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更好的自己——黑幼龍、張群明
⊙對談人/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張群明(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主持人/王筱杰(八方新氣行銷公關總監)
我們對自己有多大的期望?
如何實踐夢想?
面對挫折困境該如何因應?
親子、師生、職場及人與人之間又該如何溝通相處?
如何以正向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
其實,只要換個角度思考,願意迎向挑戰,
就能掌握人生最關鍵的時機,
遇見更好的自己。
王:據說黑老師求學時也曾經遭受挫折,您的家人如何看待這件事?請您分享心得。
黑:我初中聯考時沒有考取,結果進了農業職業學校,大家當時會認為像這樣的小孩應該沒有前途、沒有未來了。然而,我媽媽從來沒有覺得我比其他兄弟差;我哥哥、弟弟都念師大附中,也沒有讓我感覺到我不好。
《EQ——情緒智商》作者暨心理學家高曼(Daniel Goleman)的研究調查發現,一個人的成功,EQ占百分之八十的關鍵,IQ(智力商數)只占百分之二十的影響。
EQ包含哪些項目呢?包括對自己的肯定、自信、熱忱、與人的溝通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等,這些遠比你的考試成績、哪所學校畢業、從事哪個行業還重要得多。
一九九○年代後期,將IBM電腦從經營岌岌可危中反敗為勝的前執行長葛斯納(Lou Gerstner),原本是納貝斯克餅乾公司(RJR Nabisco)執行長,卻成為IBM重新引領風騷的關鍵領導人。主要原因是葛斯納的溝通與鼓舞員工士氣的能力,讓大家願意相信他,相信公司未來很有前途。這些能力遠比你是否學電腦、學資訊重要得多!
所以,當孩子功課不好、考試成績不好,大人們千萬不要把他打入冷宮,或者有不平等的待遇。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王:在求學過程中,請問黑老師是否有印象深刻或影響您很深的老師?
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學四年級的沈老師,他可說影響了我的一生。開學後的第一堂作文課,老師在我的作文簿上批了甲上,並圈出許多佳句。有一次,我在教室走廊遇到沈老師向另一位老師說:「我們班上有個學生叫黑幼龍,作文寫得真好。」後來,那位老師還對沈老師說,他看了我六年級哥哥的作文,寫得沒有比我好。
我當時功課很差,尤其數學,只有國文一枝獨秀。因為我喜歡看報紙副刊、看大人看的書,教室後的壁報上好幾篇作文都是我寫的,這都是受沈老師的影響。然而,沈老師至今可能都不知道,我那篇作文為何寫得那麼好;因為是我媽媽幫我寫的。但是,沈老師的稱讚卻影響了我一輩子。
所以,家長及老師給予孩子正面的回饋、讚美及肯定相當重要,一句話就可能影響孩子一生。我想,如果當時數學老師對我說:「黑幼龍,為什麼三加四等於八?可不可以告訴老師?我相信你對數學一定有特別的研究或特別的想法。」如此一來,也許我的數學成績就會開始變好了。
王:請教黑老師,青少年要如何磨練出面對挫折或困境的人生智慧?
黑:不只是青少年,每個人都會碰到挫折或挑戰。我們該如何面對呢?坦白說,沒有速成之道或捷徑,需要時間培養;不過,應該把挫折當作對未來的祝福,勇於處理。
有一位管理專家說,當你感到挫折或失意時,可以找一個信任的人談談自己心裏的苦惱。其實,這並不容易做到;因為必須具備不擔心別人取笑或丟臉的自信。
當人挫敗時,往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缺點,似乎遇見了更壞的自己,而忘掉或抹煞了自身的長處。這時候,你信任的那位朋友會鼓勵你看見自己的優點,讓你瞭解自己並不差,協助你重建自信、面對挑戰等正向積極的態度。所以,在最悲慘的時候還能看到自己優點的人,就是幫助自己站起來的機會或曙光,更可能改變往後的發展。
以下分享一個真實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地利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曾被囚禁於猶太人集中營長達三年,親屬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下來。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六十周年時,他說,即使在悲慘絕望、多數人都放棄的情況下,還是有人活著離開集中營。
究竟什麼樣的人可以在那樣艱困悲慘的困境存活下來?其實,不是如大家所想像的是身體強壯之人,而是抱持希望、找到生存意義的人。
維克多‧弗蘭克表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找到意義;只要明白為何而活,就能忍受艱困的環境。
我想,人往往需要靠激勵,抱持希望與堅持,才能看到未來的願景。
王:父母從小對孩子的態度,其實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性格或成長。請教兩位的看法如何?
黑: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個悲觀消極,自卑、孤癖的性格,未來不論在工作、家庭生活上,可能不會快樂;相反的,一個很正向、積極、充滿自信、和別人互動良好的人,在工作、家庭、生活上也會比較快樂。
事實上,個人性格的養成,受父母的影響很大。如果父母常以責備、批評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以後的性格往往是悲觀、自卑、消極、孤癖的;相反的,父母常常以讚美、肯定對待,孩子會愈來愈有自信,也會自我激勵。所以,為人父母者的態度很重要,會影響孩子性格的走向。
張: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關愛是非常重要的。以我為例,國中時期過得不是很快樂;因為成績不是很好,被分到後段班級,師長們常投以異樣眼光。當時心裏很挫折;那種不受重視、被晾在一旁的感覺,讓我很落寞、難過。
慶幸的是,我的父母一直鼓勵我,而非責備我。例如,理化科我曾經考過個位數,他們認為我可以做得更好,要我加油;然後,想盡辦法為我找老師補救,而不是放棄我。
那時候家裏生意很忙,父母並不會要求我幫忙,只要我好好念書。結果,我最後考上第一志願。所以我認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孩子的鼓勵和關心是很重要的。
王: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讚美非常重要,請教兩位對此看法如何?
黑:給別人真誠的讚美,是人最珍貴的能力,這是許多專家學者一致認同的。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說過,如果花錢買得到,他最想買的就是會給別人真誠讚美的能力。有人問美國鋼鐵公司的總經理,為什麼老闆願意花一百萬美金聘用他?他表示,我最擅長在別人表現良好時給予真心的讚美。
美國教育家、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說,人最大的驅策力,就是讓他覺得自己很重要。如何讓他覺得很重要?就是給予他真誠的讚美。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也說,人內心深處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在工作時,如果你會給予他人肯定、會讚美別人,你就滿足了人內心深處的渴望。
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曾提到,善於溝通、與病人互動良好的醫師,即使看診時間不長,病人還是能感受到醫師的關心;如果醫師不懂得溝通,即使看半個鐘頭,病人還是覺得沒有受到照顧。所以,醫師若能給病人真誠的讚美、懂得溝通,病人是很有福氣的。
事實上,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一所大學的醫學院,規定醫學生要上溝通課程,連美國耶穌會也要求神父上溝通課程。醫師與神父做的是救人、助人的工作,可以影響別人的生命;若懂得溝通,將會帶來更大的影響。
張:我很認同黑老師的說法。在社會上有些人自視甚高,尤其是醫師。所以,在醫院我們常開玩笑地說,醫師自己往往都得了狹心症,也就是心肌梗塞;因為心胸狹窄。
現代醫療往往被視為一種買賣或對價關係;然而,證嚴法師總是強調,醫病之間不是金錢交易,而是一種相互感恩與尊重的關係。醫護人員要感恩病人,給他們為人服務的機會;病人則要感恩醫護人員幫助他解決病苦。所以,醫護人員獲得最大的回報不在金錢,而是付出助人的喜悅。
在大林慈濟醫院,我可以感受到病人和醫護之間的相互感恩與尊重,那是一種互動下真誠的感情流露。
王:老師與學生要如何正面溝通?請黑老師跟大家分享一下。
黑:前《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先生,在文化大學求學時的老師鄭貞銘教授表示,曾看過高信疆的一篇文章裏寫道:老師的冷漠,是學生一輩子的痛。鄭教授非常感慨,因為大部分的老師對學生很少表達關懷、瞭解、尊重,往往只是要求背書及交作業。
我四十幾歲時到美國念碩士,我的教授在中學裏兼課,他說了一個真實故事——有一位小女孩在作文上寫著:「昨天晚上,我聽到爸爸媽媽談離婚之事,以後我可能是一個沒有爸爸或媽媽的小孩了,或兩個都沒有了。」這篇作文發下來時,老師什麼都沒有寫,只是寫著相當於我們成績的「乙下」。
那位教授說,可以想像這個小女孩長大後,對社會、對人群、對朋友的冷漠,是抱著負面的態度,甚至產生對立;因為她沒有受到關懷。相反的,如果老師看了作文,把小女孩找來,擁抱、安慰她一下;或是告訴她,爸爸媽媽分開不是她的錯,小女孩將來可能就會願意付出愛心、願意幫助人。
一般老師總是特別在意成績——我教的學生大學聯考錄取了多少人、我貢獻有多大。我認為,培養小孩將來能多快樂、多有愛心更為重要。
某校有一位小學五年級的老師,每天早上都會撥出十分鐘,讓全班二十幾位同學圍坐一個圓圈,分享從昨天下午五點到現在有什麼心得?不論開心或不開心的事都可以講,他完全不做批評。我相信,透過這樣的生活分享,對孩子的影響比成績好壞更為深遠。
王:請問黑老師,面對不精進的學生,要如何做到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呢?
黑:二十多年前,我抱著一股熱忱到美國學卡內基訓練,其第一條原則就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當時我心想,這有什麼了不起?還以為會聽到多深奧的道理呢!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多麼不容易做到的事。
曾有一個學員對我說:「黑老師,若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那我不是沒話可說了嗎?」還有一位同學說:「黑老師,我已經做到第一條了,因為我已經三個月沒有和太太講話了。」
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成功的人則會去看那如意的「一二」;如此一來,批評、責備、抱怨也會慢慢地減少。然而,我們往往處在負面觀點下成長;小時候,父母、老師會責備我們;長大後,上司也會批評我們。於是,我們也學會了責備與批評別人。
舉例來說,如果先生常常晚上應酬喝酒,太太往往會抱怨:「一天到晚喝酒,乾脆喝死算了。」先生可能原本一星期喝五天,也許以後就故意天天喝酒了。如果太太在他沒喝酒時說:「這星期不像平常五天都喝酒,我覺得你開始重視身體了,因為要拒絕應酬是很不容易的事。」這就是真誠的讚美。
我想,先生聽了這番話,也想活出太太的期望,接下就會慢慢減少應酬喝酒;如果再給予肯定,在良性循環下,說不定就可能把酒戒掉了。
其實,不做負面批評,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練習,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坦白說,即使我從事卡內基訓練,難免也會偶爾犯第一條守則,只是會馬上提醒自己,或別人也會提醒我。
王:張醫師曾參與過許多次醫療服務,請您與我們分享所見所聞與心得。
張:我讀慈濟大學時參加了慈青社,從事過原住民的服務或義診活動。第一次到原住民社區時,我非常訝異;因為,原住民小朋友和都市小朋友差異很大。他們非常熱情奔放,也非常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我對原住民朋友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們的笑臉。我的解讀是,他們知足、樂觀,比較不會抱怨;雖然貧窮,日子還是能過下去,那是被環境訓練出來的。
我記得有一本書名《永遠的約定》,是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和鎌田實醫師的對談錄。書中曾提到,他們到伊拉克時遇到一位四歲小女孩,當時攝影師問小女孩有什麼心願?小女孩回答,她只想要活下去。這個答案讓攝影師非常驚訝!原來在戰爭頻仍、貧困的環境裏,什麼都沒有,活著就是最大的希望。
十年後,他們再度造訪伊拉克。很幸運的,找到了那位小女孩,問她同樣的問題;已經是十四歲的小女孩回答,以後想當醫師,希望幫助其他像她一樣的孩子,能繼續活下去。
書中內容也討論到,日本生活富裕,自殺率卻很高;可是,在那樣貧困的環境裏,卻不會有人說生活苦悶或活不下去,甚至想自我了斷生命。這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王:黑老師的座右銘是:「成功的人在逆境中找機會,失敗的人在機會中找困難。」請您分享對這句話的看法。
黑:成功的人會在挫折中找機會。其實,當你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或是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突然說要分手,或者當你失業了,請不要喪氣,換個角度思考,這很可能是難得的機會來了;因為,以後你可能找到更適合的對象,或是找到更好的工作。
如果身體健康出現狀況了,那可能就是你戒菸、戒酒,或是運動的開始;也就是說,讓身體回復健康的機會來了。
失敗的人往往不知機會就在眼前;遇到不如意的事,只會忙著抱怨、找藉口,認為自己做不到,沒有人肯定自己的能力,沒有……反而錯失改變的契機。所以,當你遇到挫折時,別忘了,那就是機會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