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綠不歡:以蔬食減碳護生
楊大偉
一九九八年大學畢業,二十三歲開始創業。於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當天創辦「無綠不歡星期一(Green Monday)」社會企業,致力推廣簡單、有感染力及容易實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並且鼓勵大家每週一素,使生活更健康、環保、低碳,為地球盡一分心力。二〇一五年榮獲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入選為年度「十大傑出青年」。
緩解當前地球暖化與糧食危機,與我們日常生活選擇「吃什麼」息息相關。
很多人都知道「環保」的重要性,也明白地球只有一個,每一個人都是地球村的一分子,所有成員都有責任去愛護地球。所以生活中不論是回收、減少浪費、減少使用塑料等,各種環保觀念大家都耳熟能詳。
但是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講環保、投身綠色行動,應該由政府或是大型企業來帶頭,投入的資源也肯定比較多,影響力會比較大。實際上,若每個人都能自我動員起來,主動改變生活習慣,堅持綠色的生活模式與態度,人人的一點點努力加總起來,力量才是最大的。
「無綠不歡星期一(Green Monday)」是一個從香港開始的社會企業,我們的主題就是希望讓全世界不同的機構、學校、單位、組織,任何人都能夠參與這個健康、環保、人道的平臺。
而提到環保,就必須討論兩個重大議題:第一是「地球暖化」,第二是「糧食危機」。
地球暖化不僅影響生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更是直接而顯著。香港中文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每當氣溫上升攝氏一度,兒童因病毒感染而進醫院的比率就增加百分之十九點五;《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也指出,地球氣溫上升也與心理健康問題的增幅有正相關。
高溫和不穩定的氣溫也會降低糧食產量,環境太熱或太乾影響植物生長,氣候變遷還可能導致新病蟲害和真菌感染的擴散,造成作物的危害。
想要緩解地球暖化與糧食危機這兩件非常嚴重的課題,跟我們日常生活選擇「吃」什麼息息相關。人類的飲食習慣,對於維持地球永續至關重要,《國家地理雜誌》曾經連續九個月持續以此議題作為報導主題,希望號召大眾關心糧食永續的問題。
研究顯示,每人每週若抽出一天素食,就能為地球減碳。以臺灣兩千三百萬人為例,只要人人每週一天素食不吃肉,就能夠減少近四千三百萬公斤的碳,相當於四千八百多輛一千六百西西汽車行駛地球一圈的碳排放量。
想要節約用水、減少碳排放,最有效率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落實減少肉食。
很多時候,當聽到要過「低碳」生活時,我們第一個想到就是盡量少開車、多走路,多使用大眾交通工具,以減少耗用能源。
其實,我們平常開車、搭飛機所製造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只是碳排放的第二大元凶;第一名是畜牧業——養牛、養羊、養豬……供應人類日常飲食,畜養動物的碳排放才是最嚴重的。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提供的資料,生產一公斤的蛋白質,以牛肉為例,會排出二十七公斤的二氧化碳;豬肉的排碳量則約為十二公斤。但是,蔬菜或是豆腐等蔬食類食物,排碳量只不過是兩公斤。
這個數據還不包括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就是「你的食物來自哪裡?」許多國家的肉類來源都仰賴進口,因此食物里程(指從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所運送的距離)所製造的排碳量,甚至是本地生產的十至十五倍以上。這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地球危機跟「吃肉」有關係?
畜養經濟動物從出生到長大,過程中需要餵養大量且不同種類的糧食來提供牠們生長所需的能量,也需要耗費許多水資源——把原本就能餵養人類的穀類、蔬菜、水果等食物,拿來養豬、養牛、養羊等,再供給人類食用,這種生產食物的方式是非常低效率也不環保的。
同樣一塊地,用來種植糧食作物供給人類,可以養活一萬人,但若用來養牛,所生產的肉類可能連養活一千人都不到。農業與畜牧業都需要用到大量水源,若比較生產一人一餐份量的小麥與牛肉,小麥需要耗費三百多公升水資源,但牛肉卻需要四千六百公升;對比於每人每天飲用水量建議為兩公升,生產一餐牛肉的耗水量,可供一個人飲用兩千三百天!
現在全球碳足跡的問題非常嚴重,正是因為人類的減碳行動與自然生態的吸碳率,根本追不上碳排放量。所以,想要節約用水、減少碳排放,最有效率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減少吃肉」。
讓每一個星期一,成為飲食回歸清淨、身體輕鬆休息的美好開始。
二〇一二年世界地球日這天,我們在香港啟動了一個大型的環保行動叫做「無綠不歡星期一(Green Monday)」,藉由推動每週至少吃素一天的綠色飲食行動,循序漸進推廣素食,邀請無論是三歲小童或是八十歲以上的長輩,人人愛護地球也愛惜自己的身體。
為什麼是星期一呢?這跟我們多數人的生活習慣有關。週末通常是家庭聚會、與朋友會面的時間,大家經常開心吃飯聚餐,因此星期一就是很好的開始,讓飲食回歸清淨,讓我們的身體能有一個輕鬆休息的機會。況且,許多研究發現,不論是戒菸、做運動等,人們在開始一個新的習慣時,常以新年的第一天或是星期一作為起點。
這個環保行動,很難得地得到了香港政府的支持,不論是衛生部門、環保部門、民政部門等,各個不同單位都積極推動這個綠色生活的平臺。
以學校為例,很多孩子討厭吃蔬菜,喜歡大魚大肉,導致全球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吃得健康?」這是許多營養師都頭疼的問題。
我們與超過八百所學校合作,發現在超過六十萬名小學及中學生中,以前可能只有百分之四左右的學生會選擇素食,但是現在每個星期一大概有將近百分之四十二的學生選擇吃素。除此之外,我們也到大學宣傳和與不同的單位合作,例如之前曾舉辦以環保材質作為商標設計題材的比賽,希望吸引學生和社會大眾一同參與。
這項環保行動,推動短短兩年多就影響全香港約百分之二十三的人口響應,幾乎每四人就有一人奉行每週一天、甚至是多天的素食;在全港七百萬人口中約占了一百六十萬人,而且人數每天不停地增加,彈性素食者人數更增加了四倍,每年至少可以為地球減碳接近一百萬噸。
這只是以香港作為基地,如果在人口愈多的地方推動,影響力將會更大。而想要推動多素食、少吃肉,就必須要讓民眾在飲食方面有所選擇,讓大家可以很容易地吃到營養健康、美味的素食。所以我們與很多餐廳合作,請他們增加綠色菜單,讓素食或非素食者都能夠輕易就找到健康、沒有肉的選擇。
香港機場也有很多餐廳響應這項活動,積極向進出香港的旅人們宣傳每週一天素食、健康環保新態度。而香港立法會也不只每週一天增加提供素食餐點的選擇。許多企業找我們去推廣,希望帶給員工更多綠色生活的新「煮」意,所以我們提供了一些食譜,能幫助大家在家烹煮更美味的素食。
還有一些大型銀行和跨國組織,經常舉辦講座邀請我們去分享,讓大家了解全球目前所面臨的環保問題有多麼嚴峻,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為地球做些什麼?
現代人都花很多時間在社交網絡、社群媒體中取得各方面資訊,及得知親人朋友的動態。所以在媒體宣傳方面,除了運用傳統媒體,我們也透過社群媒體傳達Green Monday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是一天、一週的活動,希望號召更多人願意響應、持續參與。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傳播的能量,社群媒體幾乎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拍下一張素食照片放上網,很容易一個傳十個、十個傳百個,這在香港已經是很普遍的風氣。
響應環保健康生活,不能只是掛在嘴巴上的宣言,而是必須採取行動「飲食革命」。
世界流行音樂史上,重量級的英國搖滾音樂家、創作歌手保羅.麥卡尼,曾呼籲大家用溫和的方式,慢慢減少食肉量,透過飲食來做環保。亞馬遜書店暢銷書《和平飲食》的作者威爾.塔托博士則直言,現在應該是發起一場人類最美麗革命的時候了——一場不用戰爭衝突的和平改革,那就是「飲食革命」。
近年來因為健康、環保以及維護動物權益等意識的覺察,減少肉食是愈來愈多人認同的觀念。然而追求美食是人類養成的習性,再加上某些對素食的刻板印象,許多人還是望「素」生畏。
素食以前給人的印象,可能是老人家基於傳統或宗教信仰而齋戒,但是Green Monday已經不只是談論吃素與否的問題,而是呼籲大家一起響應健康生活的新態度與新模式。
我自己吃素的歷史,源自二〇〇一年在美國紐約讀大學時,當地吃素很方便,很多年輕人都支持、響應素食或蔬食,所以生活上不會遇到什麼奇怪的問題。
回到香港後,反而經常遇到有人關心我「吃素營養夠不夠?」或是「你是受到什麼打擊才會開始吃素?」吃素是一件好事,也是我自己的理念,響應環保健康的生活更不需要什麼理由。
現在因為有這個平臺,我希望讓社會大眾感覺到素食是很年輕的活動,廣邀人人參與實踐綠色生活。因為環保是世界上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必須關注跟參與這件事,而參與不能只是掛在嘴巴上,必須採取行動。
愛護地球的行動,不能等地球已經被破壞不堪了才要去補救,應從人人日常生活的源頭開始著手——從每週一天素食開始,對自己健康好,對家人朋友好,對環境也友善。
根據聯合國統計,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全球人口已達八十億,預計在未來大約十五年的時間,整體人口數將達到九十億人。人口膨脹速度這麼快,地球有限的資源到底能不能生產足夠的糧食,來供給每一個人生存所需呢?「素食」是唯一的解方。
無綠不歡星期一,希望大家都能響應Green Monday,這是一個全球八十億人都能一起參與的環保行動。
【用心練習.響應綠色飲食】
近年來因為健康、環保及維護動物權益等意識的覺察,減少肉食是愈來愈多人認同的觀念。吃素是一件好事,響應環保健康的生活並不需要什麼理由;愛護地球的行動,不能等地球被破壞不堪才要去補救,應從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源頭做起——從每週一天素食開始,對自己健康好,對家人朋友好,對環境也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