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5期
2018-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書訊
  慈善國際‧土耳其
  特別報導
  人物誌.嘉義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5期
  雞婆有理──助人心法APP 推薦序
撰文‧顏博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插畫‧葉晉宏



這個社會需要多一些「雞婆」的人,尤其有理、有禮、有智慧的雞婆,

不但可帶給人間溫暖,更能為某些日漸偏差的價值觀,產生振聾啟瞶的作用。

 

二十多年前,曾有一位留美博士生,為了撰寫論文探究慈濟現象,回靜思精舍小住,每天跟著大家一起作息。返美之際,他感慨地說:「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一群歐巴桑可以把慈濟醫院蓋起來,如果換成一群博士,不一定做得到。」大哉斯言!這句話,可從五十二年來慈濟人間路一窺全貌。

溯源來時路,慈濟功德會創辦之初,臺灣社會女性的知識力與經濟力普遍不足,三十位家庭主婦跟隨證嚴上人,以日存五毛錢微小的善行,將女性慈悲溫柔的力量,從菜市場擴展到社會各處;除了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外,無形中也將這股涓涓細流,匯成今日大愛遍寰宇的洪流。

近年關於助人心理學的討論,重視女性的道德特質,那是基於人與人之間溫暖安全的關係,以及相互支持的責任意識。可見慈濟這群婆婆媽媽的志工們,正不知不覺地帶引著時代的潮流。

慈濟慈善志業,是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濫觴,乃從上人「一念悲心起」的濟貧工作開始。上人曾說:「因為做慈善,讓我眼界大開,若不是親自與苦難人接觸,我無從知道這樣的世間疾苦。」

所以,上人闡釋「慈濟」兩字的意義:「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眾生所欠缺的不只是物質,也有精神上的欠缺,因為有欠缺才會苦。欠缺物質的,給物質的濟助;病苦的,幫助他就醫;心不滿足、心有煩惱的人,要給他什麼呢?給他愛,給他佛法。因此,給予物質幫助他的生活;給予愛心、智慧,提升他的精神內涵,讓他歡喜過日子,離開煩惱。」

早期,有長達六年的時間,上人親自帶領志工看個案。他跋山涉水,走入每戶貧困家庭,了解他們為何需要幫助?進一步探討貧窮的成因,並告訴志工們濟助的步驟與方式;在案家生活改善後,更鼓勵他們也能做個手心向下的人。所以,慈濟的慈善,可說是上人一步步摸索出來的,也因此「濟貧教富,教富濟貧」,成了獨特的慈濟慈善模式。

慈濟訪視志工依循此模式,深入苦難眾生處,在實做中累積豐富的經驗,不斷地自我提升與轉化,無私地將個人的經驗傳承下去。本書中每個故事人物的「訪視Q&A」,始於傾聽和理解,輔以自我了解與調適,相當符合理論基礎,可說是豐厚的人生歷練與精勤學習的精髓,足堪作為待人處事、助人技巧之珍寶。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張維安教授在〈一種來自社會底層的改善力量〉文中有一段話── 慈濟人就像「酵素」在社區中發酵,以樸實而日常的方式,展開長期底層的改善力量,這一股力量,是當前社會文化危機希望之所在。

是的,慈濟人就像「酵素」,在眾生需要處,作不請之師;不怕麻煩、不畏困難,時時將這分愛發酵在人間處處。誠如書中陳朱定師姊所說的:「不能怕麻煩,凡事都要雞婆一點。」

確實,這個社會需要多一些「雞婆」的人,尤其有理、有禮、有智慧的雞婆,不但可帶給人間溫暖,更能為某些日漸偏差的價值觀,產生振聾啟瞶的作用。這點就請讀者從《雞婆有理── 助人心法APP》一書,慢慢體會!

十九位訪視資歷超過二十年的慈濟志工,
走入貧病家,長期陪伴關懷,
也用人生故事,傳承助人要訣。

作者:李委煌、黃秀花、邱如蓮、鄭雅嬬、張國雄
慈濟道侶叢書出版
歡迎助印索閱
客服專線:02-28989000分機2145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index.php?s=3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