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品讀.人文
2012-09
  〔編序〕人文關懷的實踐
  宗教.科學.環境保護——彼得.克拉克
  遇見更好的自己——黑幼龍、張群明
  孩子的教育與培養——黑幼龍
  身心靈的全面醫學——楊定一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品讀.人文
  身心靈的全面醫學——楊定一
⊙對談人/楊定一(長庚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
⊙主持人/彭啟明(氣象達人)

「只有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與福祉!
唯有全心全意,
身體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
才能真正恢復健康。」
換言之,要達到健康與幸福,
必須身心靈的徹底轉變;
從飲食、運動、呼吸、
心念及情緒管理等方面來改變自己,
並由生活中每一件事做起。

 

彭:目前擔任長庚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的楊定一博士,二十一歲就獲得醫學及生化雙博士,二十七歲就當上洛克菲勒大學創校以來最年輕的系主任,也在生化及醫學觀念上發現了許多舉世震驚的進展與突破。近年來,則致力於推廣全面預防醫學,相信完全的療癒需要身、心、靈的徹底轉變,而提出「真原醫」的概念。

然而,一般人看「真原醫」會覺得很玄;既是古代也是現代,既屬常識也屬專業,既是神學也是科學。請教楊博士,「真原醫」到底該如何解釋呢?

楊:在一九八○年代我致力於研究腫瘤免疫細胞時,同時也加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全球最大的醫學研究機構,與十幾位醫療專家共同成立了一個非傳統醫學研究的辦公室。從那時開始,我便對中醫及各地文化中所留下來的醫學知識特別感到興趣,這即是「真原醫」的濫觴。

在近三十年研究與整合各地不同的醫學體系時,我發現有很多很完整的健康理念,其實幾千年來古人對此做了很清楚的描述。為了尊崇古人的發現與智慧,所以我採用「真原醫」三個字。真原醫除了整合中、西醫學,更結合了古老醫學智慧與最現代化的奈米科學。簡單來說,真原醫就是整合醫學、全人醫學。

 

彭:真原醫似乎不只是西醫與中醫方面的技術性整合而已,還必須有心靈層面的提升?請教楊博士的看法。

楊:真原醫是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待醫學。多年來,從各個醫學機構的研究報告,與自己蒐集中、西醫及各文化中好的醫學知識來看,發現一個人的健康要從整體評量;一個整體離不開心靈,也離不開身體。所以,「完整」的健康若不從心靈處著手,很難得到健康;即使一時感到健康,也只是短暫的。

雖然它也不離技術層面,但並不只是在技術面結合中、西醫學,更結合了哲學與宗教的層面;因為,每一個個體都離不開宇宙整體,我們只是整體中一個很小的部分。

站在這個整體的角度來看,哲學與宗教沒有任何矛盾;假使沒有整合哲學與宗教,再多的理論都是不完整,只是片面的解釋而已。

 

彭:請教楊博士怎麼吃才健康,又可以達到預防醫學的效果?

楊:我經常會向朋友建議:「多吃素,才會健康!」如果沒辦法完全素食,也要做到均衡的飲食觀念——也就是「彩虹飲食」,不要偏好哪一類,比如蛋白質太多、油類太多等,要完全均衡。

在美國的飲食金字塔觀念中,過去都來自於農業部。多年來我發現一個很重大的錯誤觀念,那就是忽略了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重要性。

在真原醫飲食指南金字塔中,我特別把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排列在金字塔的頂端,主要是提醒大家,部分維生素人體還可以自行製造,但礦物質完全必須由外部攝取,而現代人的飲食對礦物質攝取普遍不足。從醫學研究顯示,不久的未來會證實,很多的慢性病都是因礦物質的不足所引起。

植物中便存在著許多礦物質,所以可以多食蔬菜。過去認為蛋白質攝取比重應占飲食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但現已證實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就足夠了,甚至最好的蛋白質是存在於植物中,並非肉類。

當攝取動物性蛋白質時,也會跟著攝取到動物的許多代謝物,這些代謝物都含有毒性,人體不易消化,反而變成另一種慢性中毒。

特別一提的,蛋白質中含有二十三種胺基酸,其中有八種為人體「必需氨基酸」,身體無法自製,須從食物中獲取。這八種胺基酸在植物中就含量豐富,不需再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油類也要特別注意,飽和與不飽和油同樣重要,沒有飽和油就沒有生命,因為它占人體油類中一半以上。但現今醫學認為食用過多的飽和油,會引發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這是因為來源的問題;最好是食用植物油,如椰子油就富含大量優質飽和油。植物油同樣也有豐富的不飽和油,以冷壓為最優。

證嚴上人也常提醒大家要回歸天、回歸心,這和真原醫主張的回歸自然是一樣的;愈自然、愈不破壞它,才是最好的飲食。如醣類方面的食物,以粗製而富含纖維的最好,尤其植物中的纖維,除了提供營養,它就像掃把一般,能把腸道清掃乾淨。

飲食不一定要吃最貴或進口的,當季、本地的蔬果就夠了。健康不是用錢買來的,科學是輔助,重要是用心來調整!

 

彭:最近一則新聞報導,一位長期茹素的阿嬤得了老人失智症,因而將此病症歸咎於吃素的原因。請教您如何看待這則新聞?

楊: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任何食物多少都有一些汙染和含菌的風險。但許多研究報告都證實素食對人是比較健康、且壽命較長;甚至以猴子、狗、老鼠等實驗中發現,素食的動物其毛色、皮膚較漂亮,活力與反應較佳,壽命也較長,這些都有成千的文獻記載可以實證。

所以,面對這種單一且不清楚過程的案例,應該持保留和客觀態度,以智慧去判斷。

 

彭:在《真原醫》書中提及,猴子的臂力是一般人類男性的三十倍,但猴子卻是素食;因此,並不是素食就會沒力氣。但還是有些人認為,素食沒有飽足感、容易餓。請教楊博士的看法。

楊:在二○○三、○四年,擔任臺灣奧運隊選手培訓顧問期間,我曾將全世界素食的運動家列舉出來,令大家相當驚訝。很多世界第一流的運動員,包括保持多年奧運四百公尺跨欄紀錄的愛德溫‧摩西(Edwin Moses)、曾獲得九枚奧運金牌的短跑名將卡爾‧劉易斯(Carl Lewis)等,都是素食者;他們的爆發力、敏捷度及耐力,都比肉食者更強健。

所以,我建議將運動員飲食中蔬菜比例提高。這也是美國等國家,培訓運動選手最先進的飲食方法。二○○四年奧運會,臺灣還獲得歷屆最多的五面獎牌呢!

素食飲食清爽易消化,研究發現,有助於運動員的訓練與激烈的競賽。回歸科學,植物的來源較乾淨,只要均衡,對人體會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患有疾病的人,可以嘗試調整飲食方式。

 

彭:在真原醫飲食指南金字塔中,建議酸鹼食物攝取量的比值應為二十比八十。請教楊博士為何定出這樣的比值,及飲食中如何注意酸鹼問題?

楊:飲食酸鹼不是指一般化學,透過PH值的檢測認定,而是一個營養學的概念。酸鹼的認定,是指食物經由人體器官消化後,最後留存在體內的物質是造成酸或鹼,會影響人的體質。

鹼的飲食為何要占百分之八十?主因是現代人的飲食中,肉類等食物吃得太多,多數人都是屬酸性體質,所以建議提高鹼的飲食,以達到均衡效果。普遍的葉菜類,纖維較多,都屬鹼性的飲食;蛋白質含量較多的豆類、蛋及肉類等,則屬於酸性的飲食。若是素食者,鹼的飲食占百分之六十即可。

所以關鍵是多素食,可以多吃些纖維較多、帶葉的蔬菜,自然會比較健康。

 

彭:在《真原醫》書中,楊博士舉例美國農民種植核桃的實驗,在含有微量元素的土壤下,長出的核桃特別大好幾倍。請教楊博士是否施用化肥、農藥等耕種方式,會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逐漸地流失?

楊:我們稱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都是屬於無機,但這些元素要被植物或為人體吸收運用,必須先跟有機的物質或生命產生螯合作用(chelation),才能發揮它的功用。

所以,所謂的有機肥料就是在天然造成的狀態下,無機與有機物質產生化學反應後的元素,這個元素雖然是無機的,但體積會變得比較小,才容易被植物和動物吸收運用。這點是過去大家比較沒注意到的。

近代的無機肥料(化學施肥)使用太多,就是一種不均衡,不僅造成植物不健康,也讓植物難以從土壤中吸收微量元素。所以,耕作應走向有機化,讓植物能夠從土地中吸收到這些微量元素,如鐵、鋅、碘等,而這些也是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

就像一個人若偏好蛋白質或油類較多的飲食,必然造成不均衡,身體會不健康。若人很懶得動,脾氣易躁動,內心壓力大,身心必然會失衡,身體一定也不會健康。

 

彭:楊博士在《真原醫》書中也提倡簡單易學的運動,即螺旋與拉伸;但很特別的是,您更強調運動和呼吸要修身與修心並行。請教您的看法。

楊:人由肉體與心靈層面所組成,但因為忙碌的生活,往往忽略或沒有體會到,身心是一體兩面、彼此互為關聯的重要性。

我們從早上起床的剎那到晚上睡著的那一刻,其實每一刻都是在磨練自己的這一念心——轉心,時時都是讓心轉變的大好機會。所以,不論是運動或呼吸,是藉由身體律動的方式來磨練心,體會身心是一體的觀念。

把運動視為是一種享受、全心投入,在放鬆過程中感謝自己的身體細胞,在拉伸的過程中放下自我,進入到一個無我的觀念,能做到這樣會發現人不斷地朝向解脫的境界。如此一來,在我們的每一秒鐘、每一個剎那,都會充滿著幸福。

每天我都花上一個半鐘頭做運動,週末更花上三個小時來做深層的呼吸及螺旋拉伸運動,透過螺旋拉伸運動,達到全面性肢體調整與放鬆身心。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姿勢不良或習慣不好,使得肌肉僵硬,身心緊繃,因此愈忙愈要抽空運動。運動要能規律與堅持,有氧能幫助代謝、讓身體活化;健身能讓肌肉取代脂肪,並解開身體硬化的骨骼與關節,甚至靜坐、深層呼吸這樣的「運動」也很重要。不僅能紓緩緊張與壓力,還能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品質,啟發身心的自我療癒。

最簡單的運動就是呼吸。正確的呼吸方式應當採用腹式呼吸,吐氣要緩慢且深長,像海豚一樣,讓吸氣和吐氣的時間比值為二十比八十。由於要達到吐氣時間儘量拉長,因此必須使用腹部肌肉來進行呼吸,才能使每個呼吸循環更徹底,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讓每一口吸入的氧氣完全被身體充分利用,更可以有效活化細胞機能。此外,並可透過觀想的方法,感受身心放鬆及舒暢的感覺。

古老的運動不僅強調修身,更重視心靈純淨,即身、心、靈的同步提升。

修心的第一步就是「感恩」,當我們心存感恩並樂於幫助他人與回饋社會時,身上的「氣」是與天地諧振的「正氣」;此時,人生態度與生命價值會有不可思議的轉變,正是啟動身心靈自我療癒的開始。

 

彭:站在身心靈的角度,請教楊博士現代人要如何學習抗壓、面對壓力?

楊:就一般人而言,不太可能以個人的力量去改變整個環境,但可以改變的是自己。透過心的轉念,去重新理解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這是個人可以做到的。

當遇到任何好或壞、順境或逆境、喜悅或難過的事,試著調整自己對事情的觀感,用更寬廣、體諒的心去看待,時時從內在發出「感恩」的心念,感恩這難得磨練的機會。凡是對待任何人、事、物,都能生起感恩的念頭,你會發現身體上的一切化學反應及細胞都已經在轉變了,你將徹底達到一個脫胎換骨的境界!

只要是符合自然,即切合宇宙中最完整、也是最原始的力量——慈悲;宇宙的運行就是以慈悲的方式,由無量的個體所組成,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

所以,人的本質是善良、純淨的,也是慈悲的;遠離了慈悲,也就脫離了本性。藉由宗教或信仰的力量,可以讓人找回清淨本性。

最後,鼓勵大家每天都能做四個心的功課:「感恩」、「懺悔」、「希望」、「回饋」,希望結合眾人的力量,讓良善的種子能在各個角落發芽、茁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