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戒治所的回響 
 
	之一 
	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免不了品嘗酸甜苦澀的滋味,這就是人生。只是有些人能在困頓磨鍊中尋求克服的方法,藉由環境而使自己的生命價值提升,有些人卻無法突破困境,而導致自己沈淪墮落。 
	我知道許多人都過不了這一關,尤其是和我一樣被禁錮於此環境中的這些人;但細思量之下才發覺,命運不是際遇,而是你的選擇。選擇放棄的人,永遠有藉口將過錯推給別人,也永遠找得到被同情、被原諒的理由;願意繼續努力的人,什麼理由、藉口都不需要,卻能夠在付出的過程中,得到最寶貴的成長經驗。 
	吳玉女士就是一個榜樣,她在困境中選擇犧牲付出,在風雨波折中奮鬥不懈。這一路走來,多少辛酸血淚,又何嘗獲得實質的回報,也僅只是彬彬的一個憨傻笑容,但是她卻用努力呈現了一個「愛」的故事。 
	衷心企盼吳玉女士這本書,所震撼的不僅只是我的心弦,而是每個知道這個故事的人,也希望在困境中失落的所有人,都能和我一樣感受到那分愛的曙光,學習那分包容、感恩和知足。將「彬彬」父母的人生經歷,視為借鏡,警惕自己,不再陷入那萬丈深淵中。 
	相信此刻起,會有更多和我一樣的人,把心中那分感動化為虔誠的祝福,獻給彬彬和吳玉女士一家人。 
	最後以蘇軾的一首詩,作為停筆——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之二 
	因為獄方慎重其事又極力推薦地交付此書,所以我是抱著嚴肅、若朝聖般的心情來閱讀。其間,因為全神地投入,時而鬱悶傷懷,時而感動流淚……很慶幸,我沒有持平常看書報雜誌的心態來閱讀,不然,可能會因錯過與作者神會這段可歌可泣的經歷,而遺憾終身。 
	很羞愧的,我也是個吸毒者,當閱及書中彬彬父母的種種情境時,心裏油然而生戚戚焉的感觸!彬彬的父母受毒品脅制的悲哀與無奈,我是能體會的。 
	作者面對彬彬苦難成長過程時的心情轉折,因我同具為人子、為人父的雙重角色,也就更能將心比心去深入感受。 
	以往,我從不曾靜心思考:父母如養育一個不健康的孩子(身染毒癮者),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個感受?從作者書中生動、細膩的描述,方才有極深刻的體會,回首過去十餘載施用毒品的行為,帶給父母、家人多大的傷痛與折磨! 
	「照顧這種心智異常的孩子,是要比常人多付出好幾倍的心力與精神……」以前罹患毒癮的我,不就宛若書中的彬彬(多重障礙兒),是父母心中的「第六個孩子」。想到這裏,心中滿懷悔恨,哀慟莫名難禁,只好擱筆伏案,哽咽地哭了! 
	  
	之三 
	在獄方舉辦的活動中,聽到了吳玉女士的現身說法。當她述說彬彬在醫院與病魔搏鬥時,我不知怎地忽然有股想哭的衝動,像是自己的滿腹委屈和苦楚,遇到能夠了解傾訴的對象;又像是小時候迷路,見到父母時立即將驚惶與害怕化為潸潸的淚水。 
	證嚴上人說:「苦難眾生,需要愛心人士幫助,人生才不會顯得太殘酷。」又說:「修行不是口頭戲論,而是腳踏實地去實行。」吳玉女士用超過一般母親照顧一個正常孩子的數倍心神力氣,呵護照料重度智能不足的姪子彬彬,若不是因為無私的愛,怎能如此無怨無悔的付出呢! 
	以前,我常感慨世上不公平的事太多,抱怨倫理道理已淪為口號標語,不過當我看完吳玉女士所寫的《我的第六個孩子》後,心中累積的壓力,像是找到抒放的出口,並隨之生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這本書讓我回想過去的自己,雖沒有害人的心,也不會去做大惡的事,只不過是想對自己好一點、愛自己一點而已,有什麼錯呢? 
	直到看清事實,才發現吸毒與嗑藥問題不僅日益氾濫,而且有年輕化趨勢,所造成的傷害已非單純個人而已,影響不僅波及家人和親友,甚至禍延無辜的下一代,更增添社會成本的負擔。 
	  
	之四 
	我是一個藥物濫用的吸毒者,目前因吸毒案正在屏東戒治所戒治中。 
	過去的荒唐歲月歷歷在目,每當吸毒後,在良心的譴責下,總有不安與自責的罪惡感。我總是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但是「最後一次」之後,新的「最後一次」又再次萌生,接著而來的就是牢獄生涯。為了「最後一次」,我嘗到自欺的苦果,付出無法彌補的代價。 
	剛入獄時,我很懊惱和惶恐,也覺得非常痛苦,尤其是心理與生理的煎熬,每天過得非常不快樂。我發覺我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被毒品戕害的身軀,唯一慶幸的是,還有家人在精神上支持著我,我不知是該自豪還是自慚呢? 
	臺灣的吸毒者有成千上萬個,彬彬的遭遇或許只是吸毒者下一代的冰山一角。吳玉女士以超越母親胸懷的愛,不僅悲憐了一條無辜的小生命,也讓我閱讀後有極大的省思與警惕作用。在此,向吳玉女士獻上最高的敬意,因為她的大愛、勇氣及毅力,讓我折服於她的筆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