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愛,相伴前行
撰文‧黃秀花 攝影‧黃筱哲
 |
在特拉瓦克市發放現場,志工帶動齊唱墨西哥民間國歌〈美麗的天空〉,稍作改編的歌詞帶出慈濟援助,與民眾情誼交融。
|
十餘國志工匯聚,與民眾真情擁抱,
為當地志工做最佳示範,
語言不須相同,愛,讓彼此心靈相通。
未踏入前,我對這個國家相當陌生,只知著名流行樂團山塔那的吉他大師卡洛斯來自於此,八○年代風靡一時的歌曲「La Bamba」,是墨西哥裔所創作;另外就是龍舌蘭酒很有名。
真正到來後,兩個星期的密集賑災採訪,才發覺這裏不僅多種族、人文薈萃,民心更是和善、熱情、有禮。只是,最初會不習慣被不相熟的人擁抱、貼臉;久了,也變成很自然,還有股暖意上心頭。
帳棚下,開始有未來
這次匯集十三個國家地區志工在墨西哥震後的人道救援,在慈濟賑災史上可說相當特殊,勘災階段動用那麼多本地志工投入家訪、造冊,兩個半月後才發放;又網羅多國會講西班牙語的志工,前往協助發放及義診翻譯。
這是因緣所促成。不捨許多受災民眾仍睡在帳棚,上人考量冬天到了,應發給環保毛毯讓他們保暖,而毛毯趕製、船運需時程;當地人生地疏,勘災、造冊工作要做到確實,必須仰賴善心人士協助,也因此帶動許多本土志工。一時救急,後路還得靠他們自己走下去,但在此時有來自海外的援助,於實質面或情義上,都會讓受災民眾倍覺溫馨。
而對不同國家的慈濟人來講,踏上這塊土地,與受災鄉親面對面接觸,傾聽其訴說災後的恐懼、不安及悲苦,也是一種心靈洗滌與衝擊,那手牽著手,臉貼著臉的親暱動作,無論男女老少都這樣表達,正是一種真實情感的流露。
荷呼特拉小英雄足球場四周圍繞著帳棚,單親媽媽歐佳(Olga)從帳內走出,領取慈濟致贈的物資卡後,開心抱著丹麥來的志工高薇琍說,她最想先幫孩子買鞋穿,剩下的錢再用來擺攤賣點小吃維持生計,也打算租個房子安頓,扶養兩個孩子長大。
聽到她開始規畫未來,高薇琍也感高興,並祝福她:「孩子就是你的希望,要堅強走下去!」
在扎卡特派發放點,來自中美洲宏都拉斯的青年志工張佑勤與老媽媽芬妮(Fanny)相遇,她哭訴著地震毀了她與兩位女兒、女婿及孫子共七人的租屋;領到物資卡後,終於破涕為笑:「可以去買材料修房子了!」
裁縫師薇拉(Violeta)租屋也被震垮,失去維生工具裁縫機,兩個月沒收入,生活陷入困頓。當她聽到會說西語的巴西志工李金滿關懷她,情緒瞬間爆發。「我每天都祈求上帝派天使來幫忙,今天總算等到了!」婦人還寫了一封信感謝慈濟,李金滿摟著她的肩膀,鼓勵說:「要勇敢站起來,有我們陪伴,你就不會孤單!」
 |
荷呼特拉市發放結束後,慈濟志工一一感恩軍警協助保護物資安全、維持現場秩序,也藉此與他們結下善緣。
|
用心說,沒有隔閡
在發放場上,會講西班牙語的志工,能跟民眾直接對話,多半負責做引導或審核資料。巴拉圭來的幾位女眾就由組長林月寶領軍,坐鎮在審核區盡責解說;美國團則按人口數核發卡片。
李金滿曾在巴拉圭東方市經商十多年,西語也算流利。在審核區,她陪伴本土志工羅德里戈講述慈濟理念,再由他和同胞分享,但怎麼說著,羅德里戈卻哭了出來:「原來你們做過這麼多好事,又做得那麼好!」
臺灣團的張漢生,過去是駐外武官,曾派駐瓜地馬拉、巴拉圭、多明尼加、哥斯大黎加等中南美洲國家,西班牙語很溜,無論在義診區服務,或是與居民互動,他都是重要的翻譯。
在扎卡特派發放時,通曉西語的美國志工賴娜音與我們到足球場旁邊的帳棚學校去關懷。這所國中有五棟大樓全倒塌,就近在樹蔭下搭設十九頂帳棚,讓全校一千八百位學生分成上、下午兩時段上課。
當天,校長羅伯特(Robert Campuzano)談到在這樣環境學習,學生難專心;政府正幫忙搭蓋簡易教室,不久即可完工,但重建路還很長,長久的重建大樓仍沒下文。
大愛臺總監葉樹姍送上一本西文版《靜思語》給他,他一翻閱即看到:「遇到逆境時要心存感恩,這是可遇不可求啊!」聽著賴娜音的西語翻譯,校長表示很貼近他的心,在每週的升旗典禮上,都要對全校師生說上一段。
教電子學的老師伊莎柯爾(Ixchel Toledo Olvera)談到,所有儀器都被震壞了,她只能盡量運用創意授課,也希望學生們多發揮想像力吸收,但還是事倍功半。相信這是所有老師的心聲。
「學校被震倒了,沒有學習設備,要更加倍努力!」、「太多倒房了,我立志要當建築師,把房屋蓋得更穩固!」……孩子們一個一個說著自己的想法,環境雖簡陋,但大家看起來很快樂,下課時還圍著我們一行七、八人要簽名和拍照,眾人一一寫下姓名後,留下「我愛墨西哥」五個大字,翻譯給孩子聽,他們也回應:「我們愛慈濟!」為彼此萍水相逢烙下愛的印記。
 |
扎卡特派市長弗朗西斯科(中)在發放中宣布十二月為「慈濟月」。
|
療身心,最好的藥
而對來自各國的醫療人員,與墨國人民接觸,也激盪出許多不同的漣漪。
總共待了十四天的李宜恭醫師,是臺灣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一聽到墨西哥發生地震,慈濟志工動員勘災,去年十月初,他就率先赴臺北墨國駐臺辦事處辦理簽證,希望能盡快加入賑災義診行列。
未出團之前,李宜恭先瀏覽網上資料,寫到墨西哥這國家和人民,不外乎是散漫、毒梟猖獗等負面字眼;但真正踏入後,感覺截然不同。每次碰到地震受重創民眾來看診,他總是先讓他們把情緒完全抒發再問診,往往給最多的是寫著「愛」的掛飾,而非藥物,感受到他們最需要是有人傾聽和關心。「其實墨西哥人民很善良又熱情,在八場義診,我每天被擁抱的次數,是在臺行醫多年的總合好幾倍!」多次參與國際義診的李宜恭說,「這是獲得愛的能量最多的一次。」
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在扎卡特派市義診時,碰到一位中年媽媽帶著雙眼失明的女兒前來,媽媽滿懷希望能醫好女兒的疾病,趙院長不忍說出「她是障礙兒」的事實。女孩一直在唱歌,看起來無憂無慮沒煩惱。知道給任何藥物都沒什麼幫助,趙院長轉念拿出一個「平安」掛飾給這對母女,跟她說:「你女兒是天使!」真誠祝福她們。
莫雷洛斯州以農業為主,種有稻米、甘蔗等,農民因勞動過度,常導致肩膀、腰部痠痛。來自美國長島的陳欣蘭物理治療師,一會兒按住鄉親的肩膀、一會兒又抬高他的手腳,在現場幫很多從事農務及做勞力工作者做復健。陳欣蘭說,儘管短暫義診,幫忙有限,但她會教他們如何保護自己不重複受傷;見到一位老婆婆,自地震被壓傷後,雙腳就不太活動,為避免婆婆錯過黃金治療期,於是她便仔細說明復健方法,也提醒要持之以恆,才能慢慢恢復。
美國廖明煌、章宗揚、陳正香、洪鳳霞、宗傳法師,臺灣大林慈院阮鷹旭,以及阿根廷高忠成和玻利維亞蔡明銘等,組成陣容堅強的中醫師團隊,在場上也治療許多病患,為他們針灸或穴道按摩。廖明煌還請病人圍成一圈,同時為多人扎針,加快治療速度,居民也覺得新奇有趣。
高忠成與蔡明銘是一對師徒,高醫師去玻利維亞義診時,當時才十八歲的蔡明銘有眩暈毛病,給高醫師嘗試做治療,沒想到效果出奇好,他乾脆跑去阿根廷拜師學藝兼治病。後來他回到玻利維亞念醫學院專攻復健科,也取得西醫資格;因曾經被幫助過,每次慈濟在中南美洲有義診,蔡明銘抱著回饋心情,便隨同一起參加,師徒協力付出。
誠與情,化解障礙
此次能促成發放和義診,就因有先遣及前置部隊開出前路,才能鋪展出一條坦途。開路先鋒楊曜彰、張漢生、趙炎煌、葛舉賢、段登傑、黃心儀、王姵文、陳恂滿、朱台柏等,可說點滴在心頭。
葛舉賢先前在美國哈維颶風救災,深入最艱困的梅薩區探訪,那裏分布許多非法移民,災後既沒領到政府救濟金,也不敢去申請,因擔心被遣送出境,其中不乏有墨裔人士。他處理得當,最後順利造冊發放兩千多戶,黃思賢因此派他來到墨西哥最難處理的莫雷洛斯州。
他和段登傑在十一月中旬到達,與市府協調發放場地和相關事項;但也碰到如之前在霍奇米科市的問題,政治紛爭多,甚有市長當面質問:「你們到底要來幹嘛?登記了那麼多災民資料,是否要搞選舉花樣?」
墨西哥二○一八年面臨全國大選,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改選,也包括要選出新的總統,所以慈濟人走到哪裏,都會碰到這樣的質疑;再加上這一州治安本就不好,暴力事件頻傳,荷呼特拉市位居通往首都的交通要塞,也是傳聞中運毒的通道。
這樣複雜的環境,葛舉賢等人只能以「誠」和「情」待人,誠懇做溝通,一步步化解對方的疑慮,到後來德拉奇、扎卡特派及荷呼特拉三市都有了突破。三位市長都在發放典禮上宣布,十二月為「慈濟月」,感激對當地人民的援助。
民族熔爐,濃濃人情味
墨西哥有著璀璨的過往,先有馬雅文化,後有阿茲特克文明,而西班牙殖民時帶來歐洲文化,加上當時引進非洲人當奴隸,因此墨國堪稱民族大熔爐。
來自南美洲厄瓜多的志工珍妮弗表示,墨西哥過去在中南美洲居領導地位,因美國強大後,加上電視媒體和網路的興盛,新一代的拉丁美洲人才漸追隨美國文化和潮流。
「我從小就是看墨西哥電影、電視劇,聽他們的音樂長大,包括教科書、出版品也都是,受墨西哥的影響很深。」也因她對墨西哥有感情,且自己國家也曾被慈濟援助過,不管在霍奇米科或莫雷洛斯州,她都使盡全力在付出。
旅居墨國北邊城市蒙特雷(Monterrey),在國際學校教書的志工野村賢(Ken Nomura),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臺灣人,從小就隨父母到馬來西亞經商,在大馬受完高中教育,又去美國明尼蘇達州讀大學,現在則在墨西哥教中學生「世界歷史」,他自認是「國際公民」。
關於西班牙入侵墨西哥這一段歷史,他會跟學生講,這段史實已經過去,各自有定位的角度,但談到瑪雅、阿茲特克等古代文明,他會花很長時間跟學生們解說,讓他們記住根源及優良傳統,卻不能有仇恨,事實上,墨西哥人也早就不分彼此了。
有多位協助慈濟發放的臺商,也都喜歡這個國家,因為氣候舒適,民情又好,最重要是不排外,他們的孩子在當地受教育,成績名列前茅,雖是少數族裔也不會被霸凌,與同學們相處融洽;從里昂來發放的志工吳淑卿也說,墨國人很有愛心,當她提著重物上公車,乘客看見都會讓座;而地震剛發生,小兒子募了一卡車物資,要送到墨西哥市救濟,貨運行得知,就沒收費;抵達後,又有一群好心人幫忙搬下;相比他們過去住在其他中南美國家,這裏的人情味濃厚。
 |
荷呼特拉小英雄足球場發放結束時,各國志工、本土志工,以及在現場維持秩序的軍警人員等全體合影,這份情緣將延續下去。
|
●
眾人口中的墨西哥是美好的,而我也從與受災民眾和本土志工們的實際接觸,感受到那分真實與誠摯。很多人都說墨西哥人很浪漫,確實不假,他們的中餐可從兩點吃到四點,遇到節慶也會盡情狂歡找「馬里亞契」樂隊演唱;類似華人清明節的「亡靈節」,是以慶祝方式,在臉上畫鬼怪妝去墳地聚會歡唱,家裏也用菊花瓣鋪成一條路,讓祖先亡靈可以回來,用這種方式來緬懷,對死亡並不恐懼。
也或許是這樣的民族性,讓他們遇到災難時,更能展現熱力去助人。在慈濟人未進入之前,民間就已自組團體在運作;慈濟踏入後,又把這股分散力量集合起來,發揮更大的效能,而各國志工則像是助緣,在群體交流中,協助發光發熱,等電力加足了,他們就可自己起步。
一九九九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墨國「地鼠」救難隊也曾前來馳援,查閱當時報導,有記者這樣寫著:「他們沒有生命探測等高科技儀器,也沒有導引犬,有的只是一些鎚子、繩索、鉤子等簡單工具,卻有如身手矯健的土撥鼠,穿梭在斷垣殘壁中……」而當有些國家團隊,救不到生還者便離去,墨國地鼠隊卻仍默默協尋罹難者遺體。
觀之這次到墨西哥的賑災團,雖由多國慈濟人所組成,但母體就是臺灣,昔日救難之情,今日回報,也算是得償夙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