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聞法心自由
撰文、攝影‧林玲悧
 |
配鴻從大愛臺節目《人間菩提》,聽到上人談及越南水患的訊息,她在媽媽協助下,在竹筒投下她的心意,濟助遠方。
|
配鴻頸部以下癱瘓,
困在一張床上已二十餘年,
但她沒有失去付出與感恩的能力,
也成為用愛回向世間的自由人。
狹小的房間內,燈光被刻意關掉,只有微弱光線從窗戶透進來。窗外有一片菜園,生氣盎然地隨風搖曳。黃配鴻從不知窗外有這等風景,視神經受傷,本就茫然一片,更何況頸部以下癱瘓,她的活動空間侷限在一張床上,能看到的也只是天花板。
聲音是有的,除了電風扇外,還有呼吸器有節奏的打氣聲,已經伴她二十二年,從未停歇。她做了氣切手術,須倚靠呼吸器才得以呼吸;說話節奏必須配合呼吸器,發出類似氣音的沙啞嗓音。
她靜靜地躺在床上,只有頸項以上有知覺,但這僅存的知覺也是難堪,一丁點的搔癢脹痛,單靠臉部表情縮皺成一團也無從緩解,只是用這表情和聲音細節,層層疊出她百轉千折的內心感受。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躺在這裏?」分不清白天、黑夜,她眼淚靜靜流淌而下,和她勉強對話的人,只有對她不離不棄的爸爸和媽媽。
二十二歲以前的黃配鴻正值花樣年華,盡情揮霍著青春的美好;誰也沒想到,一九九六年一場車禍,雖沒奪去她的生命,卻造成她脊髓損傷,頸部以下癱瘓,活多久就要躺多久。
「碰到了,妳也只能接受啊!」媽媽沈倍禎這樣勸她。
女兒出事時,送到醫院已無生命跡象,雖然聽醫師說明,頸椎高位損傷,如果一定要救活她,就算僥倖存活下來,也可能是植物人。
「我當時一直求、一直求菩薩保佑。」菩薩聽見媽媽的祈禱,孩子的命求回來了,但是一輩子都得躺在病床上,連自主呼吸也不能。
當時,沈倍禎還沒五十歲,就這樣盡心照顧著。不知歲月彈指一過,躺在床上的女兒從少女進入中年,而她和先生竟已是七十好幾的老先生、老太太了。
 |
黃配鴻(前排中)和家人合照。配鴻二十二歲時騎摩托車發生車禍癱瘓,父母親手照顧,二十二年來從未褥瘡。(相片翻拍/張廷旭)
|
二十二年來,每兩個小時拍背、翻身、換尿墊。白天這樣做,晚上,爸爸先去睡,半夜媽媽倦了,喚醒爸爸接手;這對父母從未同時闔眼,女兒身上總有一雙眼睛警醒著、照護著。
「爸爸、媽媽漸漸老了,總有一天先走,你還學不會呼吸!怎麼辦啊!」人老了,氣衰了,這種難以宣洩的悲憤,因而轉化成老媽媽終日碎碎叨叨,每天在女兒耳邊嗡嗡嗡地繞著轉著。
兩老的其他女兒或是遠嫁外地,或是工作在外縣市;平日,他們照顧癱瘓在床的愛女,這個家庭,好難、好苦。
用法祝福
十年前,家裏電視壞了,電器維修人員三兩下處理好問題,臨去前,跟媽媽說:「您辛苦了,一個人這樣照顧孩子,我認識慈濟人,我請他們來看你們,來關心你們好不好?」
從此以後,這家庭多了慈濟人來走動,雖然不能改變配鴻臥床的事實,但是,志工像親人一般陪媽媽說話、慈濟人醫會定期來往診,多了這一些互動,減去媽媽的無助感,彷彿是孤獨行在幽谷中,終於看見一道光,得到一支枴杖般的歡喜。
最大的祝福,是證嚴上人天天「蒞臨」為配鴻說法;電視就裝在配鴻的床尾,她成了大愛臺最忠實的「聽友」,聽著聽著,開始聽出端倪。
「媽,上人感冒了。」配鴻對媽媽說。
「看不到,你又知道了。」媽媽回答。
「就是聲音不一樣啊。」
「上人感冒,有醫生會幫忙,你別擔心,你擔心自己就好,還學不會呼吸,媽媽、爸爸老了,如果有一天……」愛操心的媽媽忍不住開始叨念。
「喝四神湯。」
「想喝四神湯,請爸爸去買。」媽媽擦擦眼淚,接著轉身要趕快請先生去買。
「上人四神湯,感—恩,包—容……」雖然講這麼多話,要耗費配鴻很多能量,媽媽不捨;但是,第一次聽見配鴻反過來安慰她,她一時五內雜陳,抱住女兒說不出話來。
 |
中區慈濟人醫會紀邦杰醫師是這個家庭的老朋友了,每個月都會來往診。平日只有黃媽媽和配鴻說話,志工來訪,配鴻會提醒媽媽趁機休息,讓志工陪她說話。
|
衷心感恩
「配鴻啊!紀醫師來看你了。」中區慈濟人醫會紀邦杰醫師,是這個家庭的老朋友了,每個月都會前來往診。媽媽領著紀醫師往房內走來,人還未到,就高聲地告訴女兒。
一進房門,紀醫師握著配鴻的手,親密地跟配鴻說話。「嗯,狀況不錯喔!配鴻要感恩爸爸、媽媽照顧得好。」
配鴻戴著呼吸器,難以言語,但是,臉上笑容燦爛。有訪客的日子是多麼令人高興啊,無論是慈濟志工來訪,或是紀醫師來問診,都為母女倆一成不變的日子增添些許色彩,也為病苦中的歲月加入能量。
「師兄姊來時,配鴻要我少說話,她要多聽點師姊講的話。」雖然是小小地被女兒抱怨了,但是媽媽還是很開心地跟紀醫師報告。
「配鴻躺二十多年了,全身沒有一點褥瘡,真是不容易,媽媽辛苦了。」紀醫師照顧配鴻的身體病苦,也不忘膚慰媽媽心裏感受。紀醫師說:「配鴻要跟媽媽說感恩喔!」
在紀醫師及志工的圍繞下,配鴻笑容燦爛。媽媽一旁說:「配鴻想說話啦!」媽媽熟練地移除呼吸管,抽掉管線中的積水,讓配鴻可以發出聲音。
「感──恩……」
「配鴻說感恩,感恩媽媽啦!」不知是誰說,大家開心地聽見配鴻開口感恩媽媽;房間內沒有風吹動沙塵,但是卻有幾位拿出手帕擦拭眼角。
「福從──做中──得歡喜……」每深吸一口氣,一次只能吐出兩、三個字,配鴻用盡全力,辛苦地說:「慧從──善解──得自在……」
「配鴻好棒!」「配鴻跟紀醫師報告聽大愛臺的心得。」圍繞床邊的人鼓掌,盈眶淚水就讓它流下來吧,此時儘管為配鴻加油便是。
用心植福
「祝福你無量壽福,祝福你無量壽福……」志工圍繞床邊歌唱,真心地為這家人祝福。
但是,配鴻臉上表情變了。她吃力地說,「我── 不要── 無量──壽福。」
彷彿當頭棒喝,志工內心轉過好幾個畫面。纏綿病榻二十二年,如果盼不到醫療奇蹟,有生之年的活動範圍都要在這張床上度過,配鴻當然不要無量壽福的祝福。
「為什麼沒有將心比心,體會配鴻的心情呢?」造成這樣的無心之過,志工一樣心痛。
「好,我們重新再來一次,祝福你能夠擁有平安幸福。」志工再度起音。
「祝福你平安幸福,祝福你平安幸福……」轉換歌詞,志工們送上祝福,心中也感恩配鴻的教導,今天她為大家上一堂課,「擁有平凡的幸福是多麼不容易,身為訪視志工要更用心感受,能不多一點同理心看見案家的辛苦嗎?」
回到訪視個案分享會議上,大家提出檢討,也更用心琢磨。「我們要思考看看,還能為這個家庭做什麼?」訪視組張嘉君師姊先提案討論配鴻的近況。
「咱和她們家互動十幾年,已經是像家人一樣互動關懷了。」
「配鴻還會跟媽媽說法呢!」
「是啊!天天聽上人開示,心開意解,反而是媽媽愁容滿面。配鴻還會安慰媽媽說:『我們要一起修福、修慧』」
「配鴻的媽媽說,覺得鄰居看她的眼光不同,好像他們家躺著病人是不吉祥的。」七嘴八舌之後,秀止師姊提出案家最近的狀況。
「我們可以去當橋梁,幫他們把手再牽起來,讓愛的能量可以流動。」張嘉君提議。
「咱們去按鄰居的門鈴,會不會很打擾左鄰右舍?讓鄰居不開心?」資歷較淺的師姊擔心被拒絕的難堪,提出想法。
「雖然看起來很雞婆,卻是讓彼此能互動的好辦法。做,就對了。」文娟師姊較資深,直接拍板定案。
「我覺得去鄰居家愛灑之外,還可以讓配鴻開始為自己植福。」張嘉君提出第二個想法。
「植福?躺在床上的人如何植福?」眾人沉吟。
「我們可以請媽媽牽著配鴻的手,讓她投竹筒撲滿。」嘉君的想法得到大家認同後,訂好愛灑的時間,大家分頭邀約志工參與。
 |
二○一七年十二月中旬,配鴻與父母來到臺中靜思堂參加歲末祝福,向千餘位會眾分享。黃媽媽感恩上人的愛像陽光一般照亮她的家庭,配鴻努力說出「感恩」二字,她淚流滿面、停頓良久,又努力地說:「謝謝爸爸、媽媽……」
(攝影/陳群誠)
|
用愛回向
避開可能在睡午覺的時刻,志工動員了十多人,要用愛遍灑這一條巷子裏的每一戶人家。
「叮咚、叮咚!」志工按門鈴問候:「我們是慈濟志工,可以拜訪你,耽擱你一些時間嗎?」答案當然是可以,慈濟人落實社區,時常在鄰里走動,彼此並不陌生。
「啊,我認識你啊,你就是那個做美容院的啊!」桂香師姊在社區開美容院也是歷史悠久了,以職場為道場,因為幫人洗頭,和在地人結了許多好緣。
「認識隔壁這一戶鄰居嗎?」桂香師姊直接說明來意。
「已經是二十幾年鄰居了,孩子小時候都一起玩。但是那一家女兒車禍後,在家調養,就不方便去打擾了。」鄰居說。
「大家都在關心,但是難得見面,彼此就生疏了,如果可以,我們去她家走動走動好嗎?」慈濟志工熱心說明。就這樣一家、兩家帶動,大家不約而同走出門外,一起到配鴻家拜訪。一時,平日安靜的巷弄熱絡起來。
「唉,不是不來走動,想著你要照顧病人就不來打擾了。」都是街坊老鄰居,話題一開,客廳馬上就熱鬧了。
「你看,今天好像辦喜事,只是沒有搓湯圓而已。」慈濟志工文娟開心地對著媽媽說。
「感恩大家啦,沒有忘記我們。」看到左鄰右舍把客廳都坐滿了,配鴻的媽媽眼眶又紅了,一直說感恩。
五步之遙就是配鴻的房間,客廳的喧鬧是另一個世界,配鴻還是安靜地聽著大愛臺,她知道越南有颱風,水患嚴重,今天早上已經在媽媽的協助下投零錢到竹筒,遠方的災難,在慈濟志工付出的關懷中,也包含她這一分,她是一個有能力用愛回向世間的自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