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5期
2018-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書訊
  慈善國際‧土耳其
  特別報導
  人物誌.嘉義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5期
  菜蕊阿嬤發大願
撰文‧葉素滿

(攝影/楊孟仁)  


大家不捨菜蕊阿嬤年事已高,

紛紛勸她不要再做環保,把身體顧好;

有智慧的阿嬤認真說出心願:

「我甘願做乎死,也不要病死。」

 

來到嘉義中埔鄉這棟田字型房屋格局的別墅,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盎然,花園宅邸四周植滿了各式花花草草,象徵富貴的紅玫瑰花傳遞著淡淡香息,一株大扶桑花正迎著秋風綻芳蕊。

保有復古又不失真的古樸庭院陳設,予人無限想像空間,究竟裏面住著怎麼樣品味的主人?只見蓄著一頭發白短髮,逢人一臉笑瞇瞇,像歡喜菩薩般的女主人,從屋裏走出,熱切地招呼志工入座。

難以想像這樣優雅的環境,竟然可以跟做環保劃上等號。而這裏正是環保菩薩羅劉菜蕊的住家。

阿嬤推車沿街撿回收物,有商家會把紙箱、瓶罐留著給她,也因此阿嬤會天天出門讓大家看一看。

(攝影/郭富美)

踏出環保第一步

 

做環保至今已經二十八年了,菜蕊阿嬤有滿滿的回收經:「早期是鄭富美師姊邀我做環保。但是,第一步要如何做起?還有,人家會笑我耶!」要踏出家門去撿回收物,阿嬤心裏有障礙,很怕在街頭巷尾遇到鄰居或熟人。

「我想了一個辦法,讓人家認不出來。」說著、說著,阿嬤拿起一頂採茶戴的帽子,順勢戴在頭上,把臉緊緊包裹著,果然只露出兩顆眼睛,就這副裝扮偷偷地出門當志工;只是熟悉的身形,在眾目睽睽之下,還是很快被鄰居們認出來。

一些人投以不可置信的眼神,以為她子孫不孝、沒給生活費,甚至有人開始耳語:「伊現在嘛,老人加減賺,就有零用錢啦!」

阿嬤出門時,整排商家都出來看;面對流言流語,她只好出面澄清,讓大家釋懷:「我是在撿回收沒錯,這種錢我不會要,是要載回去賣錢捐給慈濟,給師父救人、幫助窮人;還有,聽師父講經有說,做環保可以救地球喔!」

早期定點會有垃圾子母車供人放置廢棄物,眼尖的菜蕊阿嬤,發現子母車內有滿滿的寶!顧不得嬌小的身形,乾脆攀著子母車專注尋寶,哪知道一不小心,整個身子跌進子母車裏,滿臉紅腫回家。

她怕家人起煩惱心,只好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我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就是在屋裏來回走路,一不小心就跌倒撞成這樣啦!」

愛惜物命的她,有一次看到附近有人準備把一大堆紙箱放火燒掉,她趕緊出面制止,把紙箱救回來!

   

哭笑不得不計較

 

菜蕊阿嬤推車沿街撿回收物,有商家會把紙箱、瓶罐留著給她;也因為長期培養了這一分默契,讓阿嬤每天一定得推車出去繞一圈,把回收物載回自家車庫整理,有時候鄰居也會自動送來物資讓她分類。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居民不懂資源回收,有人把家裏的髒枕頭、整捆的掃帚、廁所垃圾也拿來,令阿嬤哭笑不得:「這些人可能把我家當成糞堆頭(垃圾堆),我認為是在幫我消業吧;但是也有人會來把我整理好的東西偷走,我知道是誰偷的,也不想追究,祝福這個人平安。」

菜蕊阿嬤分秒不空過,如果看見很多人在一起閒聊,她會覺得這樣容易聊是非,會造不好的業,不如念佛或做環保。

十多年前即已受菩薩戒的她,一心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她每天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大約七個小時。

「因為我一定要去西方,所以早上念佛,下午做完回收及分類,再回佛堂繼續念佛,繞佛二十一次。」禮佛虔誠的阿嬤說:「沒有穿海青的話,念佛不算數!」


甘願做歡喜受

 

今年八十八歲的菜蕊阿嬤,育有三個孩子,個個事業有成。目前和小兒子一起住的她,聊起人生漸入佳境、苦盡甘來,臉上立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以前家裏窮,去買米不給賒帳,店家把米又搶回去;孩子沒錢繳註冊費,還被人揶揄說女孩長大就要嫁人,不必讀很多書。」

「家裏會這麼苦,都是消業吧。現在做環保做得很歡喜,本來身體檢查有糖分較高,狀況好轉,子孫一切也很順利;出門時,小兒子都會牽著我的手。想到這些,人生就很有價值了。」

「念佛的時候,我常向佛祖祈禱說讓我無病無災,今日還在做回收,明天往生,等往生後才讓子孫知道,這樣他們才不會白跑一趟!」

原來大家看阿嬤年事已高,紛紛勸她不要再做回收了,把身體顧好就好了,有智慧的阿嬤則認真說出心中的願力:「我甘願做乎死,也不要病死。」

儘管穿著護腰,雙膝退化,不時陣陣抽痛,菜蕊阿嬤用堅定的眼神再度表示善解:「這也是在消業吧!」

菜蕊阿嬤可以悠閒地頤養天年,但是,她踏實的步伐數十年如一日;歲月的增長,讓她更驚覺要把握因緣做環保,推著回收車的身影,依舊遊走在大街小巷中!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