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品讀.人文
2012-09
  〔編序〕人文關懷的實踐
  宗教.科學.環境保護——彼得.克拉克
  遇見更好的自己——黑幼龍、張群明
  孩子的教育與培養——黑幼龍
  身心靈的全面醫學——楊定一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品讀.人文
  孩子的教育與培養——黑幼龍
⊙對談人/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主持人/李美金(退休教師、慈濟委員)

「從幼童到小學階段,父母是孩子的玩伴;
青少年國中到高中階段,
父母是孩子的朋友;
大學到成人以後,父母是孩子的顧問。」
溝通、正向思考與尊重,
是親子間必要學習的人生經營功課。
肯定父母親為我們付出的一切,
同時也肯定我們的孩子,
以他們為榮。

 

李:請教黑教授,您是否也利用卡內基訓練中強調的正向溝通、創造力、團隊合作等方法,教養自己的四個孩子?

黑:想要做一個快樂的父母,首先要接受的就是「小孩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他是獨一無二的,千萬不要拿親友或鄰居的孩子來比較;其次,兄弟姊妹彼此也不要比較。

像我的四個孩子,老大立言成績十分優異,老二立國成績很差,又時而打架、搗蛋,連鄰居都來告狀。原本我們最不看好的二兒子,卻在高中時出現轉變,找到他人生努力的方向,後來還成為優秀的醫師。因此,回顧這二十多年來,我常欣賞、甚至珍惜孩子彼此的不同之處。

在一次小兒子的婚宴中,有位親戚跟我說:「表姊夫,我不羨慕你的事業、名望和財富,但我最羨慕的是你的孩子。」因為,他認為我這四個孩子都很正向、很陽光。

目前老大立言任臺灣卡內基訓練執行長,獲得的評價甚至比我還高;老二立國是醫師,忙碌的行醫生涯外,還到非洲盧安達參與義診,並領養一名柬埔寨孤兒;老三立俐小時候是個叛逆、很有想法的女孩,小學五、六年級就愛化妝、交男朋友,如今是三個孩子的幸福好媽媽;老四立行最聰明、想法多,如今創業有成,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如果小孩問我們:「爸媽!我長大以後,你們是希望我功課好還是我快樂?」我的答案是希望孩子快樂。因為,快樂的孩子往往在學習、工作上也會比較好;如果孩子的心情一直悶悶不樂,儘管課業成績好,但在工作、感情上都會不順,甚至與社會對立。所以,何不在小時候就給孩子快樂的成長環境呢!

 

李:在教育中常會遇到和孩子意見相左的時候,該如何溝通呢?

黑:誰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時父母的想法或價值觀不一定是對的。例如約二十年前,電腦資訊化尚未普及,老大立言就堅持卡內基組織一定要資訊化,我當時卻找了很多理由反對。現在回頭看,立言當初所推動的資訊化,確實是一項重要的決策,讓卡內基訓練的教學、作業及業務等,能更有效率地推動下去。

所以,當與孩子意見不同時,父母應提醒自己以冷靜、傾聽、溝通,甚至接納的態度來面對。

 

李:時下年輕學子的價值觀,與上一代有很明顯的差異,請教黑教授的看法。

黑:以手錶為例,我的手錶使用了二十多年,但現在一般年輕人可能一、兩年就換新錶,手機也是。在很多方面,孩子們也隨著時代環境的快速變遷,喜好追求新鮮的事物。所以,父母對待孩子,首先要建立關心和感興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就試著放下自己,陪著聽他們喜歡聽的搖滾樂,藉此作為瞭解孩子想法的橋梁,溝通也才能在同一個平臺上。

當能夠瞭解孩子的想法,其次你會產生諒解。記得我有個孩子曾經在百貨公司偷了小東西;雖然店家沒有報警,但我太太難過得哭倒在車子裏。隔天,我們沒有責罵孩子,他們兄弟姊妹照常玩耍,我只對孩子說:「爸爸像你這樣大的時候,也曾偷過媽媽的錢。雖犯了這個錯,但我改過了,依然可以是個好人。」讓孩子瞭解父母跟他一樣會犯錯。就在這一念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關懷,所以沒有繼續沈淪,才有今天的成就。孩子後來也說,我們這樣對待他,讓他更懂得尊敬父母。

其實,我的四個孩子比我年輕時要乖巧多了,至少他們都不抽菸。

再者,教育孩子不只是講道理,父母要真的做到尊重孩子,孩子也才會更尊重父母為他所做的。像老二立國在華盛頓醫學院工作時,有天跟我們說他要結婚了,對象是一位日本與黑人的混血兒,不但年紀大他五歲,還離過婚,希望能得到我們的祝福。我雖然沒有說不可以,也只好回答:「好啦!你結婚我會祝福你,你離婚我也會祝福你的!」

沒想到,他們婚後非常恩愛幸福,還有了三個小孩,這是我始料未及的。這也讓我思考到:父母怎麼能把自己對婚姻的價值觀,強行加諸孩子身上呢?到底是父母還是孩子要結婚呢?

女兒立俐則是剛畢業隔年,就決定要嫁給一個外國人;當時她的男朋友也剛畢業不久,事業才正要起步。雖然有很好的理由反對女兒結婚,但我們還是尊重孩子的決定,讓她去開創自己的人生。

 

李:現在的孩子因物質生活條件富裕,也容易獲得物質的滿足,但反而較缺乏感恩、知足和惜福之心。請教黑教授該如何提升孩子這方面的感受力?

黑:最快樂的人,常是最懂得感恩、知足與惜福的人,而非取決於財富的多寡。要培養孩子懂得感恩、知足與惜福,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帶領孩子實際去參與。記得孩子小學的時候,一段時日我們總會帶他們去參訪育幼院、敬老院等機構,再由孩子自行決定拿出多少零用錢來布施,藉由付出讓孩子體會助人的喜悅。

其次,在孩子稍長後,不論時空的距離,父母若難以啟齒,可以透過書信方式,適時地表達對孩子的關愛、肯定他的優點,或感恩上蒼賜予我最棒的孩子。如此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這分愛感染力,必會激發孩子懂得事事感恩,付出愛心,惜福愛物。

 

李:請教黑教授,要如何鼓勵孩子正面的思考?

黑:當孩子課業成績不好、或遭遇挫折時,父母要從正面思考的態度,鼓勵孩子學習看到自己的優點,在這過程中逐漸地養成,縱使面臨人生低潮或遭受打擊時,依然能肯定自己、度過難關。

例如小兒子立行念大學時,青梅竹馬的女友提出分手,我當時很緊張,怕他受不了打擊。過了半年後去美國看他,始終沒見到他難過,於是忍不住問起他的前女友,立行反而說:「你不提這個人,我還真的都沒想到她呢!」事實上,孩子對挫折處理得很好,他還是有自信、也不會因而灰心。

史丹佛大學畢業後,立行一心想當演員,我們建議他花一年時間去闖闖看,更介紹張艾嘉等導演給他認識。一年後闖不出名堂,立行便放棄了明星夢。進入職場不久後,他又決定放棄穩定的工作,投入高風險的創業。我們還是鼓勵他闖一闖,就算失敗也能獲得經驗。幸運的是,他研發的產品受到歡迎,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所以,為孩子建立跌倒了再站起來的自信,比給他一幢房子或財產還重要。這是送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與傳家之寶。

 

李:現今工商業社會繁忙,許多父母多忙於事業的經營,該如何利用時間建立親子互動的關係?

黑:在卡內基教育訓練的課程中,就常遇到如高科技產業、或雙薪家庭父母無奈的反映,儘管瞭解親子關係需要經營互動,卻因事業忙碌和追求成功,而付出犧牲健康、與家人相處時間減少的代價。

後來,我想到了一個方法,如果父母無法每天與孩子互動,但能夠善用僅有的時間,如一個星期只能有兩次與孩子共進晚餐。在用餐時,不要看報章雜誌和電視,藉此多跟孩子互動,關心他們在學校和居家等生活近況;餐後,繼續與孩子談談心,甚至花個三十分鐘到戶外一起散步。可以試著用這種方式,親子互動的進展也許會令你意想不到。

 

李:在現代資訊快速的時代,請問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觀念,及親子關係的經營之道?

黑:「從幼童到小學階段,父母是孩子的玩伴;青少年國中到高中階段,父母是孩子的朋友;大學到成人以後,父母是孩子的顧問。」這三句話是我四十多年來為人父母的教育心得結晶,也是為人父母應該學習建立的親子關係。

孩子小時,父母要陪著孩子一起遊戲、運動。當孩子沈溺於如電腦遊戲,而荒於學業或亂了生活作息,可以透過與孩子協定的方式,既非禁止也非放任,如制定出一個時間表,甚至父母也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遊戲,從中讓孩子學習對自我行為與生活管理的規範。

青少年時,父母要與孩子建立相互尊重、互動分享的關係,孩子才會願意向父母傾吐內心的話。等到孩子大學時要填選志願、或談戀愛,出社會求職轉業等,父母的經驗就是他們最好的顧問;切忌為孩子作決定或否定他的想法,應該瞭解孩子的專長與興趣,在孩子下決定前,要與他多溝通,就會有更清楚的方向。所以,溝通、正向思考與尊重,是親子間彼此必要學習的人生經營功課。

例如老二立國當了醫師幾年後,董事會突然決定升他做副院長。當時他才三十多歲,又是個東方人面孔,升職後包括他的長官及前輩都成了他的下屬,這讓他很不自在。他跑去問董事會,董事會回答:「會升你做副院長,完全是因為你的溝通能力!」

現今臺灣每年約有一千個醫學院畢業生,但他們只是跨過成為醫師的門檻,在十年、二十年後,這些醫師就會分出高下。有的醫師可以幫助更多人、有更多的影響力;有的醫師可能逐漸走下坡,都是因為缺乏溝通能力、人際關係、服務熱忱、團隊合作等無形卻極為重要的能力。這些都是孩子們必須學習,學校卻沒有教,考試也考不出來的。

 

李: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充滿著高度期望,相對的對自己的父母,親子關係也需要經營,讓孩子能感受到家庭對人生的重要性。請教您的看法。

黑:我們可以試著回憶一下,最懷念父母哪一件事跟我們互動的方式,或哪一段美好的相處時光,感覺好想跟父母常在一起。依照著父母真心對待我們的方法,同樣去對待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希望孩子不只是會讀書、會聽命,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具備溝通、創意、正向思考的能力,進而發揮影響力。如此,就能影響我們的父母與孩子,延續家庭建立人格基礎的價值。

其次,要肯定父母親為我們付出的一切,同時也肯定我們的孩子,以他們為榮。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