的手術,做心導管檢查也大約二十分鐘就完成。雖然王副有告知風險,我的血管是屬於瀰漫性阻塞,也就是到處都塞住了,對醫療團隊來說很棘手,有挑戰,也有風險,但王副說他有信心,也會通知心臟內外科團隊備好葉克膜,在導管室做好準備。」張濟舵表示,他的心中存在一個「信」,相信醫療團隊一定會盡他們的心力,「我的內心也是非常平靜,如果事情真的會發生,我就去接受它。」

醫師巡房後,接下來只是等待明天進心導管室。張濟舵暫時不用打點滴,枯待在醫院也很無聊,他們便向醫院請假,去了太魯閣國家公園。

 

「隱微性的心肌缺氧、沒有症狀的心肌缺氧,臨床上高達百分之四十的病人,自覺沒有症狀,有些病人經過治療之後,才發現原來日常生活的不舒服,竟然是心肌缺氧造成的。」

王志鴻進一步說明,心肌缺氧會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只要前胸、後背、肚臍以上、喉結以下,任何痠、麻、脹、癢、痛的表現都有可能。「甚至有病人跟我說,他的胸前感覺辣辣的,一做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檢查,果真就是很嚴重的心臟缺氧。」

「自覺沒有症狀的心肌缺氧病人,其實有一部分是有症狀,但往往症狀是發生在心臟比較需要多氧氣的時候,也就是有活動的時候,例如提一個行李上二樓,以前從一樓到三樓可以很輕鬆地走上去,現在走到二樓就覺得很累。」王志鴻表示,早期的心肌缺氧症狀就是出現在這個時候,通常休息就好了,因而病人往往會用很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不適,譬如最近比較累、沒運動等,而忽略當每次活動時,會出現三十秒到幾分鐘的胸部不舒服感,且一休息很快消失,這是早期心肌缺氧的警示。

「我曾去過中南美洲賑災,那是高山國家,有人會缺氧不適,但我適應的蠻好的。」張濟舵的運動耐受度一直不錯,但他也有發現最近跑步時的確容易喘,活動力似乎沒有以前那麼好。

「臨床上最棘手的,就是這百分之四十自覺沒症狀的病人,因為他自覺的症狀和病情嚴重度是乖戾分離的,醫師很難去說服他病得很嚴重。」王志鴻指出,即使只是喘,也是心肌缺氧的現象,且從張濟舵的二五六切電腦斷層來看,每個心臟科專家都會認為他的冠狀動脈鈣化得很嚴重,「鈣化就像硬石頭,會讓所有阻塞打不開。」

「外科醫師以繞道手術治療冠狀動脈有近六十年歷史,內科醫師用支架治療冠狀動脈則超過三十年歷史。哪些病人用外科手術?哪些用支架治療,對病人比較好,都有實證醫學資料可依循。」王志鴻表示,張濟舵是屬於不管採用內外科方式開通血管、結果都不好治療的病人。

「為什麼呢?」王志鴻解釋,大部分人的冠狀動脈鈣化,是在血管近端三分之一到中端的位置,血管遠端三分之一是不容易鈣化;而張濟舵的鈣化是從近端到遠端,甚至遠端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都鈣化,而且是重度鈣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算是很普通的手術,但他也不適合做,因為瀰漫性嚴重鈣化血管,沒有可以適當做血管吻合的位置。」

「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生年紀,男性低於五十五歲或女性低於六十五歲,叫年輕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它和風險有關,即三高病人加上抽菸,或有家族遺傳。張先生這些通通沒有,他從年輕就茹素,是生活嚴謹的佛教徒。」王志鴻第一次接觸到沒有風險又這麼嚴重的冠狀動脈鈣化加阻塞的病患,心中也相當納悶,但無論如何,二五六切電腦斷層造影就已經是真實結果,所以才建議張濟舵做心導管檢查,也就是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術。

「他的三條冠狀動脈,用閩南語形容就是『糜糜卯卯』,專業術語叫瀰漫性多處重度狹窄到完全阻塞、瀰漫性重度內膜加外膜鈣化。」在臺灣,做血管內膜鈣化旋磨技術的介入性心臟血管專科醫師,王志鴻算是排名很前面的專家,而張濟舵算是他目前遇過最嚴重的少數案例之一。

張濟舵做了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血管正如王志鴻所預料,是相當嚴重的阻塞,因此照會了心臟血管照護團隊。

心臟外科醫師看了影像,認為最重要的左前降支,因沒有可以接的血管,並不適合做繞道手術,建議先由內科醫師將鈣化磨掉,讓血管變軟再置放支架,等成功之後,剩下的血管再考慮施以外科手術或繼續做內科治療。

「這兩天,我至少把他的片子看了五十次以上,把所有可能的、不好的狀況通通研擬出來。」王志鴻坦白地說,像這樣的病人,不治療隨時都有心肌梗塞的風險,「他的血管超過十個地方,百分之九十五到九十九狹窄,一旦發作,可能幾分鐘就往生了。」

「所以為什麼每隔一陣子,就會聽到有人猝死。」在做與不做之間,醫師承擔著極大的風險,王志鴻表示,是病人的信任,讓他決定放手一搏,他對自己成熟的技術相當自信,而且他也做了萬全的準備——當天,心臟手術室停止開刀、葉克膜在心導管室備著。「因為我知道最壞的情況就是要用到它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