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4期
2018-1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約旦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
  慈善臺灣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慈濟人醫會系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4期
  老化借鏡 訪視志工筆記
撰文‧劉軒宇 攝影‧顏霖沼

一歲多的小孫子是廖碧玉(左)的寶貝,她也常帶著小孫子去跟獨居的鄰居互動,希望能化解她的寂寞。

‧獨居長輩不一定弱勢,是社會觀感覺得他們是弱勢。
‧每天有事做,專注當下,就不會沈溺於老化與死亡的憂鬱。
‧幫助家裏的長輩活得快樂,也要思考自己如何老得有意義。

雖然已經成為阿嬤,但廖碧玉其實還沒成為法律定義中的老人,她今年才五十八歲,在聊天的間隙,她還會用手機幫忙聯絡貨車運送的工作。

抱著一歲左右的孫子,一邊哄著,一邊分享自己關懷獨居長輩的經驗。她覺得雖然社會上有很多落入貧病的獨居老人,但只要給予適當的關懷幫助,仍舊可以讓這些老人活得有尊嚴,甚至自覺對社會有用。她提到持續關懷的張明信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六十八歲的張明信,三十多年前罹患鼻咽癌,在多年病苦掙扎下,妻子與兒子一一離去;又因為罹患「食道弛緩不能症」的罕見疾病,必須要將飯菜煮得糜爛,然後斜躺在床上,一口一口地慢慢倒進嘴巴,進食一餐至少要三、四個小時。他曾因為病苦而想要放棄,但在志工們的關懷之下,狀況漸有好轉。

張明信喜歡看書,因此志工每次去探望的時候,都會帶書或是當期的《慈濟》月刊給他,他也開始參加讀書會。有時志工們邀他去安養院服務,幫老人家按摩。

能夠發揮良能,為人服務,讓他非常開心;或許是因為跟人群重新接觸,加上生活有了重心,雖然病痛與冗長的進食依舊,但心不再像以前那樣寂寞。

長期關懷獨老,也讓廖碧玉對相關議題有自己的見解。她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因為單身或是各種原因而導致獨居,很多時候也是個人的選擇,不一定是所謂的弱勢,也不是社會大眾眼中那些負面的形象,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走出家門,跟人群保持互動。

廖碧玉舉了自家鄰居的例子,一位退休的獨居老師,鄰人們在日常相處中發現老師有退化恍神跡象;廖碧玉與她互動,認為她應該是與外界沒有太多接觸,才會出現這些現象。

廖碧玉邀她一起去做志工,但她婉拒;廖碧玉沒有放棄,觀察到她很喜歡自己一歲的孫子,所以就常帶孫子去看她,有時候出門也會將孫子託她暫時照顧,讓她有動腦的機會。

工作、帶孫、做訪視志工,廖碧玉生活充實,但也即將步入老年生活,得益於關懷獨老的經驗,她對於未來的生活並不擔心,認為只要將身體顧好,還能做志工就好。

做志工是魏素女(左一)的「老年計畫」,她覺得除了能夠幫助社區鄰里,還能防止老化。

執著小事情,心情更難過

魏素女,參與訪視志工已經十二年了,這段期間她關懷過不少獨居長輩,有些經歷讓她歡喜感恩,有的卻讓她心生警惕。

魏素女還記得首位關懷的獨居長輩,是單身的楊婆婆;她戒心很強,魏素女猜想或許是因為初次見面,難免如此;但隨著長期互動,她發現婆婆不只對志工有戒心,對鄰居也是如此。

婆婆整天疑神疑鬼、胡思亂想,脾氣也不好,每次志工們去關懷聊天,常常就是聽婆婆抱怨哪位鄰居不好、哪位鄰居又做了什麼;雖然想勸她多出來跟外界互動,但屢勸無用。後來婆婆身體狀況愈來愈差,被她的姪女送到安養院居住,也就結案了。

這次的經歷讓魏素女發現,獨居長輩由於長時間獨處,寂寞無處排遣,就會找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去執著,反而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難受。

她覺得就心靈層面而言,許多老人家即使有家人同住,但心靈卻封閉得像是獄中囚徒,非獨居但似獨居。這方面的感想,除了來自長期訪視的經驗,也與她自己的母親有關。

魏素女與九十多歲的母親同住,母親長年待在家裏,想事情容易鑽牛角尖,而且有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常常埋怨子女沒有好好照料她;又或是老人家對於死亡的畏懼與憂鬱無處訴說,經常在心裏面糾結難過。

魏素女以前還會帶她去環保站做志工,讓她多跟人群接觸,改善憂鬱。但後來母親的腳不方便行走,她也就只能多跟老人家聊聊天,分享訪視的個案故事,希望能讓母親心裏好過些。

這些訪視與生活的經驗,讓魏素女覺得人到老來,最重要的就是有所專注,她從自己的親戚朋友們中發現,有些人縱情於山水,優游自在;有些人將心專注在家庭,含飴弄孫,整理家務。但不管如何,只要老有所專,就不會整天沈溺於老化與死亡的憂鬱。

魏素女說,自己單身,未來有很大的機會成為獨居老人,但她並不擔心,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專注就是在慈濟,參加志工讓她每天有事情做、整天起歡喜心,還能對社會有所幫助,是最棒的事情。

黃炳煌與陳秀雲夫妻同行做志工。陳秀雲謙稱自己是個「後知後覺」的人,只覺得能夠一直做志工,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用心去生活,直到瞇上眼

「生活並非我們想怎樣就怎樣,不要笑話別人身上的疤,因為那可能只是沒有受傷過……」陳秀雲翻著手中的筆記本,念著自己記下的良言美句。這是她當志工多年養成的習慣,隨手寫下聽到、看到的好言好語,除了可以隨時翻看自我提醒,去訪視的時候也可以分享給案家們。

七十幾歲的陳秀雲與黃炳煌夫妻,一同做慈濟志工已經二十多年了。聊到獨老議題,陳秀雲說,自己曾經關懷過一位婆婆,每過一天,婆婆就會撕下一張日曆,然後將那張日曆用文字填滿,或許是抄書,或許是她自個兒當天的心情。雖然子女不在身邊,婆婆卻將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

每次志工們去拜訪時,她會很開心地迎接大家到來,然後用日語、閩南語跟志工們聊天,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因為與鄰居關係不錯,彼此也會幫忙,志工們不必太過擔心。

陳秀雲說,當然大部分遇到的老人家狀況是比較不好的,除了生活上的照顧,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的心念好轉。已經陪伴五、六年的張婆婆,她的小兒子在服兵役期間去世,此後張婆婆每天以淚洗面,憂鬱又憔悴;陳秀雲每次拜訪,除了聽她說話,也用很多故事來開導她,慢慢等她釋懷。

不過讓陳秀雲夫妻感觸最深的,反倒是一位短暫接觸、住在雲林的婆婆,雙目失明,生活艱辛,但即便如此,婆婆日常生活的煮飯洗衣不假他人之手。陳秀雲說:「到她的廚房,看到鍋子被她刷得亮晶晶,不禁覺得有些慚愧。」

從細節之中,看到婆婆失能又獨居,卻能如此用心生活,讓兩人十分感動。

陳秀雲與黃炳煌都已經七十幾歲,但沒有擔憂過老年生活。黃炳煌表示,他四十幾歲就思考退休生活,因此選擇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現在他每天一起床就開始運動,然後教氣功、當志工,或帶帶孫子,日子非常充實。他說雖然未來可能面對的就只剩死亡,但只要不拖累到下一代,好走就好;最重要的是專注在當下,一直做到眼睛瞇下來為止。

林文爺爺喜歡寫毛筆字,生活中有專注的事,更在社區關懷據點舉辦的課程中提升功力,小露一手給來訪的志工欣賞。

自然的過程,人人的功課

潘招春兩年前受證慈濟委員,投入訪視,在她服務的過程中,發現老化只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重要的是要如何在生命的末端,仍能活得精彩有意義。

她所關懷的林文爺爺,原本與妻子同住,但妻子患了躁鬱症,兩人經常吵架;二○一六年,妻子跌倒骨折,身體與精神狀態都不佳,所以被送至安養機構。

經歷這些事情,讓林爺爺很自責,也有了憂鬱症傾向,幾度想要輕生;志工們常來陪伴,邀他參加各種社區活動;爺爺也知道,待在家裏只會讓自己想太多,所以總是欣然接受志工的邀約。

現在林爺爺常去社區關懷據點參加課程,每次志工來訪,他也會分享在課程中學到的書法或手工藝品。潘招春覺得,林爺爺改變很大的,除了是願意走出家門,更重要的是他現在會規畫自己的生活,然後常常笑著對志工說:「要動!要動!」

關懷獨老,讓潘招春在過程中收穫滿滿,也讓她更關心自家長輩。說到這裏,她想到遠在屏東的雙親,眼眶紅了起來,但慶幸兩位老人家身體不錯,也有姪子、姪女會照料;相比之下,她反而比較擔心一同居住的公公。

以前公公還會經常外出與朋友聊天玩樂,但隨著朋友們逐漸凋零、搬家,即使出門,他也是毫無目的地隨處瞎晃。每次看到公公寂寞的身影,她都會擔心他的心理狀態;她也曾經邀請公公參與社區關懷據點的課程或者慈濟活動,但公公沒有太大的興致。

潘招春感嘆,自己能關懷其他老人家,改變他們的心念,但卻沒有辦法讓公公改變觀念;這不僅是她目前的功課,也警醒未來如何老得有意義。

 

 

★即使夕陽西下  也要彩霞滿天

撰文‧劉軒宇

 

志工投入獨居長輩關懷,對彼此都是「健康促進」,
互動過程就像是時光之旅,
大家一起學習變老,相互陪伴。

慈濟臺中分會社會服務組組長劉慧芳認為,慈濟志工投入獨居長輩關懷,其實是一種在「遺憾尚未發生前」的預防性關懷,防止過去新聞裏面所謂的「孤獨死」出現。隨著政府對老人政策的發展,社區關懷做得愈來愈好,社會人際網絡連結較以前完善,獨居長輩可以得到的關懷與服務也更充實。

往昔對於獨居老人的刻板印象,是認為他們經歷了所謂的「不幸人生」,但目前有更多老人是主動選擇了獨居。社福團體所需思考的,是如何讓身體狀況不佳的老人家安心養老,鼓勵還能走動的長輩多些社會參與。

不過這樣的觀念仍在形塑中。因為臺灣傳統觀念是:「我老了,就需要被服務。」就像是一種媳婦熬成婆的概念,認為人老了就是要享福,希望子女、家人,乃至於社會能夠提供給他們服務。

但這樣純粹的享福,往往只是讓老化更為快速;因為老人家會容易出現「自己沒用」的感覺,找尋不到生命意義。

慈濟臺中分會資深社工員朱淑芬表示,這樣的孤寂感與失落感和年齡有很大的關係,「沒用」的想法常常讓老人家在生理、心理上自我懷疑,最後真的落入無用的境地。

所謂獨居長輩關懷,一種是在家無法出來,服務必須進入案家;另一種,則是身體狀況有辦法走出來的,要引導他們出門,不過這還是取決於老人家自身的個性與觀念,「孔子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個『得』,其實即包含了以前所養成的想法,要打破很難。」朱淑芬說。

這些改變,很需要志工們長時間的陪伴與鼓勵。慈濟臺中分會社工員黃郁雅就說,不少個案原本是不願意志工進入家門的,更遑論將他們帶出來;不過在一次次關心之下,也有老人家漸漸轉變,有的長輩甚至對志工說:「我會好好活下去,謝謝你們。」

劉慧芳也表示,志工投入獨居長輩關懷,其實對彼此都是「健康促進」,互動過程就像是時光之旅,志工在其中也學習如何慢慢變老,然後老得健康、老得可愛、老得有價值意義。

也因為長期服務老人,志工們更能夠知道老人家需要什麼,學習同理、尊重生命;同時,知道如何延緩老化、怎麼做好老年準備,讓自己能過有品質的老年生活,在照顧別人的同時,也能夠照顧自己。

做志工其實就是延緩老化,減少失智症狀發生,記掛別人的事情多點,就不太會老化。劉慧芳認為,慈濟不只是在社會救助方面協助老人們的身心靈與經濟部分,也是幫助老人家參與生活的能力、參與社區的機會,回饋自己的生命;並希望能夠帶領社會重拾敬老、愛老的風氣,讓大家重新看重老人,讓老人能持續發光發熱。

「老人們是可敬的、可愛的,老並非不好,老人為何不美?夕陽也很美啊!」她這樣說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