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5期
2018-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書訊
  慈善國際‧土耳其
  特別報導
  人物誌.嘉義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5期
  十四日 為生命作主



12/14《農十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在此生深深刻印聞法修行的記憶,在下一段人生再接起因緣。

 

儲存愛的能量

 

上人行腳高雄靜思堂這幾天,高雄志工們跟著上人與墨西哥賑災醫療團開視訊會議,或是聆聽宗教處同仁報告最新賑災進度;除了墨西哥,近期還有葡萄牙林火勘災、塞爾維亞難民營冬衣發放等國際慈善事務同時進行。透過科技傳訊,大家跟著上人「遊世界」,看見天下苦難,也看見人間菩薩在世界各地的付出。

上人教大家見苦知福,要懷抱至誠感恩之心,感恩身處平安祥和的臺灣,更要加緊淨化人心的腳步,帶動互愛互助的風氣,促進人間和平。

「人心合,人間就能平和;若是人心不調和,演變成地方對立,整個國家就會動盪不安。」上人談到歐美國家最近常傳出恐怖攻擊事件,造成人員傷亡,人心惶恐不安。要徹底消解人禍動亂,就要淨化、調和人心,而且帶動愛心,儲存愛的能量;人心以愛緊密連結,若是人間有無常意外,也能立即發揮愛的力量撫平創傷。

 

環保為何而做

 

上午八點三十分,抵達屏東分會,與志工座談。屏東慈濟人報告屏東市「清淨在源頭」專案執行近況,上人請大家要清楚慈濟為何推行資源回收分類。

最初是看到紙張影印太過浪費,街道上紙屑飛揚,所以請大家回收紙張。一棵二十年生的樹木,只能夠製作五十公斤的紙漿,如果能節省用紙,並且回收廢棄紙製成再生紙,可減少樹木砍伐,保護山林、保護水土,並非為了回收紙張變賣獲利。

後來塑膠類廢棄物驟增,若用掩埋處理經久不腐而污染水土,焚化又產生有毒氣體而污染空氣,志工於是開始回收塑膠廢棄物。有些回收物,很難找到回收商收取,志工仍然會分類整理,只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近年來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運用回收寶特瓶製成酯粒抽絲,製作出許多優質紡織品,已經讓大眾看見寶特瓶回收再製的價值。

還有許多長輩就近在社區環保站當志工,找到生活重心,自我肯定老來還能為大地人群付出,愈做愈歡喜、愈做愈健康。

「做環保,不是為了回收量多、量少起煩惱,最重要的是讓大家很歡喜;不是很勉強來做的,勉強就會不自在,會有煩惱心。」上人叮嚀,要讓人法喜充滿,就要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資源回收的重要性,帶動節約、勤儉風氣,有益於環境與後代子孫。

 

修行沒有空檔

 

在屏東分會新講堂與志工座談,上人感慨表示,看到許多弟子老病凋零,覺得人生時間過得很快,自然法則也令人感到無奈,唯有好好把握還可以付出的時候努力去做,在自己的意識中深深刻印行菩薩道的記憶。

美國濟舵師兄隨師行,到各地與大家分享他在生死邊緣走一遭,身體躺在加護病房,意識卻輕飄遊移,還在到世界各地賑災、做慈濟的境界中。

上人說,若是沒有清明的意識,隨業流轉,轉在苦惡的業境中,就像惡夢般痛苦驚懼卻難以醒覺。「最重要的是把握還能自主的時刻,有明確的方向,用心精進。把心念照顧好,時時刻刻都在聞法修行的意識中,將來隨著這個深刻的意識,在下一段人生再接起聞法修行的因緣。」

上人也叮嚀資深慈濟人,行菩薩道不能停下腳步,即使交接了幹部責任,仍然要為自己的慧命負責任。

「做好事,不能等人來邀請才做,要當『不請之師』── 認知慈濟是我的志業精神、是我的生命,是成長慧命的泉源。生命是過一天就少一天,但是要將每一天過得很扎實,慧命才能夠成長。若是不小心脫離菩薩團體,讓生命出現空檔,以為空過一天沒關係,等到最後猛然覺醒,才想要投入,已經來不及了。」

 

長輩保健之道

 

歲末祝福中,上人感恩環保菩薩們長年累月守護環境,在典禮中見到邱桂珠師姊與賴松勇師兄用心投入環保、慈善、醫療等志業,夫妻同心、同道、同志願,很有福!

行腳各地,看到許多夫妻檔、兄弟檔、姊妹檔或親子檔同為慈濟人,甚至有一整個家族幾十人都是慈濟志工,很令人欣喜。若是家人都能投入慈濟,家庭就能幸福;若是社區裏有許多慈濟家庭,凝聚愛的力量,能夠及時付出,這是社區之福。也是慈濟人廣招人間菩薩、就地耕耘志業的目標。

上人說,在中部聽到醫師分享,年長者保養腦力與體力的方法,首先要笑,心情開懷無煩惱,再來是手與腦要持續活動,「在環保站做資源分類,動手也動腦,志工作伴,和好人在一起,彼此用好話勉勵,也可以透過播放機聽師父講佛法,聽得愈多,智慧就愈來愈增加。」

「在座有許多年歲大的志工,但是不要認老,將環境照顧好,子孫才能平安;下輩子再來時,也能在物資豐富的好環境裏安心生活。」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