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15期
2018-02-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書訊
  慈善國際‧土耳其
  特別報導
  人物誌.嘉義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15期
  八至九日 育天下良才



12-8-9《農十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為天下育良才,視野與心胸要擴及全球,延續千秋百世。

 

茹素的深意

 

八日,與臺南慈濟人座談,上人提到,推廣素食要讓人了解茹素的好處,不只有益身體健康,而且是保護環境、節能減碳,最重要的是尊重生命、不殺生;若只是供應素食餐點,數量一多,投入煮食的人力也多,大家更忙碌,但實際上茹素的人並沒有增加,頂多只是吃這一餐而已,要思考這樣做是否合於推動素食的初衷。

全球人口已達七十多億,人類對於地球環境的破壞與污染程度,也持續創新高。雖說人自出生開始,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吃、不得不用,但是人類造作的一切,已經超過生存所需。其中,以不自然的方式大量飼養牲畜,大量宰殺供食,無法讓生命自然生、自然死,在宗教觀點看來,造了很重的殺業。

眾生共業,承受災禍;必須推動茹素,減少殺業。上人肯定供應素食餐點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是希望在大家辛勞付出時,有正確的理念、深度的思考,實際達到推廣素食的目標。

 

立教育典範

 

臺南慈濟高中創校十周年,舉辦校慶活動,全校師生、家長與慈懿會師兄師姊喜迎上人蒞校。上人欣言,十年前臺南慈中小學開學不久,同樣在活動中心對大家講話,當時臺下的孩子們吱吱喳喳像一群小麻雀,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小麻雀已經變成鳳凰,大家形象整齊端莊,很有氣質!

看到這十年來的相片回顧,上人想起創校之初,幾次行腳來到臺南慈濟中小學,都有小小導覽員,其中小學部的陳俊逸同學,從自己一下車就一路陪伴,沿途介紹,態度從容而且彬彬有禮,還會請同學們不要擠,為師公「開路」,像個小慈誠。剛才聽老師說,陳同學目前就讀花蓮慈中。

有幾位同學從小學一路升上中學,成績名列前茅,品學兼優。他們還記得小時候與師公的約定,要讀醫學、護理等醫療相關科系,成為搶救生命的良醫良護,志向迄今不變。

「不只是醫療,慈濟教育為社會培養各行各業的菁英人才,期待每一位都能對人間有貢獻。臺南慈濟中小學十年有成,感恩老師們用心投入教育,也感恩歷任校長鞏固校風。」

「這所學校是慈濟人點點滴滴累積而成,而且有全球慈濟人心心念念的祝福。感恩家長們對慈濟有信心,把孩子送來慈濟就讀。相信在慈濟人的護持、家長們的信心、孩子們的用心,以及師長的盡心努力下,能樹立起教育典範,為天下培育良才。」

 

堅強的後盾

 

在臺南靜思堂舉行泰國慈濟董事會,上人期許慈濟人合和互協,讓推展志業的腳步更為穩健,也能作為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堅強的後盾。

大多數的泰國慈濟人居住在曼谷,志業的力量也集中在曼谷;上人叮嚀,中心精神力量要鞏固,才能往外拓展,將慈濟的善種子撒播到十方。

教育志業若缺乏堅定的支持力量,就難以成長,上人囑託大家:「要讓泰國的教育志業有千秋百世延續的希望,不只為泰國培育人才,是為全人類培育良才,要有擴及全球的視野與心胸。這也是所有慈濟人的心靈方向。」

「感恩各位董事用心力付出,要繼續接引人來推動,資深者也要繼續陪伴;就像點燈一樣,任何一個人的這一盞燈都不能熄滅,燈燈相傳,慧命之光永不熄滅,持續往前照亮這條道路,讓這條道路開得大、鋪得平。」

 

苦難的警示

 

九日,土耳其胡光中師兄、周如意師姊夫婦及余自成師兄,陪同前蘇丹加濟市長,目前為開塞利省副省長的阿里.烏斯蘭瑪(Ali Uslanmaz)先生來臺,參與臺南區第三場歲末祝福典禮,歡喜領受上人祝福。

在蘇丹加濟市政府支持下,慈濟成立滿納海學校,讓敘利亞難民子女受教育。午後談話時,上人感恩阿里副省長:「我們共同為敘利亞人祈禱,希望他們的國家早日安定,可以回到家鄉,重建家園。感恩您的協助,讓慈濟在土耳其為需要的人付出,祝福您健康平安!」

下午臺南慈濟人座談,阿里副省長與土耳其慈濟人分享心得。上人感慨談及,不少敘利亞難民以往有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但是國家動亂,逃到國外,有形的財產難保,身分名銜也毫無用處,無法發揮過去的學經歷,只能在窘迫的狀況下生活。

「天下災難偏多,能夠平安度日真的有福,要知福、多付出。」遠處的苦難人生示現苦空無常,近在身旁的人們也隨著時間老去,上人勉勵慈濟人把握當下,用心精進。

「師父盼望弟子要用功,就像老師盼望學生拿到好成績一樣;為人付出、與人結善緣,自做自得、自修自得,功德分分己獲;不必等到往生才由子孫『做功德』,現在就要聞法入心,積極認真地走這條人間菩薩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