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曾倒下
撰文‧Rodrigo Pérez Lozada 翻譯‧張漢生 攝影‧黃筱哲
 |
以天主教為主要信仰的墨西哥,首都主教座堂代表「希望」的女神雕像因地震而倒下,教堂頂端圍起鷹架維修。
|
悲劇提醒我們:可以相互信任;
最重要的是,當下要抱持「希望」。
去年九月十九日下午,墨西哥市突然遭受大地震的侵襲。墨市主教座堂正面屋頂上名為「信心」、「希望」和「慈善」的三個雕像中,「希望」雕像倒塌了。然而這並不是凶兆,墨西哥市民展現給世人的正是他們真正的價值—— 團結一致。數十萬人投入政府做不到的救援,包括即時抵達倒塌的建築物現場、救援隊裏有一般市民、消防人員裏有上班族、建築工人裏有士兵……
也許至今最有紀念性的民間行動是在三十二年前的同一天,造成三十萬人無家可歸的墨西哥市大地震,墨西哥文學家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提出將這天訂為「公民社會明暸它本身具有力量」的日子。悲劇提醒我們可以互相信任。可惜我當時只有七歲,許多英雄事蹟都是近幾年經由當時檔案紀錄才知道。這次我主動前來幫忙的主因,就是因為那些行善的故事。
有時人們會忘記這些價值,生活在個人主義的黑暗中,希望問題會消失或由別人來解決。我曾遠離墨西哥在加拿大生活六年,給自己很多時間思考墨西哥的現實。移民國外讓我了解與祖國文化分離的感覺,身在遠方開始培養尊重自己的根源,也找到如何展現這種愛的方法。
古代墨西哥人信守承諾,而且言出必行。我從加拿大則學到彼此尊重,那是解決衝突的主要關鍵。如今我以這兩個國家都是故鄉為榮。
 |
羅德里戈
(Rodrigo Pérez Lozada)
1979年生,自由藝術家,現居墨西哥市
首批投入救災的志願者,地震後前往四個區救援;2017年10月起隨行慈濟勘災團隊,協助訪視與發放。
|
正視地震,竭盡所能改善社會
很多人都覺得奇怪,墨西哥市如此大城,最初竟是建在湖泊地。然而十四世紀阿茲特克人,也就是古墨西哥人來到特斯科科湖建城時,絕不會想到現在會成為一個人口超過兩千萬的大都會。
古墨西哥人崇敬大自然,認為每一件事應該達到平衡,克服一切困難而建立了一套在水上的建築工法。可惜至今這一切除了霍奇米科運河外,都是傳奇神話。霍奇米科浮水耕作區的居民,也在鄰近城市急速擴展中,掙扎存活著。
這次大地震無疑是一個警訊,生活在填平的大湖上,長久以來我們對環境保護又做了些什麼?文學家富恩特斯在二十世紀曾稱此地為「空氣最清新的地方」,每個首次來此古城的人都看到它的美。然而注入湖泊的河流,如今已變成一條條的管線,更不用提它們所製造的污染。我們要正視此次地震,最好的方法是善盡所能改善社會,並且重新找回祖父母口中,存在街坊中那種寬大為懷的精神。
志工精神,無我真誠投入
地震後,在遇到慈濟人的前一週,我因為幫忙搬運塌陷的瓦礫,肺部吸入太多灰塵而生病,但仍決心待在戶外協助救援,因為我知道像聖哥帝亞區的居民,災後將變成弱勢,事後證明我的看法沒錯。儘管如此,機會也將同時降臨。我問自己:是否願意一直陪伴到最後?因為這是一份必須嚴肅看待的「工作」,需要的是無私無我、全心投入的真誠。
這並非我第一次當志工。十二年前我教書兼任顧問,那時經歷過嚴重憂鬱,因而辭去工作,到一個接納十歲以下、正在接受癌症化療的兒童中心工作。我教的是那些很幸運挺過化療的孩童,他們充滿活力,跟我想像完全不同。很感恩那次經驗,孩子們讓我學到的東西比我能分享的還要多。他們努力活下來的意志力令人難忘。
然而這次跟慈濟基金會合作的經驗更成為我生命重要的一部分,這是我第一次深入參與人道救援計畫。一開始時出於好奇,我想知道一個佛教基金會來到遙遠的災區聖哥帝亞、霍奇米科,想做些什麼?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慈濟志工包逸涵、何郁郁和呂宗翰都像是久違的朋友,他們的熱忱和誠懇讓我明白慈濟真正想要幫助受災居民的使命。我很高興能幫助慈濟基金會,它讓我能真正專心的去幫助別人。
 |
羅德里戈展示他在震後投入救援所拍到的災況,從事攝影藝術創作的他也開始反省自身所處環境,覺得人與大自然應達到一個平衡點。
|
服務精神,付出永不止息
我出生於墨西哥市,在地震之前,霍奇米科對我而言一直是個謎樣的城區。古運河仍在,那裏的人們像獅子般的保護他們的傳統及信仰,至今居民在街頭仍然相互問候。而如何去幫助聖哥帝亞真是一個挑戰,因為對他們而言,我跟臺灣人一樣都是外地人。語言不是問題,第一個挑戰是如何贏得居民的信任。讓我意外的是,慈濟志工用和善親切的態度感動當地居民、獲得他們的的信任,當然也包括我在內。
另一方面,受災個案一直湧現,好像沒有盡頭,而且人們迫切需要追悼遇難者,那也成為我力量的來源。如果無法從廢墟中救出人命,也許我可以從旁來鼓舞他們。所以每次我經過有罹難者的地方,我會記得他們,也盡我所能,希望他們的親友能得到援助。
我不能無視別人在地震後擔驚受怕,自己卻回到生活常軌。走近居民身邊,有時他們需要的只是傾吐恐懼,或是聽他們描述地震發生時的經歷。地震後的頭幾天,我一直在街頭跟陌生的人們交談,也許這是我最該停下腳步的所在。從聆聽中學習,像朋友般進入他人生活中,來深入暸解他們的感受。
從慈濟志工對人們付出的真愛,我學到很多,最重要的是「利他」的服務精神。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最大的文化衝擊,志工服務他人,發掘他人的需要,然後非常用心、盡己所能去滿足他們。志工的腳步不曾停歇,他們的付出永不止息。身為墨西哥人也是慈濟志工,即使脫掉志工背心,我也應時時記得這一點。
 |
在毀壞老教堂前,志工為罹難者默哀,虔誠敲鐘為人間祈福。
|
心相同,重建不遠
在霍奇米哥市發放那天,我一度感到壓力很大,很疲倦,挫折和悲傷一起湧上心頭。那是當我在發放現場接待到第三或第四位後,跟一位男士說明證嚴上人所說的「付出不求回報」時,上人的話得到了回響。一時間,這兩個月以來每天訪視聖哥帝亞需要幫助的災民,一幕幕房子嚴重受損、人們不幸喪生或受傷,自己也親眼看到這麼多損傷,這些讓我深深感到挫折,覺得自己沒能幫助更多人。
對我而言,地震後繼續擔任志工,是身為市民最起碼能做的事。如果每個人清楚為善的目的,就會主動去幫助他人。周遭有太多值得感謝的事,但願我能留下那些美好的時光。我也希望臺灣和墨西哥的夥伴們不要忘記,最重要是對當下要抱持希望。
教堂上「希望」的雕像可望修復,我居住的城市也是,從今天起,我們只須站在一起,為了未來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