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5期
2018-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書訊
  慈善國際‧土耳其
  特別報導
  人物誌.嘉義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5期
  二十三至二十四日 同理心



12/23-24《農十一月‧初六至初七》

【靜思小語】以人道精神做慈善工作,讓人感受被愛、被尊重;用單純的心發揮智慧,不受雜念自我困擾。

 

相互尊重,世界和平

 

二十三日,土耳其胡光中師兄等人報告當地慈善會務現況與規畫,談及慈善救濟受通貨膨脹影響,負擔更為沈重。

上人表示,不只在土耳其,國際間都一樣,而且災難日益頻繁嚴重,慈善扶助負荷愈重。對於逃離戰亂的難民來說,慈濟人的關愛再溫暖,實質的物資給得再多,還是彌補不了家破人亡、無法歸鄉的遺憾;無論是慈善或教育的扶助,慈濟期待以啟發愛與感恩為目標。

「孩子跟著大人逃難,過程中所看到的,或身心所接觸到的種種壓迫,難免會留有埋怨、仇恨的心靈陰影。慈濟設立滿納海學校,補助孩子的家庭生活,讓孩子安心接受教育,期待讓他們感受到溫暖的愛,也懂得感恩,消除仇恨與不滿。」

近年來,泰國與馬來西亞慈濟人也照顧來自緬甸的羅興亞族難民;羅興亞難民問題,一般認為是宗教衝突,細究成因仍是政治因素。上人認為,用宗教衝突概括難民問題,會讓不同宗教信仰者彼此排斥;各宗教的真諦都是無私的愛,本質都是喜愛和平,也期待大家以開闊的心胸、感恩尊重的態度相互協助。

上人說,慈濟在海地援建修女會學校,在厄瓜多援建教堂,都是抱持感恩心去付出。因為慈濟人無法常駐當地發揮慈善良能,而神父、修女卻是長久以來在當地照顧貧病殘老及孤兒,當他們受災,慈濟援助,讓他們可以繼續發揮宗教力量安定人心。

「長期在土耳其照顧難民的胡居士與本地志工,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但都能以慈濟精神付出,所有的慈濟人也甘願歡喜地伸援。所以也期待難民孩子們能了解,宗教之間相互尊重,才能真正讓世界和平。」

 

亮麗成果,長久累積

 

期待與上人相聚,報告一年來的醫療成果與溫馨醫病故事,花蓮慈濟醫院二十三日舉辦「真實之路,感恩有您」座談會,三百多位同仁、醫療志工,以及病患、家屬,歡喜迎接上人到來。

高齡醫學、新研發、骨科、骨髓幹細胞中心、血液腫瘤科、皮膚科、眼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等團隊接力分享,林欣榮院長感恩全院用心用愛照護病患,也「快遞」四年一度醫院評鑑的好消息── 今年花蓮慈院醫學中心評鑑,經營管理組與醫療照護組雙雙獲得高分,以優等佳績通過挑戰。

上人歡喜感恩表示,花蓮慈院在花東分秒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相信過程再如何辛苦,當醫療團隊看見病患重拾健康、全家歡喜,都會覺得很欣慰。

慈濟醫學院前幾屆畢業生,現在已經是主治醫師,從慈濟科技大學、慈大護理系畢業的學生也成為形象亮麗的白衣大士,「這條醫療志業之路,是分分秒秒,用無量心血、無量愛鋪成的。看見醫療志業與醫療教育的亮麗成果,沒有辜負我的一片心,也不辜負全球慈濟人長久以來點點滴滴的護持。」

上人再次感恩全院主管同仁們,為了準備評鑑,讓原本就非常忙碌的醫療工作更加「幸福」,不過也藉由評鑑,顯示平時的努力成果和服務品質;如此輝煌的好成績,不是臨時準備就能得到,是長久累積而來,榮耀歸於大家。


倫理失序,人類危機

 

二十四日,馬來西亞教育部張盛聞副部長與家人,由簡慈露師姊及林偉才師兄等人陪同而來拜會上人。

談及現在的教育趨向,上人認為人們過於偏重學分、學歷,忽略了品德。每個學習階段的分數或排名只是一時的,品德是一輩子的;徒具知識,若是心念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危害社會。

現今教育環境也強調人權,喊出「棍子放下」等口號;上人表示,體罰可以放下,倫理道德觀念不能放下;如果自恃學歷高、學問高,卻不講禮貌,蔑視人倫道德,「無禮」就是「無理」。

「要尊師重道、敬老尊賢。若是輕忽倫理道德,對於家庭責任只注重下一代而忽視上一代,這是人類危機。學生與家長不尊重老師,老師沒有尊嚴,難以管教學生。如果家庭和學校都無法建立人倫秩序,實非社會人群之福。」

 

愛心回饋,無形無量

 

馬來西亞檳城、吉打與雪隆慈濟人報告十一月檳城水災賑災分享心得。上人肯定慈濟人以無私的愛協助災後清掃,恢復了居民生活,也避免泥濘環境滋生細菌、導致疾病傳染;叮嚀要以賑災的因緣,對社會大眾做機會教育,鼓勵人人大動員,無災的人去幫助受災的人。

「慈濟人付出無所求,這分愛是無價寶,也要讓受災居民有所感受,得到教育。這不是討人情,而是將愛傳到他們心中,將來別人有困難,也願意回饋社會,這就是教育。過程中付出的金錢物資,有形、有量,解決受災受難人一時急難,但是帶動出來的愛心卻是無形、無量的。」

上人也囑咐慈濟人,救人的人一定要保護好自身的安全與健康,「為救災而不顧己身,我很感動,但也很擔心;真正愛師父,就不要讓我操心,照顧好自己,就是照顧好師父。」

上人對眾重申災難發生後,慈濟動員的三大要點:第一,有大災難,以政府公權力主導賑災,慈濟以民間力量補不足;第二,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心情做急難救助,用單純的觀念解救燃眉之急;第三,放下個人的執見,與所有的慈濟人合和互協,把握時效救援。

「與其擔心救濟金額太高,或者救災做得太多會被人批評,其實最應該擔心的是平常向大眾收功德款,有需要時卻沒有去做,或者是做得太少,起不了什麼作用。做好急難救助為首要,若是資源不足再想辦法;要有『入我門不貧』的觀念,用單純的心發揮智慧,不要受雜念自我困擾。」

「以人道精神做慈善工作,要站在苦難人的立場去為他們付出;如果是用一般商業經營的概念,去計算收入多少才能做多少事,這條生命大道拓展不開。我們不貪求名,但是要有人道精神,讓受災人感受到被愛、被尊重、確實被幫助了;生活還過得去的,輔導他們一起投入救災,或是給予一句關懷、一個擁抱,讓他們把這分愛傳遞給別人,讓人覺得『救人的感覺真好』、『關懷別人的感受永難忘懷』。」

「最重要的是慈濟人要合和互協,提起智慧,放下個人,共同以『佛心師志』去救助;慈濟人的心能合,才能用愛鋪滿馬來西亞。」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