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品讀.人文
2012-09
  〔編序〕人文關懷的實踐
  宗教.科學.環境保護——彼得.克拉克
  遇見更好的自己——黑幼龍、張群明
  孩子的教育與培養——黑幼龍
  身心靈的全面醫學——楊定一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品讀.人文
  〔編序〕人文關懷的實踐
◎涂慶鐘

記得大學一年級修讀「史學導論」這門課程,老師特別提到學史的目的,就是在於「認識自己」。當下的我並無法體會這句話的涵義,但隨著優游於與古人的對話中,在大三之後才逐漸地理解到——我們能有現在的生活,都是踏著前人的足跡,代代累積生命經驗而來。

這樣的生命經驗,是來自於生活實踐的體悟與覺醒。儘管有時因人性的迷惘而陷入黑暗,卻也因人性的良善而走向光明;在黑暗與光明之間,活出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在現今物質生活富裕與科技進步的時代,許多人對生命反而有著不確定感,心靈上也往往存在一股不安全感。所以,藉由對他人生命經驗的理解,讓人找到感動與意義;並透過學習典範,從實踐中找到鼓舞的力量,進而內化成為自己的生命資糧。我想,這或許是為人必要學習的人生課題。

這幾年來,在慈濟人文志業中心舉辦的「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受到各界的支持與肯定,陸續有許多來自企業、教育、藝文及媒體界的人士共襄盛舉,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與智慧。為了能持續這股影響力,慈濟道侶叢書精選了十四場座談內容,集結出版《品讀人文》一書,期許這些寶貴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分享,能作為我們人生指引的方針。

這十四場心靈講座依不同主題,分為三個單元:「生命與人文」、「教育與人文」及「專業與人文」的對話。

「生命與人文」的對話,集結了彼得克拉克(Peter Clarke)、鄭石岩、李崗、曾國藩、何日生、漢寶德及阮義忠等人士,透過不同領域的對話,與大家分享各自獨到的生命哲學。

例如克拉克博士特別指出,要解決當今氣候變遷等嚴重的環境問題,關鍵是人類要自省改變行為。如何改變?光憑科技無法解決,透過結合宗教的影響力,尤其是利他主義;從改變自身的行為做起,多替別人著想,即使看不到、也不認識他們。

「教育與人文」的對話,集結黑幼龍、張群明、劉炯朗、王本榮及林天來等人士,與大家分享透過認識自己、培養正向的人生觀。

從事卡內基訓練的黑幼龍老師,特別針對當前親子關係的經營問題,提出溝通、正面思考與尊重,是親子間必要學習的人生經營功課。

「專業與人文」的對話,收錄了陳立恆、李壽全、詹偉雄、何榮幸、莫兆輝、陳秀娟及楊定一等人士,與大家分享在專業中注入人文關懷與美學思維,發掘人生的感動。

二十一歲就獲得醫學及生化雙博士的楊定一,在鑽研非傳統醫學後發現,只針對疾病本身改善,並無法得到健康;必須身心靈的徹底轉變,從飲食、運動、呼吸、心念及情緒管理等面向改變自己做起,才能恢復健康與幸福。

這十四篇人文心靈的對話,雖然對談的人士所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卻都不離普世關懷的主軸。就如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所說:「生命中最美麗的報償之一,便是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價值,就是人文關懷的實踐,體現追求真善美的和諧。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