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用「心」練習:以覺察和利他修心
  勘破生命關卡的入門書
  以「媽媽禪」離苦得樂
  正念:覺察身心的每一個當下
  無綠不歡:以蔬食減碳護生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用「心」練習:以覺察和利他修心
  以「媽媽禪」離苦得樂

央金拉姆

中國第一位得到葛萊美獎的心靈音樂家,也是成功的女企業家,更是一位快樂媽媽。她從養兒育女中體會到女性成為人母的辛勞與不易,覺察家庭就是道場,從做家務到教養子女,人人都可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修練方法。

她以自身經驗幫助許多女性面對家庭不再焦慮,也不再恐懼,以慈悲與智慧提升內心的快樂與平靜,並且讓這股力量影響孩子,使整個家庭充滿喜樂。

 

三胞胎出生後,即使我天天身體勞累,但內心卻沒有任何煩惱,也沒有苦的感受,隨時隨地都非常快樂。
 
我叫央金,來自西藏,嫁到臺灣。

四十六歲時我懷了大女兒明樂,當時是自然產;五年後又懷了三胞胎,早產兩個月,因為新生兒每三個小時要吃一次奶,產後很辛苦。

那一段時間我好像成了一頭奶牛,每天晚上都要先把四個小孩哄睡再擠奶到半夜十一點;累到睡著後,凌晨一點多又被從睡夢中叫醒,繼續擠奶,接著就是早晨四點多,可說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在擠奶!

那時候三個小的孩子需要夜奶,有時一個哭了,又把另一個吵醒,這時候還能一邊一個拍拍入睡;但如果是三個或四個都哭成一團,光靠我一個人根本就顧不來;多數時候先生晚上都不在家,照顧起來相當辛苦,假使孩子生病了,那更不得了,幾乎整晚都沒得睡覺。

有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天天過著這般生活,儘管身體勞累,但我的內心卻沒有任何煩惱,也沒有苦的感受,隨時隨地都非常地快樂。

見我如此,先生經常拍拍我的肩肯定的說:「央金,妳累成這樣子還能開開心心,真是偉大的媽媽。如果是爸爸,早就崩潰了!」

 

先生都覺得我很不可思議,生活完全圍繞著孩子和工作打轉,這麼累卻還能保持正向愉快的心情。其實年輕的時候我並不是如此……
 
在三胞胎三個月大時,我開始書寫第二本書《媽媽禪:快樂母親覺醒九要》,我利用六個月的時間與大家分享生兒育女之後,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離開煩惱、得到快樂的心法。

平常我總是六點半就起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喚醒大女兒,陪她吃早餐、幫她打辮子,大概七點二十分送她出門上學後,我就開始正式一天的工作。

二〇一三年,我和先生成立了一家教育機構,幫助城市裡的現代人修行,至今已有數萬人上過我們的課。

我們將傳統的禪修科學化、現代化、生活化,除了教學,我也是這個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包括人事、策略、財務等,都是由我負責管理,平均每天最少要處理數十條學生的緊急求救訊息。比如:家裡人往生了、先生出軌了怎麼辦?或者是有些孩子一生下來就有問題,身為人母的也會向我求助。這些都是緊急事情,我白天都是忙著在幫學生解決困難。

工作事務忙到大約傍晚六點半以後,我的大女兒就要回家了,我所有的時間都要留給她:陪她寫作業、吃晚餐,最辛苦的還是每天要陪她練鋼琴。女兒總是想盡方法不彈琴或是少彈一點,除了媽媽以外,誰都搞不定她,所以我每天想盡辦法鼓勵她,讓她不要放棄彈鋼琴。

晚間八點半以後,我為孩子講故事、帶著四寶睡覺,直到九點以後四個孩子都睡著了,我才有時間可以開始專注寫書,或是處理白天沒有處理完的事情。

雖然生活完全圍繞著孩子和工作打轉,但是我真的很開心,就連先生都覺得我很不可思議,這麼累卻還能保持正向愉快的心情。

其實年輕的時候,我並不是如此。我創業很多年了,一路走來很辛苦、壓力大得不得了,每天都非常焦慮,回到家就累垮了。為此,我開始到處學習禪修,甚至閉關、修法,但是心中總有一股無明的憂傷。

那個時候我沒有將佛法修行和生活結合起來,覺得修行和生活是兩回事,所以一直找不到快樂的心法。

 

帶著覺察做任何事情,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走路的時候就是走路;覺察當下,不再胡思亂想,這就是「離苦」的開始。
 
現在,為什麼我每天不分日夜超負荷付出,卻沒有累垮,而能時時保持開心呢?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所學習到的兩大套方法:第一套是「離苦」的方法,教人如何從煩惱和痛苦中離開;第二套則是「得樂」的方法,教人從生活中得到快樂,時時活在喜樂的狀態裡。

「離苦」的方法主要有三個步驟:第一步驟是找到「覺」的狀態;第二步驟則是在找到「覺」以後,讓它保持穩定;第三步驟便是運用煩惱來修行提升「覺」。

覺,就是人內心的狀態。當我們的身心非常放鬆,安住在一個清明、寬闊的狀態時,你就能認出「覺」。就像練瑜伽,當身體很放鬆,突然間念頭、煩惱都不見了,心靈好舒服、好滿足,覺得不苦也不累,這個狀態即是「覺」。

人人都能有覺知的狀態,但這是需要練習的。把覺認出來以後,第二步就要練習「覺察」,而家就是我們的道場,任何時間、家裡的任何空間,都可以幫助我們練習,讓「覺」更穩定。

我們可以在切菜的時候練習專注,一旦察覺念頭生起,就把它拉回來,再度專注於切菜;修練到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整個人好像收斂了,不會再胡思亂想,整天處在妄念之中;妄念減少、思路清晰,做事效率也就因此提高了。

總而言之,第一步是練習「認出覺」,第二步則是練習「覺察」——知道自己當下在做什麼。就如有些人經常在刷牙時想東想西,任由妄念紛飛;刷牙的時候數一數每一顆牙刷了幾下;抬手的時候知道自己的手抬起來了……做任何事情都帶著覺察在做,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刷牙的時候就是刷牙,走路的時候就是走路,覺察當下,不要胡思亂想,腳踩在地上每一步都知道自己一定不會摔跤,這就是覺察。

有些人話多得不得了,當開始練習「覺」以後,心愈來愈穩,進而發現話多傷人,知道有些話不該講,這就是覺察的力量。當我們的覺察力更穩定了,就能透過每一次的煩惱來清理內心、清理內在的問題,也就是運用煩惱來修行。

 

青春期的創傷深藏在身體的細胞記憶裡,讓我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用潛意識做出防衛反應。透過回溯與觀照,我以覺察清除記憶,讓它無法再影響我的心。
 
很多年以前,我和先生去一個朋友設立的禪修中心,我們兩個睡在一張小小的單人床上。隔天早上我先生摸了我的大腿,我反射性地一腳把他踹下床去。

先生掉下床後沒有生氣,反而很自然的走了出去。當時我覺得不好意思,為什麼我會有這樣強烈的反應呢?於是我起床穿好衣服、洗漱完成後就去找他。

我向正在戶外草地上打坐的先生道歉,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關心我:「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妳應該禪修觀一下。」

當時我也就坐下來開始禪修,打坐後發現我十七、八歲時所發生的某件事浮現出來了——

當時我遇到一個病態狂的男人,強逼我要嫁給他。有一次,他把我反綁在凳子上,用刀架住我的脖子,但是我很倔強,雖然腿受傷流著血,我不嫁就是不嫁。後來他甚至逼我跳黃河,我因為他而得了憂鬱症。

這個男的在我的生命中其實是個大恩人,在年少青春期的時候,他用這樣的方式保護了我的心,使我對男歡女愛根本沒有興趣了。在那個年輕的時候,我的心和我的時間完全花在藏民族的教育、經濟,還有慈善上,後來我發願修行利益眾生,十幾年就這樣子過去了。直到三十五歲時遇到了我先生,見到他積極做慈善,我很感動,於是就嫁給他,兩個人一起發願修行、利益眾生。

這件事情我以為自己早已忘記,甚至講起來就好像是分享別人的故事一樣,但是在我的深層細胞裡、在下意識中,它其實是很刻骨銘心的印記,我也因此對男人有一種防範,才會不自覺做出那樣的反應舉動。

那天,我在很放鬆的狀態裡回溯,也把這個記憶給清理掉了。之後我的心靈很輕鬆,也變得很溫柔,我和先生的關係因此而昇華了。

當我們掌握了這種應運煩惱修行的方法,能以覺察清理內心的煩惱種子,我們的人生就會非常的不一樣——以前讓人焦慮、憤怒、生氣的各種事情,無論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甚至婆媳關係、同事之間,各式各樣的情緒都能透過如遊戲的方式來排除,使其無法影響我們的心,這就是「離苦」的方法。

 

「覺之音」,透過聆聽唱誦,心靈平靜放鬆;「覺之誦」,透過唱誦為自己調頻,打開氣脈;「覺之舞」,透過舞蹈打開身體捆綁與堵塞,進入「空樂不二」境界。
 
佛教說「離苦得樂」,就是消除煩惱、得到快樂的方法。

「得樂」,就是運用音樂、聲音和特殊的舞蹈,讓身心活在喜樂的狀態裡,直接得到快樂的方法,我稱之為「央金歌舞法」,這是來自西藏的密法。

二〇〇八年我受邀到美國科羅拉多聖山裡閉關,清晨在戶外禪修,晚上就在帳篷裡休息;因為山上不能生火,所以我每天喝山泉水、吃點餅乾。

當地方圓幾十里都沒有人,有一天黃昏我回到帳篷裡繼續打坐,就在入定時,遠遠看到一個黑黑的東西走了過來,牠像是在找東西一樣,低著頭一直往帳篷方向走來,甚至想進入帳篷。

當我反應過來時,驚覺那是一頭很巨大的黑熊,牠是會吃人的!而那頭熊抬頭發現帳篷裡面坐著一個人,牠也嚇壞了,便掉頭逃跑。

如果當時我因恐懼而大聲喊叫,黑熊可能會攻擊我,後果不堪設想。事後我愈想愈覺得危險,幸好當時自己處在禪定中,沒有造成熊的恐懼,這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那次歷經三個月閉關後,我心裡浮現出非常多幫助現代女性覺醒、直接得到快樂的方法,而這幾年教學實驗下來,我發現這對男人也一樣有效。

這個方法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覺之音」,大家閉起眼睛,透過聆聽唱誦,進入一種很平靜、很放鬆的狀態,幫助自己進入禪定。第二部分「覺之誦」,透過唱誦為自己調頻,打開氣脈、療癒情緒、開啟智慧。第三部分「覺之舞」,透過舞蹈打開身體的捆綁、打開身體的堵塞,進而體會「空樂不二」的境界——當一個人歷經這三步驟後,他的氣脈是暢通的、能量是流動的,身體放鬆、肩膀放鬆、頭皮也放鬆,很難不快樂。

當女人覺醒了,我們才能扮演很多的角色——媽媽快樂,家庭也才會快樂;父母親具備慈悲和智慧,我們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每一個家庭都擁有好孩子,我們才能擁有好的世界——當你快樂了,你的家庭就會快樂。

 

用心練習.覺知到覺察

覺,是指身心放鬆,安住在清明、寬闊的狀態裡。就像練瑜伽,當身體很放鬆,心靈舒服滿足,念頭、煩惱都不見了,這種狀態即是「覺」。

認出覺之後,接著要練習「覺察」,而家就是我們的道場,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我們練習,讓「覺」更穩定。

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刷牙的時候就是刷牙,走路的時候就是走路,做任何事情都帶著覺察,練習專注,清楚自己當下在做什麼;一旦察覺念頭生起,就把它拉回來,修練到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自己好像收斂了:妄念減少、思路清晰,做事的效率也提高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