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破生命關卡的入門書
◎賴志銘(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
以下,先向讀者們介紹兩位「狠人」——
拋妻棄子的悉達多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佛出家前是悉達多太子,一出生便是「人生勝利組」。為了確保寶貝兒子繼承王位,「超級富爸爸」淨飯王特別為他打造了一座宮殿,將他與生老病死等世間痛苦隔絕,極盡享受著俗世的美好。
不過,要成為國王可不輕鬆;為了成為不世君王,悉達多接受了當時最好的教育,修習各種學問和武藝——排好排滿的超級菁英教育!不過,對天生智慧值跟武力值都爆表的悉達多而言,只是小菜一碟,最後教師群們反而拜他為師!
悉達多究竟強到什麼程度呢?據說,他十歲的時候,有一天,一隻大象擋住城門,阻礙交通;當時正好由此經過的太子,在百姓面前毫不費力地將大象舉起,擲到城牆外,然後再迅速地接住放下,讓大象安穩落地。
如此文武超群、富貴逼人,又有神仙美眷,對一般人來說,夫復何求啊!
不過,悉達多畢竟不是沒見過世面的凡夫俗子。他竟然「不知好歹」,不好好享福、準備當王,而是狠心拋妻棄子,不顧他眼中的「夢幻泡影」,出家尋求並沒有「成功保證書」的「解脫」之道。在世人眼中,大概不是傻子就是瘋子吧?
即使經過六年的修學各種禪定——已成就世間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以及苦行磨鍊,但悉達多深知自己仍未證悟解脫之道。他決定來到一棵菩提樹下打坐,並發狠說道:如果我再不悟道,我就不起來了!
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另一說法為七天),悉達多終於「打敗大魔王」,破關完勝,成為「佛陀」(Buddha之音譯,意為「覺者」)!也多虧佛陀當初發狠證悟,才能留下攻略,讓後人也能學著如何破關——勘破生命關卡。只是,光是第一步放下「夢幻泡影」便很難做到,我們這些普通人對於佛陀只有頂禮膜拜的份啊!
斷臂求法的慧可
第二位要介紹的「狠人」,是中國禪宗二祖慧可。
慧可禪師俗名「姬光」;據傳記,家裡有祖業,可見亦出身名門。姬光天資聰穎,求學時便博覽群書,更擅長玄妙義理。偶然間接觸到佛典——佛陀所留下來的攻略,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生命破關祕笈,便到洛陽龍門香山隨寶靜禪師出家。
之後至各地遍學大小乘教義,於三十二歲回到香山,終日坐禪,坐了八年,禪定力自是不在話下,卻還沒能破關。某次打坐時,有一神人對他說:「你想要證成聖果,為什麼會待在這裡?真正的大道離你不遠,你就往南方去吧!」此事讓他覺得有神明助攻,因而改名為「神光」。
神光將見到神人之事告訴師父寶靜;寶靜認為,「南方」應該就是指嵩山少林寺的達摩大師。於是神光直奔嵩山,前往參謁達摩。
據說,神光日夜參拜,請求達摩開示,達摩卻像個不倒翁那樣,面對岩壁坐著不動。神光只能對自己說:「佛陀過去世求道時,曾不惜敲碎骨頭取出骨髓、刺破血管救濟饑困、用頭髮蓋地布施、更曾跳入山崖捨身餵虎;我現在這樣又算得上什麼呢?」
不知這樣過了幾天或數月,某年臘月初九的寒冬夜晚,下起了大雪,神光仍在雪中佇立不動,直到天亮。一個晚上過去,厚厚的積雪早已覆蓋過他的雙腿。看到此情此景,達摩總算開口問神光:「你為何要在雪中徹夜站立呢?」神光泣答:「希望大師大發慈悲,開示甘露法門,接引眾生。」達摩大概是冷冷地回答:
諸佛無上妙理,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簡單地說,達摩的意思就是:你只是在雪中站了一夜,吃這一點小小的苦,就想從我這邊學到佛陀大神多年苦練悟出的破關攻略?作夢!
聽到達摩這番話,只見神光取出隨身攜帶的戒刀,高高舉起——
想不到,神光並不是刺向對他說「風涼話」的達摩,而是砍下了自己的左臂!
據律典記載,戒刀的用途限於剃髮、修指甲、裁布、削水果等,應該就只是一把小刀。雖說能整夜站在雪中的神光,應該定力甚高,或許武功也不錯;但是,用一把小刀砍下手臂,下手得多狠啊!
看到神光發狠地投入這麼多「血量」,達摩總算滿意地說:
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捨棄一隻手臂,神光破關的決心這才得到達摩的認可,並認為有可以破關的潛力,而為他改名為「慧可」,能夠跟著達摩學攻略嘍!
嚴峻的佛法修行
筆者想藉這兩則故事說明什麼呢?
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釋迦牟尼或二祖慧可,兩位「狠人」天賦異稟,而且身心修為都已經達至相當高明的境界,卻許久未能證悟佛法所說的「諸法實相」,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又如何?
因為本書內容多與佛法修行——尤其是禪宗——有關;因此,筆者述說這兩則故事,是想先澄清時下一般人對「禪宗」的印象:禪宗之「禪」,並不「只是」等於正念靜坐,也不是「拈花微笑」、「茶禪一味」或「筆禪合一」等,講究古樸、脫俗、靜寂、清風明月等所謂的「禪宗美學」、「禪宗意境」之流,似乎主打的就是一個輕鬆自在。
想想看,為何佛陀交付禪宗正法眼藏的不是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非「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而是「頭陀第一」(頭陀行,簡言之就是嚴格守戒與極為簡樸的生活)的摩訶迦葉?或許,正是因為禪宗講求的是對於身心實踐的精進修行!
就如達摩所言,「諸佛無上妙理」是在於「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能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便想證入佛法真諦!也因此,達摩除了「無有分別,寂然無為」的「理入」之外,更要求「行入」:「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每個念頭、任一舉止,都須觀照、警醒。
禪宗或佛法的修行,乃是如嚴寒秋霜及炎夏烈日般對身心的峻烈錘鍊;並非單純苦行,而是對自己身心、言行狀態的嚴格要求。真要學佛、學禪,就算談不上「脫胎換骨」,也得轉變習氣;若只是如世俗化禪修那般尋求心情平靜,當然會如蘇東坡那樣動輒被「一屁打過江」!
禪宗強調「悟後起修」,五祖弘忍便對六祖惠能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楞嚴經》則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如此說來,未開悟的我們豈非還沒有資格修學佛法?
別急,歷代高僧大德早就為後世有心破關者準備好入門手冊。例如,禪宗永嘉玄覺大師的《禪宗永嘉集》,藏密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及當代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都是在引導我們如何循序漸進地從做好「人」的本分開始,準備好「智慧」資糧以及「福德」資糧——也就是破關所需的生命值。
本書所介紹的,都是大愛臺「人文講堂」節目諸位講師的生命修行與體會,包括藝術禪、生活禪、正念、轉念、身心免疫力、生死學等跟佛法修行有關的內容;至於推動蔬食、骨髓捐贈、器官捐贈等,亦是佛教之慈悲護生精神的發揮。或許我們還沒有能力破關,但至少可由本書入門,汲取講師的經驗之後,再配合各篇文末的練習,一步一腳印地闖關、積累生命值,終能「滿血打怪」,勘破生命關卡!
最後,筆者再引一則禪宗故事與讀者共勉——
有回,唐朝詩人白居易請教鳥窠道林禪師:「平日該如何修行,才得與佛法相應?」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白居易說:「這不是連三歲小孩兒也知道的嗎?」
禪師說:「道理或許三歲小孩兒就能懂,但連八十歲老人也不一定做得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