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覺察身心的每一個當下
石世明
樸石學堂創辦人,曾於醫院腫瘤中心、緩和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投入臨終關懷、癌症心理照顧實務和研究。曾參加卡巴金帶領的「正念減壓,身心醫療七日專業訓練工作坊」及正念認知治療專業訓練等課程,致力將正念融入癌症心理照顧,發展癌症治療後病人克服擔憂復發之正念團體;帶領醫療人員、癌症病人、社會人士八週正念團體超過三十梯次;研發正念職場復原力、正念舒壓好眠課程、正念心理陪伴八週課程,積極投入中小學教師正念教育訓練。
有些人遭遇生活考驗時,心靈經常受困於漩渦裡繞不出來。面對恐懼的事情、不想要的想法找上門,我們該怎麼去處理它?
我的工作必須陪伴很多癌症病人,他們經常要面對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曾經有一位不到四十歲的年輕媽媽,治療期間常因骨頭痠痛而無法入眠。想到這一、兩年接受治療,病情似乎都沒有起色,家中還有兩名年幼的孩子,每每半夜醒來她的心情都非常沮喪。
心裡的沮喪,促使她將注意力聚焦在身體的不適上,本來只是痠痛,逐漸變成明顯的刺痛。她害怕疼痛會持續下去,愈想痛感似乎就更加劇烈,「我以後會不會成為廢物?」這個念頭讓她絕望,心裡的小小漩渦愈變愈大……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要面對許多的不確定,我們不知道地震會不會來?不知道颱風來臨時,家後方的山坡會不會崩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並不希望它們發生,但是一旦它們發生時,我們的心要怎麼去應付?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有些人遭遇生活考驗時,心靈經常受困在漩渦裡繞不出來,就如許多病人會擔心癌症復發。對於我們不想要的想法,該如何去面對它?對於恐懼的事情,該怎麼處理它?我們歸納出三種方法——
第一種就是「逃避」,現在暫時不要想,轉移注意力去看電視或是做別的事情。第二種是「對抗」,對於不可避免或是心裡害怕的各種不好的想法,盡量以積極心態去對抗,鼓勵自己「想開一點」。就如有些病人罹癌之後,常會用「看看人家三十歲得癌症,我五十歲才得」,鼓勵自己看開一點。
第三種方法就是「證明自己的想法是錯的」。經常看到癌症病人在治療結束後,當醫師宣布:「你都好囉!恭喜可以回家。」但他們卻還是擔心復發,每次回診就緊抓著醫師請託:「可不可以再多做一點檢查?」想藉此證明自己擔心的想法是錯的。
以上這三種方法好不好?相信大家都各有感受,但身為臨床心理師的我們並不建議。以下,我想跟大家建議「正念」這個方法。
一般人看到「正念」兩字,就會聯想到「正向」或是「正面」,認為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必須積極,但這恰恰好是錯誤的答案。
在介紹「正念」之前,想請大家一起回想:今天的天氣好嗎?一整天,你有沒有抬頭看看天上的白雲?很多人沒有看到今天的白雲,所以白雲有沒有存在?但確實是存在的。
如果你沒有看到白雲,那麼很可能你也會忽視了許多重要的東西——可能沒有察覺到父母親的頭髮慢慢變白,也可能沒有察覺到你的孩子突然間就長大。所以,看到白雲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連近在眼前的東西都看不到,是否代表我們的心非常忙亂?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被賦予很多意義,要努力想要抓住生命、要為社會做很多好事。以我自己為例,一整天在醫院裡陪伴病人、跟家屬談話,晚上回到家很疲累了,所以經常在吃完飯後急忙著要將碗洗好,好泡一壺好茶犒賞自己。
我常在洗碗時想著泡茶,碗有沒有洗乾淨,不是很確定;而茶泡好了,想到還有重要的研究案必須與同事討論,經常連自己有喝茶還是沒喝都不知道;等到意識到得幫孩子簽聯絡簿時,又被同事發現我討論時分神,電話那一頭傳來不悅的聲音,提醒我要專注……
這是你熟悉的生活嗎?生命空轉,這其實是非常嚴重的議題。有些人在擁有生命的時候,沒有全然活在當下,而是創造一些美麗的理由,讓自己活在虛構裡。就以我自己為例,晚上九點還在想研究案,我是不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不錯,很認真,所以我給自己很多藉口跟理由,讓自己的心很忙。
心忙,其實是害怕與自己獨處,不知道怎麼跟自己的心相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叫作「正念」,一般人看到這兩個字會聯想到「正向」或是「正面」,認為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必須積極一點,但這剛剛好是錯誤的答案。
正念並不是正向,也不是積極,在一行禪師的定義裡,正念就是一種覺察——吸氣的時候,覺察到自己正在吸氣;吐氣的時候,覺察到自己正在吐氣,也就是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覺察到「此時此刻」的念頭。
正念練習最主要訓練兩種能力:專注力與覺察力。要突破原有慣性,對自己的變化產生耐心;長此以往,大腦裡的神經迴路將會悄悄的改變,進而影響行為。
「正念」,源自一九七九年美國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所發展出的「正念減壓」課程。他在念分子生物學博士班期間,對人生感覺到虛無,因而跟隨一位韓國禪師學習禪修。後來他到麻州大學醫學中心做研究,看到很多西方醫療無法提供協助的慢性疼痛病人,有些疼痛甚至持續五至十年,非常痛苦,因此他將在佛教學到的禪修方法結合瑜伽,教導這些病人調節身心,並在一九九五年成立了正念中心。
卡巴金博士表示,正念就是刻意將注意力放在當下,一刻接著一刻,對於迎面而來的經驗,不要給予自我評價。如今,正念減壓在美國成為主流醫療裡重要的課程,全美超過兩百家醫療院所採用這個方法來幫助病人。
利用八週時間教大家覺察身心反應,並採取接納態度來回應外界的挑戰;每一堂課都非常平民化,能夠在生活中運用。
其中,第一個練習就從一顆葡萄乾開始,帶領大家花七分鐘去吃一顆葡萄乾;無論是透過觸覺、嗅覺、味覺……每一個動作與感官接觸的知覺都要念念分明。除此之外,還有正念地洗手、正念地淋浴、正念地走路……行住坐臥之間,用正念的態度活在當下,認識自己的心是如何運作的。
正念練習最主要訓練兩種能力:專注力與覺察力。呼吸的時候,我們知道該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但念頭卻經常跑出來:剛剛的晚餐好不好吃?等一下要做什麼?一旦注意力被拉走,就要溫柔地再把它拉回到呼吸,反覆操作,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論斷。
評論來自慣性,要像小朋友一樣以好奇心面對每一件事,突破原有的慣性,以初學者的心做正念呼吸練習,且對自己的變化產生耐心;長此以往,大腦裡的神經迴路將會悄悄的改變。
這樣的課程幫助了包括焦慮、頭痛、失眠等各種各樣的病人,在美國已經施行多年,並且用很先進的儀器來監測大腦反應。他們發現,在進行正念練習後,情緒迴路會受到調整——不要以為好好地吃一口飯、好好地走一步路,看起來沒有什麼,其實大腦的迴路正受到改變,而這樣的改變也會影響行為的轉變。
當擔憂的念頭跑出來時,請專注回到正念呼吸,直到擔憂的想法再跑出來,就再回到正念呼吸;如此來回往復,就會慢慢打開一個超脫習慣的智慧空間,感受到另外一個可能性的存在。
練習正念的方法,就是針對我們的擔憂害怕,採取一種不一樣的態度,去接納、去如實看到我們心裡的狀態。我們可以放下很多不必要的堅持,可以對自己的改變更有耐心;不去論斷它,才不會讓小漩渦一直旋轉下去變成大漩渦。
因此,我們教病人自我訓練:當擔憂的念頭跑出來時,我們請他專注地回到正念呼吸,直到擔憂的想法再跑出來,就再回到正念的呼吸……透過如此來回往復的過程,不斷地訓練專注力和覺察力;直到最後,就會慢慢打開一個超脫習慣的智慧空間,病人就可以感受到他有另外一個可能性的存在。
除了呼吸的覺察練習,我們也教病人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裡,正念地走路、正念地吃飯等;同時也教他們用觀身體的方式,覺察身體每個不同部位的變化。
當病人來參加八週課程之後,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心裡的苦惱與擔憂降低,本來一直盤繞在腦海裡的想法慢慢不見了。當初因為無法接納自己的病,所以每天奮戰,日子過得很緊張,常常想要逃避,現在則可以接納自己的病、接納自己的擔憂,而不是一直奮戰下去。
有一個病人在治療結束七年後來報名我們的團體課程,他說,最近聽到病友九年之後又復發,他才七年好像還不是很安全,且他的肩膀後方常常疼痛,讓他很擔心。
只要疼痛一來,他就趕快擦藥或做伸展,注意力完全放在疼痛之上,心很容易落入小圈圈裡轉不出,因而感覺愈來愈痛,就算去運動時也經常帶著不安的心在運動。
當他來參加課程時,我們教他呼吸的方式,並且分享可以透過改變態度去接納疼痛。之後,當又再次疼同時,他用一個全新的態度去面對——疼痛的時候就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知道自己正在吸氣、知道自己正在吐氣;當擔憂的念頭跑出來,他不去抵抗,也不去跟隨,如實地知道擔憂的存在,接著再去感受肩膀的感覺,本來很大塊的痛點,變成小小塊的痛點。他再對著幾個部位的疼痛,反覆正念呼吸練習,發現疼痛並沒有原先想像的那麼糟糕。
曾經有一位罹患癌症的學員,因為眼睛視網膜問題,被宣判有一天可能會失明。她說:「就現今醫學而言,有些癌症是可以被控制住的,對我來講,看不見比癌症還要恐怖。」
她內心有著深層的恐懼,過去總是用方法壓住它,不讓它冒出來;或者是轉移注意力,或是鼓勵自己朝著積極的想法:「我做了很多好事,也定期去當志工,我一定會被保佑,不會失明的。」可是這樣也沒有效果,所以她決定好好面對。
我們鼓勵她做正念練習,當感到恐懼時,把專注力放在呼吸,知道自己正在吸氣、吐氣,慢慢感受內在的力量。她在吸氣吐氣之間真正去面對內心的恐懼,發現恐懼就好像是一個很久沒人關心的小嬰兒,她在吐納之間,以一名媽媽的角色,安慰著內心那個長久被漠視、名為「恐懼」的小孩,她一邊做一邊哭,全程都在流淚,但做完這個練習後,她慢慢感受到平靜,深受感動。
「回到當下」的練習,讓內在深度的東西慢慢被發現,許多人開始可以聞到陽臺的花香、可以看見平常視而不見的事物,感受到平凡中的不平凡。
我們每一次都告訴病人,要溫柔地把注意力回到呼吸,卻有很多人非常精進認真,但還是無法將注意力拉回在呼吸練習上,這時他們就會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夠照老師的方式去做?」
曾經有一個病人連續做了四個禮拜,還是無法定下心來將自己拉回到呼吸練習上。有一次練習時她眼睛往下看,突然發現自己一輩子都在做超乎能力的事,前方永遠都有一個自己達不到的標準。而呼吸這個動作,讓她看到了這個「好可憐的我」,一直被大大的我鞭策:還不快一點!還不認真一點!還不努力一點!還不更完美一點!……當她看到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長久以來缺乏關懷,很受震撼,於是開始練習去擁抱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內心深受觸動。
許多人在做正念練習時,內在有很多深度的東西慢慢被發現了。也有病人說,煮八寶粥時用手去碰水,感受水的溫度;將豆子放進鍋中煮,感受豆子的顏色變化;烹煮過程中聞到電鍋傳出來的香味,那種專注的感覺從未曾有過。直到八寶粥煮好了,第一次吃到沒有加調味料的豆子,不用加糖也覺得好吃;豆子的原味竟然讓他這麼享受,專注於感受原來是這麼的愉快!
像這樣的分享實在太多了,很多人做了正念練習後,開始可以聞到陽臺的花香、可以看見平常視而不見的事物。回到當下的練習與訓練,讓他們感受到平凡中的不平凡,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體驗。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是日復一日充滿了緊湊。以我自己為例,每天上班從捷運站走到醫院打卡,一定會算好時間,如果捷運站人潮過多,腳步走得比較慢,很有可能就會遲到。
不光是我,大家有沒有過經驗,週間只能利用中午去銀行辦事,辦完再買個便當回辦公室吃;下班後要趕著去買晚餐、接孩子,生活總是塞滿許許多多緊湊的事情。
我曾經詢問一位護理師:「你想活到幾歲?」她說,「我活到八十歲好了。」當時她才三十歲,到八十歲還有五十年的人生。我問她:「你一天有多少時間正念專注於正在做的事情上?」她說好像沒有,勉強再想,「頂多兩個小時。」
換算下來,如果一天只有兩個小時在正念專注,不曾抬頭看看白雲,也難得能跟親人好好地講一句話,沒有活在當下,那麼正念的生命時間也只不過四年多一些,其餘的人生時間都在空轉……
學會正念後,我寫了一首打油詩:「細雨緩緩落,腳步匆匆過,靜心聽雨聲,回首枉青春。」標題就稱作:「太晚學正念」,卻被我太太糾正太過悲觀,幫我改為:「趕快學正念」。
人生很短,請大家疼惜自己,趕快學正念,生命莫要空轉。
【用心練習.與病共處】
生病時可以自我訓練:當擔憂跑出來時,請專注回到正念呼吸,直到擔憂的想法再度跑出來,就再回到正念的呼吸。將注意力放在當下,如此來回往復,最重要的是對於迎面而來的經驗不要給予評價,接納自己的病,也接納擔憂。
除了覺察呼吸練習,也可以將正念融入生活裡,正念地走路、正念地吃飯,行住坐臥之間用正念的態度活在當下,認識自己的心是如何運作的,同時覺察身體每個不同部位的變化,對自己的變化產生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